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李大钊: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站在实现民族复兴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平台连载“马克思主义在直隶的广泛传播“一文,回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历程,以兹纪念。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诞生于直隶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07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4年春,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在日留学期间曾参加反袁斗争。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主编和《甲寅》日刊编辑。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先后任北京大学评议员和经济、历史等系教授。他是在中国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的第一人。早在1918年7月,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号召人们“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同年11月,他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 Bolshevism的胜利》,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他预言十月革命的潮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8年12月,他和陈独秀创办了《每周评论》,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在1919年元旦写了《新纪元》,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革命的新纪元”,号召中国人民迎接这个新纪元,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五、六号(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帮助进步青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中国人民的新觉醒,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19年7月,胡适利用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被迫离京到昌黎避难的机会,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外来进口主义”,鼓吹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其实质是反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走革命的道路。李大钊看到胡适的文章后,非常不满。他于1919年8月17日,从昌黎的五峰山寄给胡适一封题为《再论问题与主义》的公开信,论证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指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我总觉得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认为,社会问题“必须有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为了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必须用主义去教育和组织群众,开展斗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说明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入,阶级阵线的分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人心。李大钊又对胡适改良主义的批驳,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对推动人们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