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伟: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探析

思想火炬 2021-09-30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对立统一关系,直面新媒体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消解、传统价值观宣传教育模式的困境以及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病理化”倾向,通过打造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机制、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化教育模式、增强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夯实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的价值基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既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42。大学生是最为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面对媒体变革深刻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时代处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内在关联

 

 无论是反映当下社会共同意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体现群体情感价值诉求的社会心态,都是由特定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孕育而成的社会意识,然而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社会意识,其作用方式和向度有很大区别。


 (一)价值引领与情感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相互对立的作用表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矛盾性,源于二者作用方式的差异。立足于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不论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还是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抑或是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鲜明的价值立场与高度的实践自觉,贯穿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和个人成长的始终。与此同时,作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整个社会或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宏观的社会心理状态”[2],其自发性、变动性及其作用方式的群体交互性,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会产生反作用力。特别是媒介技术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消极社会心态的滋生和蔓延,使得社会层面的情感治理和价值培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作用向度的不同,导致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对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转型时期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规范与指引,破解当前人们精神世界的现代性病症以及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示范性的观念体系。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也充斥着“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4]等非理性情绪,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侧重价值批判与重构,而社会心态则侧重于情感态度或利益诉求的宣泄和表露,并不具备主动担负规约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功能。正是基于二者的矛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心态才有实践的可能。


 (二)价值支撑与积极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融合统一的目标指向

 共同的现实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相互融通的物质文化基础。[5]不管是作为社会意识深层表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由社会成员的生活感受、情绪态度和行为动机等融合而成的社会心态,都有着共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基因。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其作用,必然是以科学把握和融入广大民众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为前提;另一方面,透过网络媒介平台上相关信息的传播分享以及情绪反应可以发现,往往越是消极负面的情绪态度,越能凸显其背后蕴含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认知。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形式和作用向度,但二者实质上都会受到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制约,都是对社会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融合统一的目标指向,在于强化价值支撑和促进心理和谐。作为构成社会意识的两个重要维度和内在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分别以抽象价值理性和直观心理感性的方式,呈现并影响着民众的社会思想意识状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定位、实践功能和价值取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处大变革时期努力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实践进而为其标定价值坐标和实践航向,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根本任务。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离不开社会大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事实上,尽管当前社会结构性矛盾与新媒体技术传播相互叠加,使得负面社会心态迅速发酵,但是在诸多纷繁复杂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诉求以及情绪化宣泄的表象之下,基本上都暗含着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期待和价值愿景,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统合引领社会心态的情感价值基础。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新媒体传播的内在特征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生产主体的增多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催生并加剧了负面情绪的扩散速度和广度,最终导致舆论场内官方意志和民间声音的内在冲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格局,在打破主流媒体信息垄断和增强舆论环境开放性的同时,也意味着舆论信息“把关人”的缺失以及意见领袖对于话语权的把控。虽然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表达机会和个性展示空间,但在多向非线性的舆论传播过程中也埋下了信息失真和价值导向偏颇的安全隐患。因而正值价值观成型时期的大学生如果沉溺于“对虚拟性的过度依赖和使用,就会进入到由‘别人’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中,被别人的信息殖民”[6]。当前之所以“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7]10,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舆论的思想立场和价值指向没有有效地得到约束与匡正。


 (二)微生活境遇下传统价值观宣传教育模式遭遇“脱嵌”危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4%[8]。当微互动成为目前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主要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模式便面临着时代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快手等移动客户端的广泛应用以及小视频与网络直播的兴起,大学生群体在获取资讯、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方面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既呈现出显著的视觉化特征,也有着更高的形象化要求。图影符号在话语表达和情感传递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度契合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感性直观的认知心理和形象具体的审美喜好。在图像化叙事与思想互动微交往的合力之下,传统意义上较为单一的文本叙事传播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群体认知方式图像化与可视性的需求。基于此,新媒体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首要问题是思想信息互动微交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在场”,如何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和形象化认同是关键。



 (三)网络文化生活的“病理化”阻滞了健康社会心理氛围的有效形成

 网络文化生活的发展状况,既关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现实生活的融合程度,也会影响社会心态的演化趋向。从整体来看,在以开放性和世俗化为基调的基础上日益呈现的对立分化,勾勒出媒介技术变革背景下网络文化生活的复杂图景。其中既有主体性精神高扬和理想信念淡化之间的落差,也不乏思想观念多元与价值追求物化之间的错位。当前校园生活中流行的诸如“颜值”“剁手”“佛系”等略显浮躁、颓废的亚文化符号,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网络生活中日渐强盛的泛娱乐化心理和消费欲望;同时,网络舆论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极大地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判断,尤其是在某些网络“大V”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造势和道德审判的鼓噪之下,不少大学生往往容易走向民粹主义和泛政治化。基于此,探索如何“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9],就成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必然选择。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着力点

 

 (一)理论认知层面: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

 理论认知特别是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模糊不清,必然会带来价值观的错乱和社会心态的失衡。一方面,少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借助新媒体手段大肆炒作和渗透,图谋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传播的网络供给严重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叙事与精准批判引导网络思潮的要求之间愈发疏离。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面对传播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西化”理论的围攻,马克思主义被妖魔化的同时亦无法避免其整体性的肢解和话语权的旁落,而这正是不少大学生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以及调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性的思想源头。事实上,对于事关社会发展方向和个人存在意义等根本性问题,一旦缺乏科学理论的确认和指导,势必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认知和理想信念的缺失。鉴于虚拟空间里多元社会思潮的混淆视听和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困惑,通过不间断地设置接地气和生活化的网络议题,将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价值判断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才会有坚强的理论支撑。


 (二)情感认同层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机制

 实践主体内在的情感认同,是一切价值观生根发芽和社会心态衍生弥漫的持久动力。新媒体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情感机制,首要就是用契合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征的媒介技术手段,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感悟。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实践遭遇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有图才有真相”的认知逻辑时,唯有将能够体现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事件、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特别是要把社会所推崇和倡导的价值要求与道德规范,以生活化的素材和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融入电视电影、广告动漫以及歌曲网游等载体之中,并通过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的方式转化为相应的媒介信息,才能有效弥补理论概念阐释的呆板枯燥,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叙事的趣味性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本到图象的形式转变。


 (三)价值共识层面: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化教育模式

 价值共识的确立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旨趣,又关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根本突破口,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共识。“社会心态不是现实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直接镜像,从社会成员的现实社会存在即他们实际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到社会心态,要经过一个中介转换,这个中介转换器就是他们所持的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中通行的核心价值观。”[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适和塑造,归根结底是引导大学生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法律素养的实践过程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通过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新媒体网络阵地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模式,实现不同类型教学活动方式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同向作用。综合运用历史、比较和实践的思维视野,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认知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情感认同,最终助推大学生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凝聚起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四)实践意向层面:增强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生成离不开实践主体的行为意向,同时人们的实践意图及其强烈程度又可以显著影响健康心态的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显然不能忽视社会心态的汇聚、从众以及群体极化等心理效应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冲击[11],而上述社会心理效应的形成和发挥又是以实践主体的圈层化交往为基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信息交往互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经由特定兴趣爱好区隔之下的网络圈群亚文化实践活动。基于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内容及其价值逻辑,转化为大学生群体特定亚文化圈子里流行的话语体系、偏好的表达方式以及热衷的活动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群体性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共识,通过准确定位大学生分属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圈层特性,加强诸如知乎、B站以及校园BBS等亚文化部落中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引导,在充分发挥朋辈关系榜样示范效应的过程中,强化大学生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意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周晓虹.社会心态、情感治理与媒介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6,(1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本报评论部.“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N].人民日报,2011-04-21.

[5]韩丽颖.社会心理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本质关系的理解与运用[J].教学与研究,2016,(5).

[6]刘刚,胡树祥.微信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双重影响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2018-03-05.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0]冯婷.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心态调适[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5).

[11]沈建波.社会心态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3,(9).





好书推荐: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本名《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定价 58.00 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朱继东研究员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部意识形态专著,上一部专著《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出版后已9次印刷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全面总结、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讲话、批示、指示、文章等,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学术理论专著,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高校师生、广大党员的很好学习书籍,尤其是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优秀理论书籍。

(特别提示: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可以购买《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