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抗美援朝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66年前,32万训练有素的中国军人悄悄渡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但是,今天,很多人在喷这场战争的意义,说是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抗美援朝究竟是影响了中国的经济还是促进了。
1950年,中国被迫投入抗美援朝战争时,经济饱受战乱摧残,市场尚未稳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财力、物力极度紧缺。在严酷的经济环境下,面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的美国,战争能不能取胜?经济会不会被战争拖垮?令人疑虑与担忧。
战争表面上是军事力量的对比,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时,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877美元。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美国的1/10。美国还拥有世界上群体最大、水准最高的科技人才储备,可以操纵联合国对新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然而,一般人难以预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边打、边稳、边建”,经济 不但没有被拖垮,而且奇迹般地实现了全面恢复。要了解个中缘由,不能不回顾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并全面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恢复经济采取了重大举措:
1.有一个正确的财政方针。
抗美援朝战争是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如何应对是关键问题。前面说到,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曾提出用三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同一年他还讲过“三年五年恢复,十年八年发展”的设想。但1951年2月,他却讲“三年准备,十年发展”。时间仅隔8个月,又在援外战争的背景下,何以不讲“三年五年”、“三年时间,或者还要多一点”,反而明确定为“三年”?根本原因在于有了一个正确的财经方针,使这段时间工作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任务确有把握,无需再说“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
正确的财经方针,就是陈云最早提出的“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经济建设第三”的方针。后来,将其概括为“边打,边稳,边建”,这是中共中央在1950年11月确定的抗美援朝开始后的国家财经方针。
“国防第一”,是因为抗美援朝“打”是大局,一切均以大局为重,围绕这个大局安派部署。值得注意的是,陈云用的是“国防第一”,而不是“战争第一”,一词之别,大有学问。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战争观同掌握全国政权以前不同了,不能动不动就打烂坛坛罐罐,要准确地分析战争的规模和范围,制定出我们的对策。对于战争,当时中央的估计无非是三种可能性:(1)临境战争,国内平安;(2)临境战争,国内被炸;(3)临境战争,敌人在我海口登陆,全国卷入战争。不管战争的规模有多大,毕竟是在境外,把基点放在“临境战争”上,国内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运行不必像全民族抗战那样转入战时体制,立足于保家卫国,所以是“国防第一”。
在战争与经济困难的特定环境中,斗争不仅表现在军事上,而且越来越表现在经济上,经济工作也必须放在适当的位置和给以适当的处置。这就涉及到国家财力“用的恰当”的问题了。二者都要用,区别在于抗美援朝早用、多用、先用、急用,经济建设迟用、少用、后用、缓用。是有主有次,决不是顾此失彼。如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建设和适度发展,国家也不可能拿出足以支持前线的物质需求。少用、缓用的原则是什么?就是满足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除此以外,加以削减和收缩。削减和收缩后的建设投资只是不像原来打算的那么多,但仍能保持在不算太少的规模上,1951年国家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仍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中的任何一年。
以国防第一,经济建设次之,不能战争压倒一切,这种认识是清醒的,得当的,没有以偏概全。然而,更具有真知灼见的是,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中间还插入了一个“稳定市场”。“稳定市场”为什么如此重要呢?首先,我们已不再处于过去的根据地时代,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过去在农村,经济主要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小手工业,市场物价问题对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不大。全国解放以后,大、中、小城市都由人民政府接管,市场物价稳定与否,对国计民生影响巨大。市场一乱,不光波及财政、金融,还会引起群众不满,经济意义、政治意义都不容忽视。其次,全国财政刚刚统一,经济基础尚很脆弱,物资贮存还有限。如果敌机轰炸,随时会引起物价上涨。国家手中无物资,平抑不了物价,政治上被动,经济上受损,将严重影响军事。为了保证物价不涨,在当时财政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增收节支措施,对支出采取“削萝卜”的办法,精打细算,对收入用“挤牛奶”的办法,一点一滴都不让它流失,成效显著。“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经济建设第三”的方针,是一个把国家财经工作次序安排有致、分别先后、各得其所的方针,既保证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进行,又保证了国内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同时还积累了资金,腾出手搞建设,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这是鱼和熊掌兼得之上策妙策。
2.为战争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首先,抗美援朝战争最基本的特点是临境战争,这决定了中国卷入战争程度的有限性。因此,才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所能及的最急需的重点建设,使恢复经济得以完成,为后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战争进程的特点。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八个月(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这个阶段的作战属战略反攻性质,作战形式主要是运动战,战役与战役之间时间很小,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加上志愿军同美军初次交手,装备上的劣势明显,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都感到很紧张,国内受牵制的程度也大。转入第二阶段(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以后,双方处于战略相持状态,战线相对稳定,作战形式主要是阵地战,军事斗争与谈判交织进行。同时,国内对战争的支援也进入常态,所受的牵制已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正是在这两年中,我们的经济恢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再次,志愿军英勇作战使战局不可逆,成为祖国和平建设的坚强保障。志愿军出国作战,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作过应付严重局面的准备,即东北工业基地被敌人炸毁。事实上,在此之前美机已经轰炸了我边境和城市地区。但志愿军勇敢无畏,士气旺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仅用三个战役就占领汉城,把战线推到接近37度线,使战火远离我国边境,并最终保持在三八线附近。志愿军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敌人产生一种威慑作用,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甚至在50年后,美国总统克林顿也不得不承认:“美军遇到了一个新的、令人生畏的对手。”这样,我工业基地被炸的严重局面没有出现,我们得以从容地一面支援战争,一面从事建设。
3.社会改革运动作用明显。
建国初期的社会改革运动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从本质上说都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比如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无疑是农业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地分得了约7.4亿亩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免除了每年向地方缴纳的约700亿斤粮食的地租。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精心耕作,农业生产如前所述得到迅速恢复和较快发展。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何愁做不到既支援前线,又进行建设?。
比如增产节约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使恢复经济成为一场低成本的经济运行。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恢复经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而在援外战争时更属必要。1951年仅东北全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就为国家多创造了相当于200亿斤粮食的财富。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以后,各界群众纷纷加班生产,支援前线,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其中的感人事迹,已是尽人皆知。这里还不能不提到“三反”、“五反”运动。大家都知道“五反”是在“三反”运动发展过程中引发出来的,“三反”的起因是反对浪费,厉行节约。通过反对浪费逐渐揭露出少数干部贪污腐化问题,随着运动的深入,挖出了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腐化分子。这场运动反腐倡廉,政治意义极为深远,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增加生产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它使支援战争、恢复经济成为一场低成本的经济动作。
4.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抗美援朝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给中国造成相当大的困难。但苏联各东欧国家同中国保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损失。特别是苏联给与中国的经济援助,使中国获得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设备,成为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人们常说的苏联援助的156项中的第一批就是在恢复时期开始的。
抗美援朝究竟花了多少钱与物?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新中国历年军费支出分析》
抗美援朝军费只占当时中国GDP的3.5%。中国打响抗美援朝战争,确实增加了一定的军费负担,但远远说不上是对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而且从数据上看,朝鲜战争这几年恰恰是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复苏的时期,工农业产值均获得很大提高。中国国民经济大幅提高的事实,又从反方向证明,中国大部分开支都用于了经济民生,更非所谓的“半数用在了朝鲜战场”。
事实上,抗美援朝的适度军事开支,增加了工业产品的订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增长,同时战争的胜利也大大增强了国民的信心,稳定了国内形势,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复苏。
一、在抗美援朝的环境下,我们原定的经济计划和社会变革都如期完成。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中国财政经济工作的部署,原先设想的大规模军队复原计划受阻,减少军费,增加经济建设经费的打算也不得不调整,中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62亿元的战争费用和560万吨的物资消耗。
但新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在抗美援朝的环境下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标志就是我们原定的经济计划如期完成。
1.基本上实现了七届三中全会的目标,国民经济恢复任务顺利完成,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和超过1936年的历史最高不平。
农业是立国的基础,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人民政府除了有步骤地实行土改和农业互助外,还领导农民兴修水利,防治水旱灾害。三年恢复时期,国家用于水利建设的经费约7亿元,占预算内基建投资的10%以上;组织了2000万人参加水利工程建设,挖掘土方17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挖掘10条巴拿马运河或23条苏伊士运河);全国42000多公里堤防,绝大部分进行了培修。这就使全国水灾面积由1949年的1亿多亩下降到1952年的1600多万亩,扩大灌溉面积8018多万亩,对农业增产产生了明显效果。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的生产经验,也是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2年农业总产值461亿元,比1949年增加41.4%,平均每年增长14.1%。粮食产量1952年3278.3亿斤,比1949年增加1014.7亿斤,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份278.4亿斤,平均每年增长338亿斤。棉花增长速度更快,1952年产量达到26.074亿斤,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份9.1亿斤,三年净增177.86亿斤,平均每年增长43.2%,工业中的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在恢复时期,国家用于交通运输建设的经费约17.7亿元,占基建投资总额的26.7%。到1950年修复铁路14089公里。桥梁94.5公里,使原有的铁路基本畅通。接着以大量投资修建新路,到1952年,建成3条新线:来睦线(广西的来宾至睦南关)、成渝线(四川的成都至重庆)、天兰线(甘肃的天水至兰州),总长1263公里。新建公路3846公里,1952年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8.07万公里增长到12.67万公里,增长56%。内河航运里程由1949年的7.36公里发展到1952年的9.5 万公里,增长29%。当时我国第一大商港——塘沽新港工程,经过15个月的建设,也于1952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并开港。电力、煤炭和钢铁等重工业建设也摆到了重要地位。国家用于重工业的投资21.6亿元,大部分投在了恢复与改造原有企业。新建企业3300多个,其中大型企业占4%。生铁、煤、石油、锡等原材料、燃料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1952年工业总产值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149.3%,平均每年增长34.8%。
随着工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明显改观。从1950年至1952年,财政收入从65.2亿元上亿元上升到183.7亿元,增长了近2倍;财政支出从68.1亿元上升到176亿元,增长了1.58倍。从1951年起,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同时结束了解放前长期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状况,自1950年3月物价得到基本控制,三年中一直保持了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就业人数逐年有所增加,全国职工从1949年的800万人增长到1952年的1580万人,增97.5%,职工平均工资1952年比1949年增加70%左右,一般都达到或超过抗战前的水平。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在1949年只有60万人,1952年增加到330万人。5亿农民的生活也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而改善,农民收入一般都增长了30%以上。(参见国家统计局编《光辉的三十五年》,第53-60页;《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249、220-229页。)
2.“一五”计划的编制、修改和执行从未间断。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全面的中期国民经济计划,它的成功编制对于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和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历时四年,数易其稿,大的修改有6次,其中的4次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完成的。
可见,在抗美援朝大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建设计划和社会变革没有受到什么“阻滞”,都如期完成或者是提前开始了。
正如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文章指出:在近现代历史上,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军队在境外打得最漂亮的仗。在实力强大的美国的战争挑衅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不仅在军事上敢打敢赢,而且在经济上确立与实施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成功地实现了“边打、边稳、边建”,维护与增强了民族尊严。保家卫国的正义感使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极大地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各项经济工作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这些情况表明,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是胜利者。抗美援朝战争避免了中美两军长期对峙、形成僵局,使毛主席“参战利益极大”的预言成为现实。
谁说毛泽东不会搞经济?
本文并非全面审视抗美援朝战争,而是从抗美援朝与经济建设的视角,论述史实,观照现实。面对未来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我们不仅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把握战争的特点,力求做到既有效地抗击敌人,又不至于在全局上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这一点,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经济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借鉴。
同样,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也都参战了,却使得国家越来越强大,成为世界老大,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咱们再从美国军人的角度看看这场战争。
中国网文章,美军眼中的朝鲜战争:败给毛泽东不丢人
西点军校是美国军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殿堂,它为美国培育了众多青史留名的军事将才,是美国的第一军校。
前往参观的中国军事记者与做讲解的一位现职军校教员对话。
中国军事记者提的问题主要是围绕着1950年代那场朝鲜战争的(也称韩战)。
问:美国人为何不愿提朝鲜战争?与闹的纷纷扬扬的越南战争相比,真好象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其中有什麽特别的原因吗?
答:对我们美国军人来说,这两场战争的意义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
越南战争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美国军队是在被束缚手脚的情况下打仗。由于惧怕中国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北纬17度线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终于打成了一场烂仗。最终只能撤出了事。
而朝鲜战争则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的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尤其是在对我们有利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的状况下失利,而且输的很惨。这是我们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不堪回首,不谈也罢。是不难理解的。
问:你为何要直言是失败呢?很多说法都是“始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算是个平局嘛。
答:那是自欺欺人。美国军方从没说过是平局这样的话。南北韩之战的情况可以不谈。我们着重看的是中美两军交手的这一部分。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美八军的一支先头分队已经抵达鸭绿江边。中美两军的战斗接触是在中朝边境地区展开的,单从地理上讲,始于鸭绿江而终于三八线,胜负之势是不言自明的。没有必要歪曲和掩盖。
问:美军失利的原因究竟是什麽?是指挥失误?还是部队战斗力有问题?
答:两个原因都有。先说部队战斗力。参加韩战的美军部队均非等闲之旅。美八军、陆战一师、骑一师都是美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常胜军。官兵又刚打过二次大战,富有实战经验。装备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种轻重武器。并且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
除了第一次战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实在没有什麽其它的借口可找。美军在韩战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战役初期遭受突袭时失利,在中后期的两军对垒攻防中也胜少败多。就只能得出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的结论:装备占优的美军在战场上的作战表现不如中国军队。
问:战争后期,尤其是第四、五次战役呈现了互有进退的拉锯,或说是趋于平衡的状态。是两军战斗力各有消长的原因吗?
答:与部队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更多地反映的是部队的后勤能力问题。李奇微将军接任总司令后,改以攻势防御,使得战役的被动态势有所好转。
中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后,拉长的运输线和恶劣的交通条件,加上美国空军的“扼杀战”狂轰烂炸,是延缓中国军队攻势,从而稳定态势的关键。在中国军队备足粮弹发起攻击时,美军挡不住他们的前进。只是在对方粮弹耗尽时,美军才有机会向前做有限的突进。
换句话讲,假如中国军队并不是只有仅能维持一线部队作战一周(即李奇微将军所说的星期攻势)的粮弹,而是有足够一月之用的后勤供应,战争应该早就结束了。
问:再谈谈战役指挥上的得失好吗?
答:这涉及我们的老校友麦克阿瑟将军。麦将军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是西点军校最杰出的校友之一,也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可惜一世英名毁于朝鲜战争。
单从战役指挥的角度看,麦将军犯下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有一点我要说明,当时对中国军队的无知和轻视是美军上下的通病,并非一人之过。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的拙劣表现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比如:五十万中国军队不加抵抗,就让两万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一线的三十万中国军队被区区三千日军象赶鸭子一样赶的到处逃跑。
在美军官兵的心目之中,中国军队是“鸭子”,是不堪一击的弱旅。否则,麦将军也不至于说那样狂妄自大的话。
问:此国军非彼国军也。三年内战中,毛泽东挥师横扫敌军八百万。你们难道一点都没注意和研究?
答:问的极是。当时美国沉湎于二战胜利后的喜悦,对当时的中国军队完全没有意识到,蒋介石统领下的一群“鸭子”,在毛泽东的统帅之下竟成了一群“狮子”。
对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我是非常钦佩的。
作为一名军人,我自然是希望己方能获得胜利。但是作为一个客观论证的学者,我以为无论从战役指挥和战场表现来评判,中国军队获胜都是合理的。
我不认为美军败于有毛泽东这样卓越的统帅和彭德怀这样杰出的司令官的中国军队是什麽丢脸的事。
问:韩战对于以后美军以至美国的对华方针究竟有何影响和启示?
答:美国人从朝鲜战争的失利得知,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中国军队也不再是过去的中国军队了。我们必须以极其审慎的态度来重新研究中国,重视中国。尤其是毛泽东的中国,绝不能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在金门炮战,以及越南战争中,美国都表现出了这种审慎。这就是接受了韩战教训的直接结果。
以我个人的愿望,中美之间不要再打仗;否则将会是两败俱伤,后果不堪设想。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话,我只能祈望那时的中国军队不再有太多的毛泽东色彩。
问:此话怎讲?
答: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因为在这方面他们永远赶不上我们。怕的是中国军队的毛泽东化,或按中国术语叫革命化。中国军队离毛泽东越远,美军的胜算也就越大。
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善于以弱击强,以弱胜强的军事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体系及实战应用是非常的精妙独特,至今还没有好的应对破解办法。虽然我们是在把他当做对手来研究,但是我对中国的毛泽东始终怀有最深的敬意。
西点军校崇敬的两个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兵家泰斗,一个就是最传奇的军事思想家毛泽东,还有一个是孙武。
现在来思考一下抗美援朝胜利的巨大意义
正如陈云所指出的﹕“抗美援朝不但不是像帝国主义者所妄想的那样﹐使我们在经济上不能恢复和发展﹔相反的﹐我们的人民经济事业却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得到了促使迅速进步的动力。”
1、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称霸全球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至今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近60年和平的环境。
2、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社会凝聚力﹐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国内经济建设非但没有受到大影响﹐而且还迅速得到恢复。这不仅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直接胜利,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3、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增强了我军作战能力和进行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使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新中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最后,我们想象一下中国如果不进行抗美援朝会怎么样?
首先中国将面对来自朝鲜半岛的威胁。中国的重工业大部都在东北地区,如果美军在朝鲜布置基地,不管美军入侵与否,这些重工都将在美军轰炸范围之内。而且为了防备来自朝鲜方面的入侵,中国将不得不在中朝边境布置大量的兵力。应为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火力相差太多,布置的兵力就不会少。这将大大影响中国的经济投入与建设,庞大的军费会活活拖死中国,而且最要命的是将面临朝鲜与台湾两面作战的危险。
网上很多人认为美国是仁慈的,是文明的,是不会入侵中国的,当时也没有入侵中国的计划。这种观点很可笑。
中国一旦失去朝鲜这个战略缓冲,那么美国打不打你,就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仁慈、文明”的美国说了算。美国在二战后几十年,就不停的在打仗。很多战争的起因,已经证明是美国故意制造的。美国当时有没有入侵中国的计划无所谓,应为随时可以制定,那么中国将本土作战,损失将更巨大。
各位看官,明白了吧,祖辈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现在享受的和平,正是他们打下来的。
向所有参加抗美援朝的先烈先辈致敬!
(作者:云俊德)
名刊推荐: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共享“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号:昆仑策研究院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共享“产业人网”微信号:chanyeren2014
共享“e观沧海”微信号:e观沧海
共享“思想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sxdsy_qf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