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2年第12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本刊专稿

  •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1)

经济学

  • 数字技术提升经济效率:服务分工、产业协同和数实孪生
    / 江小涓  靳景(9)
  • 我国出口竞争力评估与结构性挑战——2012年以来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 陈昌盛  胡翠  许伟(26)

农业·农村·农民

  • 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问题、模式与实现路径
    / 林鸣(39)
  • 农地确权是否推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 耿鹏鹏  罗必良(59)

公共管理

  •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三个重大”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 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督导司课题组(76)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政策评估体系
    / 李志军(84)
  • 构建聚合的政策评估模式
    / 周建国  边燚(92)
  • 基于因果推理的政策评估:一个实验与准实验设计的统一框架
    / 李文钊  徐文(104)

工商管理

  • 目标期望与实现匹配效应如何影响联盟稳定——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联盟的考察
    / 杨震宁  杜双  侯一凡(122)
  • 平台型电商声誉向平台卖家声誉的转移机制研究:基于拓展学习迁移理论的分析
    / 张其林  汪旭晖(143)
  • 动态情境下企业如何克服组织惰性以实现持续成长?——基于“情境—认知—行动”分析框架
    / 余义勇  杨忠(159)
  • 注册制的溢出效应:基于股价同步性的研究
    / 巫岑  饶品贵  岳衡(177)
  • 经营投资问责与国有企业规范化运作——基于高管违规视角的经验证据
    / 辛宇  等(199)
  • 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劳动收入份额
    / 肖土盛  等(220)

摘要

01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摘要: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认真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展脉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也有助于客观把握改革取得的成效、问题与挑战,明确下一步改革方向和重点。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政治逻辑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实施成效及成功经验,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监管效能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化服务助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等5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营商环境  制度创新

02

数字技术提升经济效率:服务分工、产业协同和数实孪生

作者:

江小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靳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效率提升。这个判断学界有共识,但系统全面的分析不多。本文尝试以数字技术促进分工与协作为主线,全面描述和深入分析数字技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三步曲”:一是通过服务产品内部分布式分工这种产业组织形态的重要创新,提高服务业分工与协作效率;二是数字服务通过向消费全域和生产全链赋能,提升全域全链业务贯通和协同能力,提高各类产业特别是平台的协同效率;三是通过数据全纳实现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全景融合,创造新的数实孪生叠加效率,提供双重价值。这三个方面继起和并存,提高全社会经济活动效率,提供新的增长源泉。

关键词:数字技术  经济效率  服务分工  产业协同  数实孪生

03

我国出口竞争力评估与结构性挑战——2012年以来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作者:

陈昌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胡翠(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许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2012年以来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及现状。基于市场份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出口相似度、出口商品质量等多个指标,利用186个国家和地区的细分商品数据,测算发现,近十年来,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质量提升和出口结构优化势头显著,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商品比较优势日益凸显,第一大出口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势头放缓,传统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商品比较优势下降偏快,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商品优势尚不巩固,疫情阻隔加大订单外流和产业链转移压力,出口竞争力提升面临新结构性挑战。

关键词:货物贸易  国际竞争力  出口结构

04

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问题、模式与实现路径

作者:

林鸣(中交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

摘要:发展深远海养殖是事关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是一项为未来创造希望的事业。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技术是一项将海工技术服务于深远海养殖的技术,使得海工技术实现了一种跨领域的发展。本文扼要介绍了该技术的核心思想,着重系统地论述了这项技术的应用体系,提出了一种离岸隔离海洋灾害的防御新理念;提出了深远海养殖的目标应当是要为人类创造一种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一种生活奢侈品的观点;提出了建设海上防护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新型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理念、基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化大规模养殖方式,并提出了大规模深远海养殖的新模式。本文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研究提供参考,为地方养殖企业、渔业科技人员和渔业养殖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规模养殖模式  海水鱼类  深远海  养殖  粮食安全

05

农地确权是否推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作者:

耿鹏鹏(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村庄治理模式呈现出由社会关系网络所维系的非正式治理特征。由农地确权所表达的产权明晰与稳定预期,通过地权法制化的方式,明确界定村社成员土地权利的享益边界,将诱导“关系型”的传统乡村治理秩序,向“契约型”的现代村庄治理体系转变。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通过设置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农地确权政策对农户土地流转交易行为和村社人际交往的影响,以此揭示产权制度变革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农地确权政策实施显著抑制了村社内农户土地的熟人流转行为,地权交易呈现出向非熟人出租的市场化趋势;此外,农地确权政策显著弱化了农户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维系的礼金支出水平。进一步通过“水田、旱地”和“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以及不同农地调整习惯村庄的对比研究发现,农地确权政策在不同区域有着相异的政策效果。文章强调,农地产权制度变革正在推进我国乡土社会的转型,一方面逐步解构由亲缘、地缘所维系的传统村社治理秩序,另一方面以契约化、正式化、法制化的现代化方式重塑村庄治理体系。

关键词:农地确权政策  差序格局  关系型治理  契约型治理

06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三个重大”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督导司课题组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这是开展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简称“三个重大”)评估工作的最根本的思想指引。本文系统梳理总结了西方公共政策评估特点、启示和我国开展“三个重大”评估工作的发展历程,深入研究新时代对“三个重大”评估工作的新要求,初步构建了由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交流体系、示范体系六大支柱共同支撑的中国特色“三个重大”评估体系,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重大战略规划  重大政策  重大工程  评估

07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政策评估体系

作者:

李志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政策评估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政策评估体系。建议:(1)通过立法确立公共政策评估的法律地位,推动公共政策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加强公共政策评估机构建设,完善公共政策评估行业规制;(3)加强公共政策评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政策评估人员的专业化水平;(4)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政策评估理论,推进公共政策评估技术、评估方法系统化和科学化;(5)提供必要经费保障,强化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6)扩大公众参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透明度;(7)重视评估结果的应用,形成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完善”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  中国特色  体系

08

构建聚合的政策评估模式

作者:

周建国(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边燚(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政策评估是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有效手段。政策评估方法论与范式的不断建构对政策评估的理论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同时对政策评估实践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对政策评估方法论与范式的回顾,发现以往研究并没有解决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以及从思维具体落地为感性具体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政策本质与社会本质的观察视角出发,选取复杂适应性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批判性分析理论建构理论框架,尝试建构具有多元利益平衡、批判与建构平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平衡特征的批判复合主义政策评估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聚合的政策评估模式。聚合的政策评估模式兼具闭合、多元、结构、互动、动态特性,是对政策评估范式理论的批判吸收与发展。

关键词:政策评估  批判复合  聚合模式

09

基于因果推理的政策评估:一个实验与准实验设计的统一框架

作者: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徐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因果推理的可信革命正在对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生物学等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回归实验主义传统成为殊途同归之路。政策评估既是检验因果推理的重要场景,又可以通过引入因果推理提升其科学性。本研究试图发展基于因果推理的政策评估科学,重点讨论因果推理的理论基础,即潜在结果模型、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理论、选择性偏差模型以及因果图等4种理论,并阐明不同因果推理理论的内在逻辑和一致性。同时,本文还将基于潜在结果模型,提出一个实验和准实验设计的统一框架,并结合政策评估案例进行阐述,他们为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对于随机实验设计,重点讨论实验室实验、调查实验和实地实验。对于准实验设计,重点讨论匹配法、双重差分、合成控制、工具变量和断点回归。

关键词:因果推理  潜在结果模型  政策评估  随机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10

目标期望与实现匹配效应如何影响联盟稳定——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联盟的考察

作者:

杨震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杜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侯一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联盟不仅是企业进行资源交换、知识交流进而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国家实施开放式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然而实践中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的创新成果产出较低,联盟运行不稳定,如何提升技术产业联盟的稳定性,促进联盟成果高效转化,提高国家开放式创新水平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利用56个产业技术联盟中318个高新技术企业样本,探究了联盟目标期望与联盟目标实现的匹配效应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联盟沟通的中介作用以及联盟运行风险和联盟运行规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联盟目标期望水平与联盟目标实现水平越一致,联盟沟通越频繁;(2)在一致情况下,与“低—低”一致相比,在“高联盟目标期望—高联盟目标实现”情境下,联盟沟通越频繁;(3)联盟沟通在联盟目标期望和联盟目标实现一致性与联盟稳定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利益冲突风险在联盟目标期望和联盟目标实现一致性与联盟沟通间起负向调节作用,联盟运行规范在联盟目标期望和联盟目标实现一致性与联盟沟通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理论上,本研究厘清了联盟目标期望和实现一致性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利益冲突风险和联盟运行规范在联盟目标期望和实现一致性与联盟沟通间的边界条件,弥补了以往研究仅从单一因素研究联盟稳定性的缺口,丰富了联盟稳定性相关的文献研究;实践上,本研究为企业家和联盟管理部门维持联盟稳定性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联盟目标期望  联盟目标实现  联盟沟通  联盟运行风险  联盟运行规范  联盟稳定性

11

平台型电商声誉向平台卖家声誉的转移机制研究:基于拓展学习迁移理论的分析

作者:

张其林(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汪旭晖(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在平台交易过程中,买家不仅会选择高声誉卖家,而且会选择高声誉平台型电商。但是,以往研究重点关注了卖家声誉的信号效应,却忽视了平台型电商声誉的晕轮效应。为此,本文对学习迁移理论进行了拓展,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构了平台型电商声誉向平台卖家声誉的转移机制,试图据此解构平台型电商声誉的晕轮效应。实验研究和问卷研究的结果表明:平台型电商声誉的4个维度通过不同的机制向平台卖家声誉转移,具体来说,企业认知声誉和卖方整体认知声誉分别通过平台市场制度信任和平台购物效能感向卖家认知声誉转移,企业情感声誉和卖方整体情感声誉则分别通过平台品牌认同和平台市场认同向卖家情感声誉转移;并且,平台市场制度信任和平台购物效能感在企业认知声誉向卖家认知声誉转移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平台市场认同和平台品牌认同在卖方整体情感声誉向卖家情感声誉转移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以上结论既为考察平台卖家的绩效差异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也为探索平台情境下的营销变革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还为验证本文建构的拓展学习迁移理论架构提供了扎实的实证证据。

关键词:拓展学习迁移理论  平台型电商声誉  企业声誉  卖方整体声誉  声誉转移机制

12

动态情境下企业如何克服组织惰性以实现持续成长?——基于“情境—认知—行动”分析框架

作者:

余义勇(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杨忠(南京大学商学院)

摘要:动态情境下,企业如何克服组织惰性以实现持续成长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现有研究不仅忽略了对组织惰性更细致的考察,而且对动态情境下克服组织惰性的动因、过程及结果缺乏系统性探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恒瑞医药和中车四方成长过程中克服组织惰性的六次变革事件进行多案例对比分析,探讨了管理者如何解析动态情境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资源行动策略以克服组织惰性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组织情境分析—管理者认知—资源行动策略”是动态情境下企业克服组织惰性的有效路径。其中,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组织情境的分析以形成管理者认知,进而指导后续企业资源行动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且针对不同类型组织惰性,其管理者认知来源及资源行动策略选择也都不尽相同;(2)在组织情境分析过程中,威胁感知和机会抓取分别是激发组织变革以克服资源刚性和惯例刚性的关键前因因素,而能否敏锐识别机会窗口并树立正确的创业导向是管理者认知形成的重要基础;(3)面对资源刚性,组织应采取剥离、获取和积累的资源行动策略;而面对惯例刚性,组织应采取分离、开放和整合的资源行动策略。

关键词:资源刚性  惯例刚性  机会窗口  创业导向  资源行动

13

注册制的溢出效应:基于股价同步性的研究

作者:

巫岑(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饶品贵(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岳衡(新加坡管理大学)

摘要:从信息溢出的视角出发,本文研究注册制下的首次公开发行是否会因为更充分的信息披露而改善同行其他已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从而降低后者的股价同步性。以2013~2020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发现注册上市使得同行公司的股价同步性下降,且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较差的同行公司之中。在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出注册制招股说明书中的创新文本信息之后,我们发现创新文本信息的占比越高,特别是其中的公司特质信息占比越高、前瞻性信息占比越高,注册制的上述溢出效应越强。机制检验显示,拓宽投资者信息获取渠道和提升同行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是注册制产生溢出效应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后果方面,我们发现注册制的溢出效应具有降低同行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作用。本文在溢出效应的角度检验了注册制试点的影响,不仅丰富了注册制相关的研究,还揭示了注册制试点具有提升资本市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注册制  股价同步性  溢出效应  创新文本信息  信息环境

14

经营投资问责与国有企业规范化运作——基于高管违规视角的经验证据

作者:

辛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宋沛欣(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徐莉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滕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问责的关键不仅在于对违规行为的事后惩罚,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事前威慑效应。本文基于我国特有的国有企业经营投资问责制度在全国分阶段实施的制度背景,以高管违规行为作为企业规范化运作的检验视角,设计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经营投资问责对国有企业规范化运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经营投资问责制度实施之后,国有企业高管违规行为显著减少,而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和缓解高管短视倾向是问责发挥作用的中介机制,这一结论在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1)国有企业面临的问责压力越大,经营投资问责对高管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就越强;(2)经营投资问责不仅显著降低了经营与交易类违规,也减少了信息披露类违规。经济后果检验表明,经营投资问责通过抑制国有企业高管违规行为,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本文为国有企业经营投资问责制度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为问责主题研究文献提供了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实证证据,并对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问责机制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投资问责  规范化运作  内部控制  高管违规

15

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劳动收入份额

作者:

肖土盛(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发展中心)

孙瑞琦(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袁淳(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孙健(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

摘要: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视角探究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渠道与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生产技术升级将引致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并挤出部分低技能劳动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进而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还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有助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研究有助于揭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收入分配等的影响,为扎实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人力资本结构  劳动收入份额  收入分配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学习强国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