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新城:务必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办事

2017-12-11 思想火炬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是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并存的社会,客观上必然充满着矛盾和斗争。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上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强,资本主义因素相对来说不断缩小,社会主义就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另一个方向是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加强,而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削弱,最终出现像苏联那样的向资本主义演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不能盲目乐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第一种方向发展,绝不能走第二条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3日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①。】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规律,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不干违背经济规律的蠢事,防止经济工作出现大的失误。在各种社会经济规律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务必自觉地按照这一规律办事。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人们要生活,就必须有必要的生活资料。而要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

 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相互之间也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人们同自然界做斗争,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并不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各人单独进行的,而是以人群为单位,以社会为单位共同进行的。不同其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也是无法生存的。生产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生产。西方经济学喜欢从孤立的个人出发研究经济问题,这是虚幻的、想象的,而不是现实的研究方法。像鲁滨逊那样的人只存在于文学中,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离开生产关系,就不会有物质生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彼此互相影响。他们如果不用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就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通过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的存在,才会有生产。”】

 但是,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客观地决定的。有什么样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和改变。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先是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然后人们的生产关系依赖这些变化、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

 这并不是说,生产关系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不依赖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加速或者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的性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它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性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生产关系不能长久地落后于生产力的性质,长久地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迟早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生产体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就会遭到根本的破坏,整个生产就会破裂,生产就会发生危机,生产力就会遭到破坏。这就叫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对这一规律有一个经典性的表述,他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必须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的要求办事,利用这一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不能无视甚至违背这一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一时也许感觉不到危害,但早晚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违背客观规律蛮干而吃了苦头的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不能再重复这类错误了。我们应该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努力运用这一规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

 马克思恩格斯怎么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这一结论的呢?他们正是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分析资本主义现实存在的矛盾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的。

 他们分析的逻辑是这样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生产过程不再是个人的事,每一个产品都是许多工人共同生产的结果,谁都不能说这个产品是我生产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是生产者自己消费,而是供社会消费的;生产上需要的物资也不是生产者自己生产的,而是由社会提供的。各个生产单位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整个国民经济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由社会根据满足社会需要的要求来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是按照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这就形成生产方式与占有方式的矛盾,生产方式起来反对占有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弊病的总根子。这个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是,使占有方式适应生产方式,用适合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用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正如列宁指出的: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并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出于良好的愿望,也不是诉诸人的理性,而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得出来的,这一结论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我们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就是建立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不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性质的规律,就不会有我们的理想信念。

 人们往往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是150多年前说的。最近150年里,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等新现象,这是马克思没有预见到的。在资本主义新现象面前,马克思的这个结论是不是也要修改?应该指出的是,不管资本主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就不会过时。经济全球化只是表明各种生产资源的配置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在全世界的围内进行了,表明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更加加强了。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更加成熟了。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曲折,但人类社会必将向社会主义迈进,这是历史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确立起来的

 我国全国解放以后,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面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体两翼”),解决工业化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三大改造”虽然存在要求过急、形式简单、工作过粗等问题,总的来说,按邓小平的说法,工作做得很好,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应该用浓彩重笔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注释:

①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列宁选集》,第2卷,第4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⑨《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⑩《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⑪《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周新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相关链接:
周新城:关于私营经济性质、地位和作用问题的若干思考

周新城:在争论和批判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周新城解读十九大报告:“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周新城:必须重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见

周新城:关于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要问题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