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社会民主主义批判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摘 要]列宁认为社会民主主义腐蚀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模糊了策略与原则的界限,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消解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主张利用大众媒体与社会民主主义论战。列宁的社会民主主义批判思想启示我们在进行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过程中,要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警惕共产主义渺茫论,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关键词]列宁;社会民主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发挥着指导认识、凝聚力量、统一行动的作用。“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339因此理想信念建设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研究学习列宁的社会民主主义批判思想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社会民主主义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遭遇的主要思潮,列宁对它的批判始于19世纪末,贯穿于对国内经济派、孟什维克以及第二国际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批判,在1920年共产国际与第二国际决裂后逐渐趋于缓和。一以贯之地批判教育了更多的党员与群众认清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本质,使得布尔什维克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行动统一的政党。
一、 列宁社会民主主义批判思想的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相对平和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应用,交通工具的改良,新的殖民地的开辟,自由贸易的扩大,使得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西欧国家普选权不断扩大,带动了各国社会民主党利用议会进行斗争的实践。欧洲的社会民主党内部滋长了改良传统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德国的伯恩斯坦是这一改良主义的理论创始人,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的修正,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崩溃论站不住脚,阶级矛盾在缓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主张社会民主党改变策略,放弃革命,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和平进入社会主义,这一理论转向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标志,奠定了大多数西欧社会民主党日后的纲领基础,成为第二国际内社会民主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分裂的起点。伯恩斯坦的这一看法,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第二国际内部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德国的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都对伯恩斯坦进行过批判,但其中批判最透彻、影响最深刻的是列宁。列宁把伯恩斯坦对社会主义的这种改良,称为修正主义、改良主义、机会主义。他在实践中带领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第二国际的左派与孟什维克以及第二国际的右派、中派不断斗争直至彻底决裂,在认识上经历一个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形成了丰富的批判思想。
(一)社会民主主义腐蚀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就是阶级自觉认识自身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的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是认识到无产阶级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从而自觉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私有制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的意识,这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的首要条件。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生成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同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灌输,同错误思想的斗争是培养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重要工作。俄国的工人运动诞生在19世纪末,处在专制统治瓦解的前夕,一开始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实践的优势使伯恩斯坦的理论在俄国传播很广,影响很大。对这一情况列宁曾写道,“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着思想动摇的情况,倾心于时髦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伯恩斯坦主义’,散布所谓‘经济派’的观点”。[2]47他们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从不同的侧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极具迷惑性,使得广大群众动摇革命理想,对自身的历史使命、政治诉求都无法正确认识,幻想通过与资本主义一起进行民主革命满足利益诉求。具体来说,社会民主主义的这种错误导向早期表现为鼓吹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把工人运动局限在经济斗争领域;后期表现为盲目崇拜国家,看不到资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区别,把工人运动局限在议会斗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列宁愤慨地指出,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崇尚和议会制的盲目崇拜必将导致工人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不利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
为了克服错误思潮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列宁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理论斗争,用党纲巩固思想,用党报驳斥错误认识。为此,1895年列宁起草了第一个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纲领草案, 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党,1900年组建了全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秘密报纸《火星报》,由此,奠定了批判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组织基础。
(二)社会民主主义模糊了策略和原则的界限
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原则是根本准则。列宁对社会民主主义在这一问题的批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对社会民主党内经济派的批判。这一时期,党内流行的是深受伯恩斯坦主义影响的经济派的观点。经济派迷恋工人运动的自发性,醉心于经济斗争,无视无产阶级的政治任务,甚至否认党在无产阶级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是列宁在组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过程中重点批判的对象。列宁鲜明地指出,在彼时的俄国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派只停留在经济斗争的做法是无原则性的折中主义态度,放弃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导向狭隘的实际主义,容易滑落为资产阶级的附庸。第二阶段,1905年革命后对孟什维克取消派的批判。取消派是在1905年俄国革命后出现的主张放弃无产阶级革命,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孟什维克,也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称他们为取消派。列宁强调了无产阶级必须保证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权,这对“一个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原则来领导无产阶级而不是跟在事变后面做尾巴的政党来说,是具有巨大意义的”。[2]163第三阶段,对十月革命合理性的理论争论,亦即要不要采取暴力革命手段,要不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伯恩斯坦的社会民主主义主张通过民主改良和经济改良的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从现代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列宁认为其夸大了议会斗争的作用,混淆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区别,最终只能把党引入歧途。
(三)社会民主主义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列宁主要是通过在国家观问题上的澄清来说明社会民主主义的谬误。首要的问题是国家的性质,伯恩斯坦认为国家的首要特点不再是阶级性,而是社会性和公共性,可以调和社会矛盾,因此人民没有必要将其推翻。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有利于统治阶级的一整套固定化和合法化的秩序。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大限度也只是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形式,是虚伪的。关于国家的职能,社会民主党人认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国家的主要职能,国家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关键在于民主制度。列宁认为新的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新型民主首次实现了多数人的民主,新型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关于国家的消亡,社会党人主张通过议会斗争、合法斗争,在民主框架内争取实现社会主义。列宁的观点是,纵使合法斗争、议会斗争方式有了长足发展,暴力革命在资产阶级国家向无产阶级国家过渡时仍旧是必然手段,不可作废。当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宣传无产阶级为祖国而战时,实质是用“阶级妥协的幻想来代替阶级斗争”。[3]197在国家问题上,列宁坚定地认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3]206
(四)社会民主主义消解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最近目标则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现代社会正长入社会主义”这些著名表述反映了伯恩斯坦开启了社会民主主义消解最终目标的进程,尽管伯恩斯坦再三解释自己并非对社会主义原则的最终实现漠不关心,而是强调更关注当前的运动。但列宁深刻地指出这一修正主义公式有着以下特征,“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象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3]154在列宁看来,伯恩斯坦的社会民主主义将所有的改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肯定的基础上,忘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夺取政权的历史使命。后来的历史证明,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目标、原则和方向方面渐行渐远。与此相反,列宁在指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掌握好争取资产阶级政治斗争与社会主义政治斗争的关系,强调工人阶级不能放弃为社会主义斗争的主张,在民主革命中始终保持阶级的独立性,为把革命推向新的阶段做好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五)主张运用大众媒体与社会民主主义进行论战
列宁始终站在舆论斗争的第一线,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手段,尤其是以报纸为主的大众媒体与俄国以及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者进行论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刊物的飞跃发展宣告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的报刊内容以时事评论和新闻介绍为主,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范围不断拓展,有较大的舆论影响力。列宁十分重视报刊在宣传思想、教育群众、凝聚力量方面的作用。他本人非常善于从报纸上获得信息,1901年的《怎么办》就是针对《工人思想报》《工人事业》报刊所透露出来的“经济主义”诉求而写作的,驳斥了满足于工人运动只停留在经济斗争的看法,并通过《火星报》得到传播,使得不少人成为《火星报》的拥护者。列宁重视在报纸上宣传思想,他的思想多以著作、书信、报纸、杂志、宣传小册子、传单为载体,其中报纸是他发文最多的地方,《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新生活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真理报》都是他在不同时期内长期发表文章的主要报刊。他还直接参与了《火星报》和《前进报》的创办。列宁对社会民主主义的批判是以著作为核心进行理论的深入剖析,以报纸为匕首,就实际形势和具体问题与社会民主主义进行直接交锋。1908年,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书完成后,列宁就在《无产者报》第39号上发表文章《普列汉诺夫这伙人是怎样维护修正主义的》。[4]1917年4月4日,列宁一回国就以个人名义宣读了《四月纲领》,次日发表在《真理报》上。列宁还重视发动群众参与办报,他认为写作事业和新闻事业应该是社会民主党的重要工作,应该成为联系党和群众的重要纽带。《真理报》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拥有大批工人通讯员和工人作者,有利于党成为理论宣传的核心。
可以看出,以列宁为核心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对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批判,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群众队伍日益壮大,布尔什维克理想坚定,认识统一。正是基于此,在十月革命时期,当俄国的形势发生变化时,列宁能够成功发动群众,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在一个国家建立起来。
二、 列宁的社会民主主义批判思想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启示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有人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有人是非观念淡薄,有人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这些理想信念的不坚定表现出共产党人的精神“缺钙”,使共产党人迷失前进方向,消磨奋斗动力,丧失思想免疫力。为此,需要我们正视理想信念问题,加强理想信念建设,从列宁对社会民主主义的批判中找到启示。
(一)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列宁在对社会民主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革命的理论对于革命的运动的指导作用”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实质是要重视党的理论斗争工作。列宁认为群众不会对错误思想自动免疫,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理论斗争三位一体的结合,才能经受住严厉的考验,防止无产阶级在理论上被资产阶级思想俘虏,在政治上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呈现出多样并存,相互交流交锋、分化组合的态势,对党的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形成冲击。尤其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时刻,思潮激荡的实质就是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的博弈。例如,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术语和具体部署后,社会上对此进行了种种解读,许多争论聚焦在供给和需求关系本身,甚至用萨伊庸俗经济学供给理论寻找改革的理论源泉,如此种种,造成人们的认识混乱,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
为此,多元思潮下党的理想信念建设要夯实理论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错误思潮进行理论斗争。首先,做到坚定理论自信,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多元思潮,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在思潮激荡中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其次,要认识到思想交锋是教育群众的有效方式,要敢于亮剑,善于发声,在问题争辩中帮助人们辨别真伪,澄清错误,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鉴别力,从而进一步巩固理想信念。
(二)警惕共产主义渺茫论
当前社会中存在一种质疑共产主义的观点和看法,认为共产主义距离当下生活过于遥远,无法被经验所感知,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这种共产主义渺茫论在实际中会造成远大目标的丢失和中国道路独特性的消退,使党沦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者。
首先,警惕共产主义渺茫论,要借鉴列宁坚持策略与原则统一的做法。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建立在对大量丰富可靠的事实材料占有和科学的抽象方法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入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共产主义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列宁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既强调策略的灵活性,又反对无原则的折中与妥协。这一思路启示我们理想信念建设要处理好两个统一,即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党的最高纲领和远大理想,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分别制定过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基本纲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基本纲领,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新时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概言之,就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 [1]116
其次,警惕共产主义渺茫论,要坚持列宁关于国家问题的正确观点。国家观问题经常以民主、自由、宪政等话题展开,是西方国家唱衰中国的重要攻击点,关涉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法性与优越性,对这一问题的模糊不清是共产主义渺茫论产生的重要认识根源。列宁在与考茨基就国家问题展开的论辩中,形成了两个重要论断。一是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形式民主、有限民主掩盖专政的虚伪性;二是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往国家消亡的必经环节。无产阶级国家的问题在列宁生活的时代主要表现为要不要通过暴力形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在今天则表现为如何完善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从历史上看来,有过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组织形式、俄国的苏维埃共和国、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选择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是今日中国的共产主义实践,在实践上取决于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在理论上取决于我们不能落入西方的民主陷阱,失去对人民民主专政的信心。
再次,警惕共产主义渺茫论,应充分说明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国家发展的不良后果。列宁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指出,社会民主主义放弃最终目标的修正做法,导致其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有限,视野狭隘,最终不仅无法实现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反而会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列宁的判断可以通过观察战后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实践来检验。战后欧洲社会民主党和工人党的纲领均以伯恩斯坦改良主义为基础,放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主张完善本国福利制度,积极扩大普选权,改善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诸多弊端。但是作为资本主义床边的医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良主义不敌重新抬头的自由主义思潮,在竞选中纷纷落败,其理论主张和政策实践都受到很大冲击,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日趋式微。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实践告诉我们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短视和功利的选择,不利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实现。
(三)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
理想信念建设需要发挥理论建设的先导作用,理论建设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与载体,因此占有并高效运用传播媒介是理想信念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其媒体功能日趋强大,网络用户已达7亿,成为信息技术变革下当之无愧的舆论主阵地。虽然列宁生活的年代没有互联网,但是列宁在对社会民主主义批判中对报刊等大众媒体的重视与运用仍能给我们重要启迪。首先,列宁密切关注大众传媒的做法启发我们要充分关注互联网上的社会思潮动态。在网络空间中,社会思潮的传播无孔不入,呈现出碎片化和专业化兼具的特点。关注网络思潮动态,需要重点关注专业化的网络思潮传播平台,包括侧重于理论的社会思潮网站、论坛以及知识分子、社会著名人士开设的专题博客、个人空间、微信公众号。这些专业化平台是报刊、电视在网络的延伸,理论化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同时,要把握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改革重要措施的发布,往往是思潮交锋的主要时机。其次,列宁积极运用大众传媒工具进行理论论战启示我们要善于在互联网发声。要建设党领导下的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兴媒体,办好论坛、贴吧等互动平台,使其成为党的各类政策、理论以及突发事件报道的第一传播源和与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斗争的主战场。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传播新规律、新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广覆盖、大辐射、快传播的特性实现理论快速、有效传播。再次,列宁重视发动群众参与理论斗争启示我们,互联网时代同样要发动群众的力量,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题中之义。互联网网状结构的技术基础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对群众的互动性、参与性要求更高。互联网时代舆论阵地的建设,决不能仅满足于政党、专家的传统权威声音,更要引导群众参与辩论、争论和讨论,发挥好群众反馈的二次传播效果,增强主流理论的说服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列宁生平事业年表[M].叶琳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67.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作者:任媛)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共享“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号:昆仑策研究院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共享“产业人网”微信号:chanyeren2014
共享“e观沧海”微信号:e观沧海
共享“思想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sxdsy_qf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