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总编辑:吓唬谁?纸媒死不了!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出局的恐怕不是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中思维和观念不肯转变或不能转变的‘传统’编辑记者。”3月2日上午,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自己的公号文章时,引述了曾对青网记者谈到的观点。当天下午,我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社长总编辑培训班授课时,又强调并解释了这种看法。
以“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的传播思考”为主题,我讲了整整3小时。其间虽多有互动,但未能安排出专门时间与在场媒体大咖们交流。晚上接到好几通意犹未尽的电话,我又与这些同行们深入探讨。
现将我的若干浅见梗概如下,与大家分享。
一、“错”的是人,而不是载体
传播具有两大要素,媒介和内容。当传统媒体在这两大要素上的垄断优势,被移动互联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时,其危机也就成为必然。传统媒体陷入危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人的观念陈旧、思维老化。此外,还有被娇惯出来的傲慢和出身优越感。
从一定意义上讲,“错”的是人,而不是报纸、杂志或图书这些物理载体。事实上,传统信息载体固有的优点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没有被忘却。比如,那些泛黄的书页,怎么也读不够的文字,承载的往往是你的成长记忆。这种饱含人类情感的内涵是冰冷的液晶显示屏永远无法容纳的。
无论是青灯黄卷的阅读,还是网络在线的阅读,文字所承载的是我们“耕读传家”的传统,这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文化力量。所以,阅读平台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二、新闻规律回归:互联网文化的倒逼机制
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生产能力的构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卸掉“精英文化”的光环。近年来,传统媒体这方面不断探索改进,所刊载的报道更多地具有了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与以往那种假、空、长的官样文章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改进和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却是互联网文化对新闻规律回归形成了无可抗拒的的倒逼机制。
就新闻规律回归而言,比如写短文章、反对形式主义、学会讲故事、新闻用事实说话、做出好标题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事。
就拿提倡写短文章来说,列宁就曾要求:要用电报的方式写报告。契诃夫也说,写得有才华,就得让文章变短。刘禹锡的《陋室铭》81个字,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90个字,周敦颐《爱莲说》119个字,但它们都是传世名篇。清代的思想家顾炎武的看法是:“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可见,中外名人名家关于写短文章早就有了共识。只是到了由新兴媒体塑造和改变阅读习惯的时代,许多媒体人这才真正认识到写短文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比如反对形式主义,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延安整风时期的《反对党八股》。可结果却是越反越多,越反越重。新闻报道中形式主义比比皆是,人们对之恨之入骨。现在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改观。这也许是网络文化兴起所派生的另一大贡献。
网络上的阅读量和点击率是一种刚性的客观存在,它不会对任何人露出笑脸,也不会响应什么号召,落实什么指示。在网络文化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硬道理,其影响远远超越网络本身,带动了整个中国文化生态的历史性改变。想必这也是网络技术的发明者始料不及的。
三、传统媒体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在与新兴媒体进行的“蚕食”与反“蚕食”的激烈角逐中,居于守势的传统媒体始终高扬着“权威性”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传统媒体拥有光荣,也面临着捍卫光荣的挑战。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被新兴媒体迅疾传播的同时,很多也被夸大和歪曲。往往是围绕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各种声音,让人难辨真伪。此时,传统媒体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查明真相、澄清谬误的重任,扮演着“辟谣者”的角色。这种权威的力量是新兴媒体无可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时代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舞台,以彰显其权威性和公共价值。
一项关于网民阅读习惯的调查表明,他们通常是先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新的信息,然后到传统媒体上去印证。这说明,在受众心目中,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并没有因为新兴媒体的崛起而撼动。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维护和发挥自己的权威性优势时,应当注意改进和创新。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于受众的需求、感受和接受习惯研究不够,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结果往往是自说自话,无的放矢。
此外,只会阿谀奉承的人不会受到尊敬。同理,一味歌功颂德的媒体也不可能树立权威。传统媒体更多地肩负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变成学舌的鹦鹉。传统媒体应当学会并习惯于以鲜明的个性化声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全球化高度与国际视野直接决定着媒体的信息质量和传播水平。与此关联的是世界范围内传媒业发展的两种“趋同”,即外宣与内宣趋同,国际报道与国内报道趋同。对此,传统媒体必须未雨绸缪。
外宣与内宣趋同,意味着媒体的受众不仅有中国人,而且还有外国人。读者覆盖面的扩大是媒体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传统媒体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把我们的影响力渗透到外国和外国人,这需要战略眼光和超前思考。
国际报道与国内报道趋同,意味着我们的传播内容更具广谱特征。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侵蚀了“国际”与“国内”观念的绝对意义。传统媒体应该逐步弱化新闻报道中国内、国际泾渭分明的区隔,使之有机融合。
全球化高度和国际视野,这将为传统媒体创造一种崇高的品牌价值,也将极大地提高传统媒体对于受众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全球化高度与国际视野给所有媒体提出了一个战略性课题:外语。对于编辑记者而言,外语是他们捕获更多信息的法宝,也是他们开拓思维疆域的利器。因而,外语将与其它要素一道,共同构成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这样讲,外语是未来传媒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掌握了主动;谁丢掉了这个制高点,谁就丧失了先机。
现实的情况是,新兴媒体的外语水平总体上要高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应奋起直追。
追逐热点新闻虽然是新兴媒体的强项,但传统媒体不应也不会“自动弃权”。无论是出于责任感或职业冲动,还是为了扩大发行量、增加收视率,传统媒体像新兴媒体一样,总是期望自己的报道能够引起公众的注意,而热点新闻报道常常能“多快好省”地收到这样的效果。
热点新闻是“抢”出来的,它对记者的要求是一个“快”字。但怎么抢?抢什么?在互联网时代,独家报道热点新闻变得越来越难。每当热点事件出现,媒体便蜂拥而至。于是,便有了一个“同题竞争,特色表达”的命题。
面对互联网上围绕同一事件的海量信息,今天的受众往往感到困惑。其实,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与热点新闻相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他们不但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还想了解为什么发生、结果和影响如何。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有见地、有个性的报道来释疑解惑。那些在同一层次上无限展开、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雷同报道,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此时,如果传统媒体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着力于以独特的视角提供有一定深度的报道,使公众从中认识新闻的实质,并且由点及面地把新闻热点与新闻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便往往能够在海量的相关报道中脱颖而出,受到公众青睐。
今天看来,深度报道的来源大都还是传统媒体。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纸媒成为最大赢家,几乎包揽全部奖项,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均斩获重要奖项。应该说,这是传统媒体内置的新闻理想、宏大的叙事能力、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强大行动力、以及深沉的人文主义情怀的一次胜利。
一般地说,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方面为人称道。但新兴媒体的改进和提高也是有目共睹的,传统媒体不可等闲视之,而要不断“刷新”和“放大”既有优势。
善于把冰点新闻变成热点新闻,这是传统媒体较之新兴媒体的另一大优势。
新闻中的热点与冰点是一对互为参照的相对概念。冰点之所以“冰”,是由于事件的新闻价值尚未体现出来,或者尚未充分体现出来,因而没能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社会发展的渐进特点和某些不确定性,也造成了许多新闻冰点。
就公众个体而言,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和接触太多的新闻事实。所以,在很多情形下,受到局限的他们乐于在媒体的指引下审视社会,关注世界。
以新闻事件的内容和背景而论,热点新闻往往是公众比较熟悉的,而冰点新闻则相对陌生。与热点新闻不同,能够引起公众强烈兴趣的冰点新闻,往往是媒体操作的结果。对于媒体而言,前者是从动的,而后者是主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冰点新闻是“挖”出来的。要想挖得准、挖得好,记者要有“定力”。这个“定力”就是忍得了失败,耐得住寂寞。显然,以追逐热点新闻见长的新兴媒体难以当此大任。
把具有潜在新闻价值的事实发掘出来,呈献给公众,把“冰点”变成“热点”,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既是社会责任使然,又是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力道所在。
现代信息技术让新兴媒体大展宏图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插上了翅膀。传统媒体的记者得以获取大量即时信息,淘得了新闻的“第二桶金”,远距离采访成为可能,无纸化办公成倍地提高了编辑记者的工作效率,从而为新闻的时效性提供有效保障……
另一方面,国内外各种传统媒体都高度重视新兴媒体建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其结果必定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的传播效益。可以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竞争、相互依存,将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一道风景线。
互动,这是网络时代媒体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现代信息技术使普通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成为可能。受众不再甘居被动接受者和服从者的地位,而要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种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离你远去。在这个问题上,传统媒体尤其应该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并努力移植新兴媒体之所长。时代要求我们实现从以媒体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从精英办报到精英结合社会办报的转变,并且学会在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中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
事实上,不少传统媒体早已开始行动。一些报刊登载非职业记者提供的实时报道和现场照片,一些广播电台聘请出租汽车司机、交通警察为“路况信息员”,随时提供最新的路况信息,等等。
与受众常态化的直接互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冰冷形象,这也是落实“三贴近”的最有效途径。它将有效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实时性,极大地弥补了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大都不可能于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缺憾。非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普通公众所报道的事实更加个性化,更加未经修饰,更加原汁原味。
当前,传统媒体的确遇到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坚定信心,站稳脚根。基本策略是市场导向,用户思维,盈利模式多样化,大幅度降低成本,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转换形态的传统媒体终将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而与此伴生的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作者: 刘亚东,《科技日报》总编辑)
名刊推荐: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共享“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号:昆仑策研究院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共享“产业人网”微信号:chanyeren2014
共享“e观沧海”微信号:e观沧海
共享“思想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sxdsy_qf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