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真实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
要科学地认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新常态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常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是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的,但传统生产供给是大规模的、排浪式的,传统生产的供给能力大大超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在把握这一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资源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到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领域。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科学把握社会矛盾的“变与不变”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国情的变化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把握国情的新变化就要把握改革开放的现实性、方向性和趋势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才能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社会的性质是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并且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表现形式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的这八个“更”字。为此,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就要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生产社会化程度包括: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的公有制水平、生产的国际化水平、生产的市场化水平。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就要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的产业迈向中高端;就要进一步壮大国有经济实力,切实保障公有制主体地位;就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新优势;就要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使资源更有效率更公平地生产出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