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声:“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规定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这一论断揭示了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遵循,也指出了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包含哪些主要方面?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中推进理论创新?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雷声教授。
记者:张教授您好!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您能否简要谈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张雷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一次是在2014年7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他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之后,就是2015年11月23日,在他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强调要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2015年12月18—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不长的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提到政治经济学问题,足以可见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度重视。虽然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阐述没有使用同一个词,但是,却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必须要立足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也出现了探讨的热潮。
我国经济发展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例如,产能过剩的问题。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过两次程度不同的产能过剩,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纺织业等消费品行业生产过剩,庞大的产能无法消化,以至导致原材料产能过剩,从而企业开工不足,多个行业持续负增长,大量工人下岗。而这次产能过剩的危机则是通过1998年开始的住房制度改革来化解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钢铁、水泥等基础材料和煤炭等原材料进一步过剩,产能被再一次放大。生产过剩的覆盖面超过了上一次,其后果和化解的难度也远远超过了上一次。如何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如何实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继续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化解过剩产能”,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财富分配两极分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还有资源消耗和破坏、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科学的解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党增强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是以发展实践为导向的。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发展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是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关于这一点,您是怎么看的?
张雷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它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基本原理和方法贯彻始终,更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当代的发展实践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以发展变化着的实践为导向,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所基于的实践,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基于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当前现实状况的正确判断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每一次重大经济理论形成的紧要关头,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现实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在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奠定基础时,就非常重视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强调要以中国国情和当前现实作为依据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一再告诫大家,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制定政策和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大发展”理念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四化”相互协调理论等,都是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我国当前基本事实的概括总结。
二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实践和深刻变革,推动我国实现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换、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发展状态向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的转折、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布局的“两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拓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立足发展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科学概括,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必然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三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既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也遭遇过严重性挫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总量的跃升,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成就。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诸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困难和风险。所有这些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研究材料,形成了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多年的发展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新的问题,如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要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科学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您能否具体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张雷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实际上讲的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采取什么样的立场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到底是“为了谁”,在“替谁说话”,是“谁的代言人”。学术界有的人认为,理论研究应该“去政治化”,应该淡化用“主义”来推动改革,应该进行纯学理的逻辑分析。如果我们的理论研究放弃了应有的目标、价值和立场,只是追求一种学理上和逻辑上的满足,那么,这种研究就必然远离真正的实际,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的政治代名词,包含了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劳动群众。我认为,“人民”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个政治概念,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价值取向;其次,它并不特指社会某一阶层或某一人群,而是指以是否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准则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劳动群众。“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劳动群众为中心,就是以这些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学。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人民至上。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曾多次提醒过全党:共产党的路线,就是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路线。在中共七大的闭幕式上,他还特别强调:“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上帝”。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反映以人民为主体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为民谋利。“人民性的重点就是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体现人民性,就是基于人民,为了人民,向着人民,对人民负责,让人民获益。既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关注人民的呼声、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期待,研究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人民的精神渗透在研究之中;也要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以人民满意为唯一标准,把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成效的最终评判者是必然的。应该说,人民至上、为民谋利、人民衡量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具体表现。
记者:自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概括。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重大原则的关系的?
张雷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对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总结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贯穿于这一理论发展过程之中的,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内容的内在特性和根本精神,呈现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
一般来讲,原则并不就是理论内容,原则是寓于理论内容之中的,是理论内容的“灵魂”,而理论内容则应是原则的具体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就是支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原则,它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内容本身,但它却是从理论内容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抽象性准则,汇聚了理论内容的根本精神和价值。再说,原则具有指导性和规制性,它是标准,是准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性质、过程和落脚点,它必然会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基本遵循。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丢了重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因此,我们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时,不要把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等同起来。
记者:那么,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主要有哪些?
张雷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中的重大原则,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人民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的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实践经验,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贯彻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原则,才具有指导经济实践的价值。
三是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两个毫不动摇”讲清楚了这一重大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重要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败标准。只有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理论,才能在经济实践中贯彻这两大理论,着力解决收入差距问题,避免两极分化,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作为重大原则,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它保证着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形成的科学性。
五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也即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和保障,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赖以生存发展的重大原则。
当然,除了这五个重大原则外,还应进一步强调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可以具体化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求真务实的分析思维。这里的“求真”,就是指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这里的“务实”,就是指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就是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分析思维,科学地解答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二是矛盾分析思维。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的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勇于直面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正面解决问题的,始终是以更广的视角、更大的力度和更高的目标,在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结合中,运用矛盾分析思维来解决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尖锐问题的,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三是整体分析思维。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整体分析思维实际包含着“整体推进”和“多方协调”两个层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关于“整体推进”、顶层设计和多个方面协同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发展。
四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分析思维。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从理论逻辑的内涵来看,既包括了从横向角度探讨其构成的复杂的逻辑关系,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道路、经济理论观点、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统一,也包括了从纵向角度探讨其理论体系的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它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也是一个重大原则。
记者:我们知道,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中推进理论创新呢?
张雷声:一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能够得到成功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从立场、制度特性、发展路径等不同层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贯穿着重大原则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实际上正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这种结合本身,就意味着理论创新。
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是从社会主义经济现实中产生的,离开经济实践,就没有价值。紧扣实际,直面现实,对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解决问题,切实推进经济改革进程,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三是把新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也就是说,在以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协调促进发展结构平衡、以绿色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以共享体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公平中,破解发展的难题,厚植发展的优势,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