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3年第12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重大选题征文

  • 数字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及渠道机制研究——来自《信息技术协议》扩表的证据

/ 祝树金  等(1)

  • 大国重器研制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东方电气集团G50重型燃气轮机纵向案例研究

/ 赵长轶  等(20)

经济学

  • 留抵退税负担机制、消费地原则与政府增值税收入

/ 聂海峰  耿纯  刘怡(38)

  • 遏制“脱实向虚”的稳杠杆效应:机制分析与效果评估

/ 陈伟泽  刘哲希  郭俊杰(54)

  • 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政策:效果评价及宏观效应研究

/ 项后军  等(70)

  •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关系:基于司法诉讼的实证研究

/ 张军  等(90)

农业·农村·农民

  • 农机购置补贴何以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视角

/ 杨青  等(106)

  • 聚“碳”成“能”:碳交易政策如何缓解农村能源贫困?

/ 何可  朱信凯  李凡略(122)

公共管理

  • 上医治未病:免费体检计划对老年人医疗服务与健康福利的影响

/ 马超  赵双雨  唐润宇(144)

  • 大数据决策中数据结构转变:基于杭州城市大脑“交通治堵”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

/ 程聪  严璐璐  曹烈冰(165)

工商管理

  • 外部企业股东与学术衍生企业的技术市场化:基于制度逻辑视角

/ 邱姝敏  等(185)

  • 数字经济情境下企业战略选择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构建——基于共演视角的案例研究

/ 焦豪  张睿  杨季枫(201)

摘要

01

数字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及渠道机制研究——来自《信息技术协议》扩表的证据

作者:

祝树金(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张谦(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李江(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钟腾龙(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伴随着数字全球化的快速演进,数字产品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促进数字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全球数字治理规则的关键性议题。本文围绕数字产品的内在特性,构建寡头竞争模型考察数字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并将关税影响数字产品贸易福利的作用机制分解为质量效应、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3个方面;进一步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信息技术协议》(ITA)扩表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全球166个国家或地区2010~2018年产品贸易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和机制检验。研究结果表明,ITA扩表政策使成员国相对于非成员国数字产品的贸易福利变化要高出20.1%,尤其是使信息通信(ICT)产品的贸易福利变化高出非ICT产品15.1%,表明ITA扩表政策能够在国家和产品层面显著改善数字产品的贸易福利。渠道机制分析表明,质量升级有利于提升贸易福利,竞争效应倾向于降低贸易福利,而溢出效应的影响则取决于关税水平的高低。同时,这3种机制均有助于增强关税变化对贸易福利的边际影响,最终使得贸易福利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在政策层面上,应关注数字产品的溢出特性,协调不同政策的作用效果,打造公平开放共赢的数字贸易新格局。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数字贸易  贸易利得  溢出效应  ITA政策

02

大国重器研制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东方电气集团G50重型燃气轮机纵向案例研究

作者:

赵长轶(四川大学商学院)

谢洪明(广州大学管理学院)

郭勇(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孔祥林(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摘要: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管理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紧迫的现实意义。后发国家的企业在大国重器研制中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往往受制于技术基础和吸收能力不足而困难重重。如何通过发挥组织印记与资源编排的动态耦合作用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题成为关键。本文通过对东方电气集团的G50重型燃气轮机研制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了组织印记与资源编排在大国重器核心技术的创新管理中的动态耦合关系,提出了中国企业突破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的过程演进模型。本文探索了特定组织印记的能动作用、演化过程及与资源编排的多阶段动态耦合机理,识别出企业在印记能动作用下实现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3种资源编排方式,对处在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大国重器  关键核心技术 印记  资源编排  创新管理

03

留抵退税负担机制、消费地原则与政府增值税收入

作者:

聂海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耿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刘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增值税留抵税额的退还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促进企业扩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在不完全市场投资模型中引入增值税分析发现,留抵退税有助于扩大企业投资规模,提高消费者福利,实现消费型增值税的投资中性。对于跨地区交易形成的留抵,增值税收入归属和留抵退税负担的不一致导致地区税收输出:退税企业所在地政府若对政策性因素或企业经营不善形成的留抵给予退税,未来无法收回的退税资金会成为对供应商企业所在地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地,在地区之间普遍存在利用税收返还进行招商引资竞争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参与留抵退税资金分担,可能导致各地增值税收入都下降。使用地区投入产出表数据模拟测算表明,地方分成部分的增值税按照消费地原则分配可以提供企业所在地负担留抵退税的资金。待增值税立法明确留抵的处理方式后,需要考虑建立长效化的留抵退税负担机制,确保退税负担和税收收益相匹配。地方分成部分的增值税改按消费地原则确定归属,不仅可以实现增值税税收和税源的一致,也可以弱化地方政府为争取流动性税基而进行无序竞争的激励,理顺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

关键词:留抵退税  地区竞争  税收返还  消费地原则  税收收入

04

遏制“脱实向虚”的稳杠杆效应:机制分析与效果评估

作者:

陈伟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刘哲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郭俊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传统的稳杠杆方式主要是从宏观杠杆率的债务端或产出端入手,即降低债务增速或提高经济增速,但从实践来看这两类方式的稳杠杆效果并不理想。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通过加大遏制“脱实向虚”的力度使宏观杠杆率趋稳,这为稳杠杆提供了新思路。第一,存在“脱实向虚”问题时,从债务端和产出端调控宏观杠杆率,均难以实现社会最优均衡,会面临稳增长和稳杠杆的两难。第二,遏制“脱实向虚”的稳杠杆机制在于,通过资产端的再配置效应提高债务乘数效应,从而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但要注意的是,遏制“脱实向虚”程度与稳杠杆效果呈U型关系,需要把握遏制力度。第三,由于现实中存在信息约束,遏制“脱实向虚”不能仅依靠金融监管,通过增加安全资产供给与降低宏观税负等其他方法能有效改善遏制“脱实向虚”的稳杠杆效果。本文突破了既有研究从债务端与产出端探索稳杠杆路径的局限,从资产结构视角论证了稳杠杆的新理论机制,为中国稳杠杆政策的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如何更好地推动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宏观杠杆率  脱实向虚  资产泡沫  安全资产

05

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政策:效果评价及宏观效应研究

作者:

项后军(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

张清俊(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刘文革(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

黄一鸣(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

摘要: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在新冠疫情期间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政策。如何及时评价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并进一步提出政策改进措施,显然是一个颇有价值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一个统一框架内研究了3种让利政策,研究发现:(1)在面临不利冲击时,降低再贷款利率让利、增加再贷款额度让利、降低贷款费用让利以及上述3种让利政策的组合政策均可缓解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支持企业生产,缓解产出下降和通胀上升,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2)3种让利政策实施效果有所差异,其中增加再贷款额度让利政策的福利损失最小,而3种让利政策的组合使用可进一步改善福利水平;(3)最优让利政策在让利幅度上可以偏向受冲击较严重的小微企业部门,但必须确保所有企业部门都可以享受到让利政策。要使让利政策达到最好的效果,良好的顶层设计与通畅的传导渠道必不可少。

关键词:金融系统  让利政策  结构性让利  政策效果  宏观效应

06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关系:基于司法诉讼的实证研究

作者: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闫雪凌(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余沭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张雪原(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摘要:伴随工业机器人的加速渗透和广泛应用,劳动关系变革背后的技术性因素日益引发关注。本文通过手工整理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劳动争议司法诉讼案件数据,从劳动关系的视角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虽然在整体上导致劳动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恶化,但这种影响因技术进步偏向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在不同的企业和劳动者群体中,劳动关系受到的负面影响有所减弱、消失甚至出现反转。进一步分析表明,相比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给劳动者带来的失业风险,企业下调工资水平和减少隐性福利是导致劳动关系恶化的主要渠道。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经济后果的理解,也为精准评估人机适配状况,进而统筹推进产业智能化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劳动关系  工业机器人  司法诉讼

07

农机购置补贴何以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视角

作者:

杨青(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贾杰斐(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进(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许庆(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摘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作为建设农业强国与促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离不开农业补贴的支持。本文基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视角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如何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7~2018年农户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机购置补贴对粮食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补贴通过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增大了农户获得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概率和服务规模,进而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补贴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更有助于提高小农户、非主产区、稻谷和玉米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意味着该能力的增长潜力更多倾向在上述农户、地区和作物上。因此,应注重发挥农业补贴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给予小农户和粮食非主产区政策倾斜,提高稻谷和玉米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力度,从而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关键词:农机购置补贴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机社会化服务

08

聚“碳”成“能”:碳交易政策如何缓解农村能源贫困?

作者:

何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

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李凡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能源贫困和气候变化是人类永续发展面临的相互影响的重大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中国所面临的“双碳”压力和能源转型挑战尤为严峻。通过构造多维能源贫困指数,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碳交易政策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使试点省(直辖市)的农村能源贫困水平相对于非试点省(自治区)下降了5.0%,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促进非农就业、改善能源基础设施水平,从而间接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本文不仅有助于科学识别碳交易政策与农村能源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亦能够为设计兼具改善农村能源贫困功能的碳交易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能源贫困  碳交易政策  碳达峰  碳中和  气候变化

09

上医治未病:免费体检计划对老年人医疗服务与健康福利的影响

作者:

马超(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赵双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唐润宇(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如何在保障老年人健康福利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是新医改进程中的巨大挑战。正在推行的面向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免费体检计划”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潜在方案。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4期微观数据,在动态双重差分框架下首次考察了该计划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该计划的实施能使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免费体检的比率增加16.4个百分点,并能减少他们0.118次月门诊次数和24.1%的月门诊费用,最终使得全年医疗总花费显著下降32.3%。更重要的是,该计划还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福利。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政策交错进行带来的冲击,创新性地在动态双重差分—工具变量框架下,测算了体检的价值。本文还结合格罗斯曼模型,从理论上提示了健康信息这一机制。最后,本研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肯定了“免费体检计划”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提示要在“上医治未病”的哲学理念下,坚持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让医疗资源得到更有效率地运用;并在对依从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政策在推广中应加强宣传教育及对低收入群体的引导。

关键词:新医改  免费体检  健康管理  动态双重差分

10

大数据决策中数据结构转变:基于杭州城市大脑“交通治堵”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

作者:

程聪(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

严璐璐(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曹烈冰(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管理决策过程中大数据技术与人类决策预期目标之间割裂现象的不断涌现,逐渐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构建了一个“数据结构—认知模式”匹配分析框架,并以杭州城市大脑“交通治堵”大数据决策场景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大数据决策过程中人类认知推动数据结构转变的微观基础。研究发现:第一,大数据决策是一个缄默数据、休眠数据和活跃数据3类数据结构共存、转变的演化过程。决策启动阶段的数据结构包括缄默数据、休眠数据和活跃数据;决策发展阶段主要是休眠数据和活跃数据;决策实现阶段仅存在活跃数据一种形态。第二,大数据决策过程中,从决策启动到决策实现存在独特的数据结构与认知模式关系链条。一方面,从决策启动到决策发展阶段,主要通过“认知表征→认知解构”的发展型认知模式来推动缄默数据向休眠数据转变。另一方面,从决策发展到决策实现阶段,主要通过“认知解构→认知重构”的应用型认知模式来推动休眠数据向活跃数据转变。本文关于3类数据结构的划分和人类认知在数据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为解决大数据技术与人类决策预期目标之间的分歧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也为利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决策  数据结构  人类认知  交通治堵

11

外部企业股东与学术衍生企业的技术市场化:基于制度逻辑视角

作者:

邱姝敏(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高雨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柳卸林(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在我国日益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大学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向市场转移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08~2017年间601家中国科学院衍生企业的数据,研究了引入具有市场逻辑的外部企业股东如何影响学术衍生企业的技术市场化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引入外部企业股东可以有效促进衍生企业的技术市场化。同时,当外部企业股东来自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行业或地区,或为非国有企业时,它的市场逻辑越强,对衍生企业的技术市场化促进作用也越强。研究认为,外部企业股东强化了学术衍生企业的市场逻辑,改变了其在研发中的注意力焦点分配,进而影响并塑造了组织实践。本文从制度逻辑出发,丰富了对学术衍生企业创新和成长性的理解,同时对制度逻辑变革和组织间合作关系的相关研究做出了重要拓展。同时,本文在我国强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为保障衍生企业的长期发展,引导其向市场化顺利过渡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学术衍生企业  制度逻辑  注意力焦点  技术市场化

12

数字经济情境下企业战略选择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构建——基于共演视角的案例研究

作者:

焦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张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杨季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企业如何通过战略选择行动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成为数字经济情境下亟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阐明数字经济情境下战略选择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共演的过程模型,表明企业可以动态实施战略选择行动以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初始创建阶段,企业主要受数字技术驱动,通过供需匹配为核心的交易模块设计、新颖导向的数字身份塑造和透明开放的沟通制度确立的资源拼凑战略,构建基于明星产品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规模扩展阶段,企业主要受数字消费者驱动,通过整合嵌入为核心的指导模块设计、互补导向的数字身份塑造和边界明确的技术制度确立的系统集成战略,构建基于组合产品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跨界扩张阶段,企业主要受数字竞争驱动,通过跨界融合为核心的标准模块设计、包容导向的数字身份塑造和基于价值共创的合作制度确立的生态编排战略,构建基于场景化产品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一方面,基于环境选择逻辑,外部数字经济情境变化触发主导企业实施相匹配的战略选择行动并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基于组织适应逻辑,主导企业主动实施战略选择行动并构建同一阶段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且当期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构建作为战略决策结果,进而影响了跨期的战略选择和相对应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构建。本研究通过阐明数字经济情境下企业战略选择行动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构建的共演关系,从环境选择逻辑和组织适应逻辑的双重视角拓展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构建的过程机制研究,为企业通过有步骤的战略设计实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持续演化提供管理启示。

关键词:数字经济  战略选择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  共演视角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