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学刊》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浙江学刊
2024-09-04



2024.1【总第264期】目录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维度


段 虹·5

世界文明交往的时代逻辑


李包庚 郭石北川·14


知识人社会学研究的三次浪潮:内在志向、社会位置与干预行为


郎友兴 赵云云·23

社会圈层与客观化过程:齐美尔的现代相对主义立场


王 赟·35

在不确定中构建自主性:数字游民的日常劳动实践及其反思


王云龙 文 军·45

你扫我还是我扫你:移动支付中的微观互动秩序


李荣誉·55


唐朝贞观时期的治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立民·66

数字时代的人才发展治理转型:趋势、实践及路径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赵全军·77


可信数据空间:技术与制度二元共治


包晓丽·89

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制度框架、实践逻辑与机制完善


余 军 曹竞雄·101

论不当执行案外人财产行为的实体法效力


庄诗岳·112


河上肇论劳动的游戏化


罗卫东 宣 杭·119

“一带一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启示


王 鹏 金灿荣·127

美国清洁能源补贴政策新动向、影响及应对策略

——基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分析


屠新泉 曾 瑞·137


环境保护的人类利益与生命尊严


张国清 李子旻·144

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社会加速理论


刘 艺 袁健红·157

保罗·利科论公正的记忆


陈旭东 黄藤莉·166

理性与激情:斯宾诺莎的人性论及其困难


贺晴川·173


论当代汉语边地小说的审美发生


赵顺宏 卜梦怡·182

两税法与中晚唐诗歌的流变


黄 炬·191

“复现”的冲动:苏轼诗歌中的互文性写作


罗 宇·200

“形式”与“经验”的三重面相——迈耶·夏皮罗的艺术自律观


张紫柔·208


“各国政治艺学策”与清末科场风气


安东强·218

论西方外交官职业化的起源


王春英 李 靖·231



1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维度


段 虹


提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从时代背景、文化使命、基本遵循、实践路径四重维度出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是我们当前学习和把握其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使命;实践路径

作者段虹,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

世界文明交往的时代逻辑


李包庚  郭石北川


提要:文明交往是世界普遍交往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是一个以物质文明交往、精神文明交往、制度文明交往、生态文明交往为主的交往体系。由于受资本逻辑所规制,世界文明交往被严重“异化”,阻碍了文明交往的正常开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以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式现代化、以“真正的共同体”超越“虚假的共同体”,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对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历史性重构,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文明交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

作者李包庚,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郭石北川,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3

知识人社会学研究的三次浪潮:

内在志向、社会位置与干预行为


郎友兴  赵云云


提要:知识人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始于知识界对现实的关怀,学术团体内部的反思则是该理论不断更新的主要动力。自20世纪以来,不同的学术团体根据各自的立场进行了知识建构,它们分别是:以关注知识人内在志向为核心的经典知识人社会学、以关注社会位置为核心的知识人场域社会学、以关注知识人干预行为为核心的干预社会学。这些丰富的理论洞见表明,学界关于知识人已经衰落的判断并非确定的社会现象,而是因为在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学界的反思中,知识的类型和知识人的面貌已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知识人;内在志向;社会位置;干预行为

作者郎友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云云,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4

社会圈层与客观化过程:

齐美尔的现代相对主义立场


王 赟


提要:齐美尔在今天被同时贴上心理主义者和杂论者这两个相互冲突的标签。本文通过对齐美尔有关数字符号表征、社会圈层、上升的客观化过程等问题的论述指出,齐美尔对心理因素的强调与他对社会形式的强调并不冲突。社会圈层的演变和上升以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的心理参与为必要条件,其连接点就在于齐美尔所强调的社会化的形式。这种形式化过程又最终导致了其对现代性的诊断。齐美尔同时反对怀疑论、整体论等模式,主张普遍联系的相对认识,因此齐美尔既非心理主义者也非杂论者,而是联系主义意义上的现代相对主义者。


  关键词:社会圈层;客观化过程;相对主义;联系主义;现代性

作者王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长聘副研究员,苏州大学苏南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5

在不确定中构建自主性:

数字游民的日常劳动实践及其反思


王云龙  文 军


提要:数字技术在重塑就业形态的同时也带来劳动的新异化。而数字游民凭借“信息技术”赋予的劳动资本,“工休融合”的劳动理念以及“循环流动”的劳动策略,持续型塑着自由灵活的工作体验。同时在承继了游牧主义理念下“适应管理”“生计镶嵌”“集体网络”三重技艺的基础上,得以将日常劳动情境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渐确定性”,从而建构起稳固的主体性空间。此外,作为跨国劳动实践与全球化生活方式的微观缩影,数字游民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源于对数字资本主义的适应而非挑战,并且随着自反性的身份建构实现再生产。


  关键词:数字劳动;不确定性;数字游民;自主性

作者王云龙,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文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6

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移动支付中的微观互动秩序


李荣誉


提要:本文从货币的实用主义解释路径出发,分析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过程中的一个有趣的支付互动现象:顾客如何判断是由卖家扫描他们的二维码进行收款,还是由他们扫描卖家的二维码进行付款,即所谓的“你扫我还是我扫你”问题。通过对乡镇菜市场、小城市超市和大城市连锁便利店三个典型交易场景的录像分析,本文细致考察了卖家使用二维码、扫码枪和扫码仪三种收款媒介时,扫码方向互动秩序的达成过程。研究发现,二维码和扫码枪具有清晰的可见性和可理解性,使顾客容易判断扫码方向。而扫码仪则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支付问题,导致顾客需向卖家询问和协调扫码方向。本文展现了支付设备、交易情境和使用者特征介入移动支付的互动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交易互动秩序的生成。


  关键词:移动支付;互动秩序;二维码扫码方向;货币社会学

作者李荣誉,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7

唐朝贞观时期的治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立民


提要:唐朝贞观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大治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人口持续增加,社会治安好转,一切向好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与其侍臣在对话、诤议、奏疏中,阐述了各自的治国思想,逐渐形成共识,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对那时的治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天,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要忽略贞观时期的治国思想,而要寻找其中的可借鉴之处,使其发挥当代价值,丰富治国理政的内涵,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关键词:唐朝;贞观之治;治国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

作者王立民,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研究员。


8

数字时代的人才发展治理转型:

趋势、实践及路径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赵全军


提要:整体性治理理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后较为主流的公共管理理论新范式,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了“技术优化制度”的改革主张,“整体智治”是数字时代人才发展治理转型的必然趋势。“整体智治”治理模式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数据驱动为牵引、以系统重塑为方向,意味着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全方位重构”。当前我国各地人才领域的数字化改革风起云涌,“集成”“协同”“赋能”等改革举措的实施,在人才领域引发了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整体智治”的理念和效应在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中逐步显现。但也必须看到,与“整体智治”的转型要求相比,当下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还面临着“转型的烦恼”,其中“非技术障碍”“改革异化”“如何赋责”等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为此,需要技术域、组织域、管理域、思想域等多域协同变革,必须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战略、机制、平台、要素等进行系统性重塑。


  关键词:人才发展治理;数字化改革;整体性治理;治理转型;整体智治

作者赵全军,宁波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研究员。


9

可信数据空间:技术与制度二元共治


包晓丽


提要:可信数据空间是保障数据安全、合法、可信交换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它主要包括可信流通技术和可信交易制度两方面。可信数据空间主要适用于数据跨境、敏感数据交换和陌生人交易场景。从技术面向来看,可信数据空间由保障身份可信、环境可信和内容可信的隐私计算技术,保障流通过程可控、可追溯的数据监控技术共同组成。从制度层面来看,法律应当明确无第三方介入场景下的各方权利义务,以及有第三方介入场景下数据交易所、数据经纪人和数据技术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强调数据空间运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关键词:可信数据空间;数据流通;数据跨境;隐私计算;合规监管

作者包晓丽,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智能科技风险法律防控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0

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

制度框架、实践逻辑与机制完善


余 军  曹竞雄


提要:探寻中国法院司法裁判中援引宪法活动的实践逻辑,需要厘清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政策的制度框架,并对法院援引宪法的裁判文书进行实证考察。以宪法作为“说理依据”和“裁判依据”分类考察1944份司法裁判文书,可以得出中国法院援引宪法规范的基本逻辑,并发现实践逻辑与现行司法政策存在显著张力。这一司法活动的机制完善,需要与正处于生成、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宪法审查制度衔接、联系起来,使宪法审查实践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反映到司法裁判过程中来,并通过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完善司法政策,促进各级法院宪法理念的更新与裁判说理过程中司法技术的正确运用。


  关键词:宪法援引;司法政策;说理依据;裁判依据;政治化实施

作者余军,法学博士,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竞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11

论不当执行案外人财产行为的实体法效力


庄诗岳


提要:在诉讼法上的形成之诉说的法律性质定位下,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功能止于排除执行机关的不当执行行为,无法救济案外人因不当执行行为遭受的损失或损害。案外人因不当执行行为遭受损失或损害时,享有财产损害赔偿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对于不当执行行为及其损失或损害的救济应当适用二元评价体系,即案外人须基于诉讼法上的异议权和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分别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和私法关系诉讼。民事强制执行立法应当明确规定不当执行行为的实体法效力,赋予案外人全面的救济路径。


  关键词:不当执行;损害赔偿;不当得利;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

作者庄诗岳,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


12

河上肇论劳动的游戏化


罗卫东  宣 杭


提要: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以“劳动的游戏化”为目标。他指出,劳动是当下人们生活中痛苦的主要来源。劳动导致的痛苦,除了肉体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疲惫。精神疲惫往往缘于劳动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人们在完成劳动后,并没有直接实现目标并获得满足感。相反,人们在进行游戏时能够得到实时的反馈,并使人快乐。为此,河上肇希望使劳动成为游戏一般的行为,使劳动成为目的本身,让劳动的趣味性减少劳动带来的痛苦。更好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协调经济发展方式和劳动者幸福感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切实做到经济与劳动者幸福感的共同增长。在这个意义上,河上肇的“劳动的游戏化”思想具有相当大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劳动游戏化;游戏社会;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罗卫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宣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3

“一带一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启示


王 鹏  金灿荣


提要: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十年来,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带动各合作国变人口负担为人口红利、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规划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质得到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而积累的十年海外实践成就,为合作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新启示与新选择。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十大

作者王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兼党委书记。


14

美国清洁能源补贴政策新动向、

影响及应对策略

——基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分析


屠新泉  曾 瑞


提要: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既关系到一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成效,也关系到该国在未来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提供巨额补贴以支持清洁能源全产业链的发展,力图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世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中重新占据领导地位。鉴于其庞大规模和美国本身的巨大影响力,该法案的实施将对各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本文总结了该法案中清洁能源补贴政策的对象、规模和方式,并通过与此前相关补贴政策进行比较,研判美国清洁能源补贴政策的新动向、新特征及对相关国家的潜在影响,并对中国应对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清洁能源;补贴政策;通胀削减法案

作者屠新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曾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15

环境保护的人类利益与生命尊严


张国清  李子旻


提要:在环境保护中,不同主体发挥着不同作用。随着重心下移,环境保护是由近及远且自下而上的以社区和园区为基础、以居民和员工为主体的日常实践活动,既是人们在劳动场所的常规操作,也是他们在生活家园的普通习惯。人类利益的获得要符合生态优先原则,这是一个环境保护的强纲领,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约束,而且为环境保护提供指针。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是沉默的绝大多数,它们必须有人为其权利和利益作代言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增加人类权利和利益之外的维度,保护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和尊重其他生命尊严的维度。搞好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那个家园不仅属于人类,而且属于其他的生命。


  关键词:生态优先;环境保护;共同利益;动物权利

作者张国清,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16

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

社会加速理论


刘 艺  袁健红


提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批判理论的领军人物,哈特穆特·罗萨以古典和当代社会学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旨在探究在加速社会的情境下如何构建“美好生活”。作为当代版本的批判理论,一方面,它必须忠实于这一思想传统中最杰出的代表,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人的“原始意图”与“感知”,认为批判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前科学社会生活的规范伦理标准,诊断现代社会形态中的“病症”。另一方面,它不应该被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和方法论思想地牵绊和束缚,而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使这些关键的见解适应当前晚期现代社会的批评。


  关键词:哈特穆特·罗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社会加速理论

作者刘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袁健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7

保罗·利科论公正的记忆


陈旭东  黄藤莉


提要:我们对历史灾难负有记忆的责任,但现实中又充满着大量记忆滥用的现象。本文将借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公正记忆观来讨论此问题。记忆的滥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压抑的记忆、操控的记忆、过度控制的记忆,而在哀悼的劳作与历史学的劳作基础上的公正的记忆是利科提出的可能解决之道,这能够使我们负责任地对待过去,给予历史应有的公正,从而形成平衡而恰当的记忆。


  关键词:保罗·利科;记忆的责任;记忆的滥用;公正的记忆

作者陈旭东,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藤莉,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18

理性与激情:斯宾诺莎的人性论及其困难


贺晴川


提要:斯宾诺莎《伦理学》通过考察人性的理性与激情,试图指出人的真实本性与共同生活的途径。但无论理性还是激情,斯宾诺莎的推理过程都蕴含着许多疑难、含混和矛盾:就理性而言,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方法陷入了“综合”与“分析”的割裂,从而破坏了伦理学系统的整体性;就激情而言,斯宾诺莎的情感分析暴露了人的激情内部也是有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两种来源,因而人性始终处于激情的冲突和奴役当中。


  关键词:斯宾诺莎;理性;激情;伦理学;人性

作者贺晴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19

论当代汉语边地小说的审美发生


赵顺宏  卜梦怡


提要:对于当代边疆地区极为丰富的文学现象,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是从少数民族文学这一视角加以认知和理解的。少数民族文学这一学科概念在突出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又有局限在民族文化内部之嫌。回溯边疆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不难发现,边疆地区的民族与文化融合与近现代以来民族国家意识转变紧密关联,正是这种融合与相互作用促成了边地创作的发生和发展。认为将相关创作现象置于“边地”这一文学地理空间,其审美内蕴可能会得到更为恰切的阐释,并且,其民族文化特质也或将得到更恰当的凸显
  关键词:边地小说;少数民族文学;地理空间;审美发生

作者赵顺宏,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卜梦怡,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20

两税法与中晚唐诗歌的流变


黄 炬


提要:中晚唐推行的两税法不仅与儒家政治理念相左,而且加重了中下层文士与百姓的生存压力。如此以至于儒学迅速衰落,并导致中下层文士与官方存在隔阂而亲近百姓。这些社会变迁又进一步使得诗歌出现了写自身苦难及写他人苦难两种创作倾向。生存压力及儒学衰落,已经无法再规范贫士们做到安贫乐道,因而出现了写自身的倾向——苦吟派。切肤之痛又使他们更能感知两税法残虐下广大庶民的痛苦心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已经无法再克制其愤怒情绪,因而出现了写他人的倾向——写实派。


  关键词:两税法;中晚唐文士;苦吟;写实;诗歌流变

作者黄炬,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21

“复现”的冲动:苏轼诗歌中的互文性写作


罗 宇


提要: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件或同一类事进行书写,诗歌内容具有相承关系,形成一系列“复现文本组”,可称为互文性写作。苏轼诗歌中的复现文本组,具备了不断衍生的机制,可以从往日书写中自我再生,不必以诗人的当下在场与直书所见为前提。过去不是由物质世界,而是由文学书写构成。高度文本化的诗歌反过来改造现实世界,甚至重塑了诗人的行为。文本创造了文本,文本“创造”了现实,正是“复现”的奥义。苏轼诗中的复现呼应了中唐至北宋的“言尽意论”语言观转向,宋人对语言的乐观态度推进了互文性写作的发展。互文概念还关涉中国古代诗论中的情志说与修辞学,具有更为深远的诗学意义。


  关键词:复现;互文性;苏轼;五山文学;修辞学

作者罗宇,文学博士,重庆大学中文系讲师。


22

“形式”与“经验”的三重面相

——迈耶·夏皮罗的艺术自律观


张紫柔


提要:艺术自律观是现代性进程中的重要产物,历经多个世纪的理论演进而获致其现代形态。现代意义上艺术自律观以“形式”和“经验”作为要核,而这二者在迈耶·夏皮罗的艺术史论中占据显著位置。夏皮罗在专注于艺术之社会维度的同时,也分外尊崇艺术的本体要素,这集中体现在他对现代艺术的考察中,概述起来主要有三:其一,艺术形式和艺术经验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足性和自洽性,其存在并不完全有赖于社会语境的塑形;其二,艺术形式和艺术经验可以凭借其相对独立的身份介入现实语境,并肩负着以批判性的姿态指涉外部世界,尤其是指涉社会生活的使命;其三,艺术形式既受惠于现实经验,又在其具体化的感性建构中实现着对现实经验的超越,并唤起受众对部分现实经验的重审。


  关键词:迈耶·夏皮罗;艺术自律;形式;经验;现代艺术;社会介入

作者张紫柔,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23

“各国政治艺学策”与清末科场风气


安东强


提要:“策问”本为明清科场考试时务和经史的科举文体,然而由于殿试重楷法与乡会试偏重头场的风气,实际泛滥“空策”之风。鸦片战争前后,变革科举以求取真才、挽救时局的取向之一即为革新策问,强调应专试各种实际学问,以及容纳西学。梁启超、康有为、张之洞等人先后主张以各国政治与艺学选拔人才,由此形成“各国政治艺学策”这一新科举文体。随着新章推行,坊间反应积极,编选各类选本,供应试士子揣摩,成为一门火热的生意。就各级科举考试衡文校士的实际情形而言,新科举文体渐冲破中国文章之学的藩蓠,但也因文体之变引发科场风气浇漓的非议。“各国政治艺学策”旨在以中国固有文体容纳西学、西政及西艺,这不仅是清末科举改制艰难进程的一个缩影,而且折射出中西学相遇相融的基本面相。


  关键词:时务策;梁启超;张之洞;科举新章

作者安东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24

论西方外交官职业化的起源


王春英  李 靖


提要:外交官职业化起源于欧洲,在15世纪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出现了常驻使节,慢慢形成了外交等级制度。为提高忠诚度和效率,政府开始支付工资,雇佣秘书,对从业者进行培训,建立准入制度,初步实现外交官职业化。为了便利往来,逐步出现了有关礼仪、位次等的惯例,这些惯例被国际会议认可,成为通行的外交规范。为了对派出去的外交官实施有效的管理,各国开始设立外交部,作为专职的外交管理部门,职业外交官制度也随之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职业外交官;外交官职业化;外交规范

作者王春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李靖,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博士后,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学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