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

思想火炬 2022-01-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毛邓理论研究 Author 姚 涵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直是学术界、传媒业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层面上的推进,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等多个面向上展开了研究。进入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改革创新,理论界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持续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切实推进新闻理论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理论与实践命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学话语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层面上的推进,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作出了“五个事关”的重要论述:“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同时,习近平对全国新闻舆论工作者寄予厚望:“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职责重大,使命光荣。要真正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定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纵观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与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习近平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强调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一论断是“对新闻舆论工作性质作用的新定位,使舆论工作与党的执政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接服务于党的执政大业,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发挥巨大作用”。也就是说,新闻舆论工作被定性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新闻观来指导新闻业和新闻舆论工作,是关乎全局的战略抉择。由此,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正确而有力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也是顺利有效推进媒介化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范原则。”媒介的方向、性质、宗旨、特色等,每一部分、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作为媒介生存、发展与运行指导思想和原则规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建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核心和骨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框架具有指导性作用。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体现于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既注重微观事实的准确无误,又强调宏观事实的完整把握。价值性体现于为人民服务,最终为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业的灵魂。它既是理论,更是关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的政治。

  再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子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在新闻领域的延伸或贯彻落实。

  综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我国新闻业、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具有根本性的主导地位,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何以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确立的用来指导、支配新闻舆论事业的唯一新闻观?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要性何在?

  众所周知,新闻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点。新闻与政治,都关乎意识形态,两者之间构成了一种紧密关系,这也使得新闻学拥有了与其他人文社科专业不同的学科特点,集中体现为“具有特别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也就是说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新闻舆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舆论研究也离不开正确理论思想的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可取代的指导思想。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从理论建构到具体实践,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统领,“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史表明,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朝晴暮雨,昨是今非,莫不与阶级、政党、集团之间的分化离合相关联,都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才能解释其奥秘。”

  有一个问题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存疑”的——中国是否只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种新闻观?为何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新闻观不能多元化?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新闻业态发生巨变,尤其是对传媒商业效果、媒体利益的强调催生了各种新闻观,这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现象。就现实情况而言,“有影响的新闻观可以用学术话语概括为三种:宣传主义新闻观,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主义新闻观”,“它们有着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念。‘宣传观’核心在于通过新闻方式宣传传播主体赞同的观念,‘专业观’宗旨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兴趣,‘商业观’目标在于传播主体自身实际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宣传主义的新闻观’,它是执政党和政府以权威方式从理论上认可确立、制度上规定保障的新闻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至于其他新闻观,作为观念的存在,并没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新闻制度的保证,因而在新闻实践中也难以成为普遍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以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主导性的新闻观,除了我国国家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的指导地位之外,主要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超越其诞生时代的价值,在无产阶级新闻实践历史长河的无数次考验中屹立不倒,其蕴含的真理性因素是发挥强大生命力的首要原因。二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中,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非其他的新闻观,起到了指导、引领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新闻理论契合了我国在各个阶段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需要,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任党中央领导集体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实践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与其他新闻观,尤其是西方新闻观的较量中,获得了意识形态与制度保证。由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唯一的新闻观,是历史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界定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从历史维度出发,表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论述”;或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新闻生产和传播及管理等重要问题的思想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还有学者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等领袖人物说过哪些关于新闻工作的话,而更重要的是指他们尊重事实、忠实反映人民愿望、无情鞭挞专制统治的新闻思想。”

  二是从新闻理论角度出发,概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地提供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其他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媒生产、流通、消费行为,无产阶级政党同实际工作、同人民群众、同大众传媒关系的主要观点”。由此可做如下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真实反映和具体体现。它告诉人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三是从理论体系建构角度出发,界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形成的关于新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认识论、新闻价值论、新闻方法论的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广义)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新闻’的系统看法”。这一概念表述提供了从新闻认识论、新闻价值论、新闻方法论层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

  四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意义的立场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观念和学说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针,揭示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明确了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

  前述概念界定各有角度,各有侧重,但都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他经典作家的新闻观念体系,这一体系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对新闻实践、新闻现象的基本看法和系统观点。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其他相关新闻理论范畴的联系与区别

  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做了概念上的分梳,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体系化、理论化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新闻思想,属于思想史的范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观念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指导新闻实践时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则介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之间,是思想的理论化成果。”

  概言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而且是整个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学学科建设的灵魂。

  3.作为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核心理念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而非支离破碎的、零星的观点体会或领导人讲话。有学者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构成一个完整体系的主要原因:“第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宗旨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或是中国共产党人等,他们的革命宗旨并没有违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指出的,即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从这一方面来看,各个国家及其各个时期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的新闻思想,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形成的,都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对象的。”“第二,不同理论家和思想家的新闻思想所遵循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都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形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闻思想。”“第三,不同新闻思想所使用的新闻工作方法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来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

  有学者从体系构造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理论体系,“构成严密的纵深体系,单独坚持一个观点而抛弃其他原理,就会丧失其真理性,在新闻工作实践中遭受挫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决不是强调和坚持一两个观点,而是坚持完整的理论体系,贯彻理论体系的经典性和实践性。”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内容的界定与阐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们见仁见智,进行了诸多探索。其中,在有些方面达成了较一致的观点,有些方面仍在持续激发新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理念的研究路径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学界通常从这样四种角度进行总结提炼:“第一,着重从理论逻辑出发,从新闻观的系统构成出发,分别揭示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系统中那些核心问题的看法,比如对新闻起源、新闻本原、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业、新闻自由、新闻道德等的看法和观念,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系统。”“第二,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形成过程出发,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新闻思想中包含的核心观念。第三,从比较视野出发,通过不同新闻观、新闻观念之间的比较,揭示和显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核心观念构成上的特殊性。第四,着重从中国当前实际特别是当前中国新闻实际出发,从中国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际内容出发,特别是根据当前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实际要求出发,总结概括具有中国目前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这是新闻业学界最近几年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上述四条路径分别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内容构成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和方法:第一条路径,“凡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建构的新闻理论教材,原则上都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某种叙述”;第二条路径,往往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观念,成果颇丰;第三条路径,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放置于更为广阔的国际新闻界视野,在与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主义新闻观等的比较中呈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比较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其他新闻观在核心价值、核心观念等方面的区隔,具有很强的批判意识和现实意义;第四条路径的研究则更为强调从中国的新闻舆论实际出发,从中国的社会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满足当今中国的社会需要”为关切点,进行核心观念的建构,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内容的“与时俱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理念

  遵循不同的研究路径,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核心理念研究方面大致形成了以下表述: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包括喉舌论、党性论、导向论、艺术论。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是“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统一”“坚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承担媒体社会责任”。此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是“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及“责任先于自由”。有学者强调,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包括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观、政治观、人民观、真实观和创新观”。把握“使命观”是强调始终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导向性,把握“政治观”是突出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把握“人民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而“真实观”不仅是报道的原则,更是科学的方法,即坚持用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来看待事物发展并给予全面反映,“创新观”则强调通过新闻舆论工作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等的持续创新来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还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重要的核心观念包括: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大众传媒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新闻工作的党性与人民性,新闻传播有规律可循。此外,2016 年4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文章《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定盘星”》指出:“以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职业道德观等为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遵循。”

  有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理念的现有研究,提出如下问题:“上述各种概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每一种概括中的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经典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是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形成了‘全面、历史、科学、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概述以下四个核心理念。

  1.关于“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原则”或“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区别与其他新闻观最鲜明的标志。党性问题是我国新闻舆论实践乃至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研究领域里几乎没有争议。

  有学者强调,“如果把科学性摈除在党性之外,党性原则就不再具有经典性”。党报之所以同党委保持一致,“首先是因为党委的决策具有科学性,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把“唯书唯上”当作党性,党报党性的灵魂是科学性,即真理性。如果一张党报脱离实际,在许多方面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尽管在重要版面上每天写的是领导的讲话,登的是中央精神,人民不愿意看,读者就会越来越少,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结果”。

  2.关于“人民性”

  人民性原则,即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的另一大核心理念。人民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立场,也时刻提醒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

  不同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实践,必然追求不同的新闻现实。在不同的视野中,新闻观有不同的具体构成方式,但每一种新闻观的核心都是它的新闻价值观,“为谁服务”是核心中的核心。“新闻业、新闻传媒究竟为谁服务?为谁说话?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是资产阶级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区别。换言之,主体的定位与属性,决定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方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最根本的区别。对新闻主体大相径庭的认识与定位,由此导致了对新闻功能、新闻自由与责任的不同阐释。体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闻制度,反映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新闻是有立场的,新闻传媒代表的是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而资产阶级新闻观一向标榜新闻独立,否认新闻立场,否认新闻背后的利益链条。”

  此外,人民性原则与党性原则密切相关。很多研究关注“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学者对党性与人民性的历史关系、现实归结做了深入阐述,认为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破除了我国新闻宣传领域最近30年多年来人为制造的一个禁区。还有学者指出:“‘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是对这一问题的新理解、新认识和新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南。特别是在‘人民性’问题这些年来很少被正面提及的情况下,这一论述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何认识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亦在一些新闻从业者中形成了“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是高度统一的”认知,新闻工作应“走群众路线”的职业自觉。

  3.关于“舆论导向”观念

  舆论导向观念,强调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并形成舆论引导。舆论导向观念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是因为新闻代表舆论、引导舆论、制造舆论,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新闻舆论之所以重要,根本在于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最前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新闻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必然去占领。

  舆论导向总体上可分为政治导向、经济导向和价值导向。“政治导向就是根据党和政府的总体任务和总体目标,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舆情传达,引导人们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并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加以贯彻落实。经济导向就是通过新闻舆论传播,把经济活动引导到党和政府提出的经济目标、作出的经济部署上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价值导向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新闻舆论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典型事件、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来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30]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不可回避的理论命题。

  4.关于“尊重新闻规律”观念

  所谓“尊重新闻规律”观念,是指尊重并在新闻实践中遵循新闻规律的观念,这一观念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是基础性的观念。尊重新闻规律是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能否在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中起作用,前提是是否按新闻规律的基本要求从事新闻工作。不讲新闻规律的新闻实践,是无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有学者指出,胡锦涛一贯尊重新闻规律,“在表述话语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使用的是新闻、宣传工作的职业话语而非完全的政治话语”,“胡锦涛是历任党的最高领导人中的第一位谈到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习近平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考过程中,一直强调要尊重党性和新闻传播规律,这在习近平新闻思想中也是一以贯之的。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写过一篇题为《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的文章,提出:“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既坚持党性又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做出了新的阐发:“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应尊重怎样的新闻规律,有学者指出:“新闻从业基本准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论的基础”,“在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和新闻传播规律面前,中国传媒不存在任何‘特色’的理由,也不存在中国特色的、与世界新闻业不同的行业理念”。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一部分。相较于第一个方面上的“老题新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研究上涌现出了更多的“新题热议”。这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在指导新闻舆论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应对新情况、反映新问题;其次是因为中国新闻舆论研究必须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照搬照抄西方新闻观及其理论,是极端错误和危险的。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立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无产阶级的报刊实践贯穿于无产阶级整体的政治活动,与具体的革命实践须臾不可分离。毋庸讳言,无产阶级的新闻实践构成了无产阶级实践活动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和运用党报党刊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初步创立,在指导包括中国在内的无产阶级新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在与其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对话、较量甚至斗争中不断完善。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报刊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考察和分析了民主报刊、工人报刊和党的报刊的性质、特征和办报原则,同时又以深刻的哲学思考探索报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探索信息与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作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性贡献:“一是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二是报刊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反映客体即外部存在的产物;三是新闻的基本品质是:客观性、真实性及以此为条件的倾向性;四是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报刊是舆论的载体;五是报刊有合理的必要的分工,报刊通过有机运动实现自己的使命和功能”。

  其次,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一是系统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二是构建党的报刊的领导体制;三是规定党内民主建设中的报刊工作机制;四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报刊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获得对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传播规律的新认识。列宁首先强调报刊应执行一个原则,那就是“以生产为中心”。为此,“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再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闻舞台上,一些同列宁同时代或列宁逝世后比较活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报刊活动家,在探索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也作出了贡献。他们中间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和波兰工人运动卓越活动家卢森堡,她提出了民主监督和人民参与的观点。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之一,共产国际活动家葛兰西,提出人民文化和文化的人民性的观点,他对文化及报纸的人民性作了富有哲理的阐释。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对文化斗争的国际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对新闻工作者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角色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对我国新闻舆论事业发展最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丰富的新闻思想。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阶段特点及重要成果等进行了充分的梳理与研究,大致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重要成果研究。有学者指出,几代党中央领导人的新闻思想,前后具有关联性和顺承关系。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主要是解决“党如何运用新闻媒介和舆论手段,开展政治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的新闻思想主要是解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新闻工作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以及党的新闻事业如何快速和健康发展的问题”;江泽民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主要是“关于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何保证新闻媒介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如何使新闻业本身借助改革开放的宏观形势加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胡锦涛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主要是“关于党和政府如何运用新闻媒介和舆论手段改善执政环境,提升执政能力,增强执政效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以及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产业如何加速自身发展的问题”。

  有学者分析着重分析了延安整风前后形成的中共党报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舆论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最具理论价值的创新成果:其一,“将党报的品质提炼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且统一于党性之下,并以此为核心,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建构出一套自成体系的中共党报理论,可以说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造性贡献。以‘四性一统’为核心的中共党报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富有成效地指导、规定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一些基本原则如党性原则,至今依然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性原则”。其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涉及新闻宣传最重要的理论命题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核心的‘舆论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实际,提出的一个创新理论”。

  在上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成果的基础之上,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近几年,这方面研究成果较为突出。有学者指出,“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党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些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规划了实践路径,确定了工作原则,提出了行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集中体现了他对新闻舆论和宣传工作的理论思考。这些讲话书写了中国共产党新闻观的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做好当前新闻舆论和宣传工作的思想指南与基本遵循。”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从六大方面入手,论述了“习近平新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联系和历史传承;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新闻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能力水平的时代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我国利益和安全,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宏伟构想;加强高素质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的方法途径”。此外,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论学习观察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对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进行了文本细读式的分析。

  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当代中国的新闻实践研究。有学者强调,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深刻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牢固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创新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工作,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到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去”。有学者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工作从“新闻宣传”到“新闻舆论”的发展进路,认为:革命斗争和社会改造时期党的新闻工作以宣传鼓动为主要策略;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回归尊重新闻规律,新闻宣传工作开始适应社会变迁、群众需求的变化,著名的“三贴近”原则为媒体改革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民生新闻、讲述老百姓故事的观念与作品的出现;全面发展时期要创新融合、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工作不断创新,形成了关于“党性与人民性”的系统阐述、对“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辩证论述、对“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的深刻认识等重要观点,对指导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还产生了很多关注新闻采编到传播、媒体经营管理、新闻行业作风及以媒体实例为对象的案例分析研究,显示出研究者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研究,需要认清两个方面的前提:一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一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推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二是中国传媒业界出现“未有之变局”。新媒体的爆发式增长,对传统传媒格局造成极大影响乃至强烈冲击,新媒体发展业已成为业界与学界公认的传媒环境变化的最大因素,新闻学学者必须要对这一全方位的传媒变革加以关注与思考。

  上述两大前提同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研究的两条主要路径,学者们也贡献了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的理论思考。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时代化”,由此,前一路径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多有重合。第二个路径的研究针对网络媒体引发的复杂态势,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以下侧重于概述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新媒体时代,从宏观的新闻舆论环境而言,最大的时代背景是“政治民主化、传播民主化和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一是从客观情况看,舆论主体多元化,已不限于官方及传媒机构,网络意见领袖经常担当着引领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角色。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普通网民也可以成为社会舆论的始发点,并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二是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常态中,官方及传媒机构的声音如何不被湮没,并能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已经成为一大难题。以往舆论引导中行之有效的‘常规武器’,功效已经大不如前。三是官方及传媒机构的议程设置,已经不如过去那样容易奏效。相反,经常出现由网民设置议题并通过自媒体发声,从而形成对官方及传媒机构的舆论‘倒逼’现象。四是如何及时消除不合事实的传闻或谣言对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负面影响,成为特定主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面对上述形势,一是要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舆论引导权,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二是要不断提升新闻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通过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有待加强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一论述应引起新闻学研究者的深入思考。

  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典论著的文本梳理多,系统性的专题研究少,研究方法有待创新,研究深度有待挖掘。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度不够,接受度不够,存在一定的“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现象,部分新闻学学者自身存在“不相信、说不清”道理的情况。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相较其他相关学科而言,这一领域内青年学者的研究投入较少。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被当成政治话语层面上的“意识形态说教”,学术话语对政治话语的回应与研究不够。比如涉及“正面宣传”“舆论引导”等观念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教育解疑释惑的能力不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甚至有学者希望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显示出理论自信的不足。

  (一)切实推进新闻理论体系建设

  “对于新闻理论研究来说,一套成体系的新闻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新闻观的系统表达和呈现。进一步说,建设一种系统的新闻理论,实质上就是建构系统的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经过党报范式、新闻事业范式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范型:西方是立基于实在论基础上的专业主义/自由主义新闻观(或曰客观新闻学);中国是立基于建构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二者之间存在着价值观上的“不兼容”:“西方强调媒体的独立和新闻的客观,中国则强调媒体对党性原则的坚守和新闻的倾向性”。西方新闻学是在西方新闻传统及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新闻学应摆脱对西方新闻理论和话语的“迷信”,加强新闻理论与话语的本土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至今仍旧是此领域突出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界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克服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自由化缺陷,但是相关研究论证严重不足。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如果仅仅是以意识形态性的判断代替学理性的论证,那么还是会有很多人无法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信、真懂、真学、真用。”

  针对上述趋向,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不能从西方国家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中照搬照抄理论与实践经验。由此,我们要切实推进新闻理论体系建设:一是树立新闻学建设的理论自觉、自信,增强学理性研究;二是对西方新闻学理论进行更有学术内涵的吸收与借鉴、比较与批判,防止在借鉴中“迷失”。比如“新闻自由”“新闻责任”等新闻理念,被西方新闻界奉为圭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及教育不仅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且要对新闻真实性、新闻责任等重要问题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回应。如果对这样一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主体、客体及新闻话题加以回避或研究不深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与认同。

  (二)积极应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理论与实践命题

  进入新时代,社会媒介化程度不断加深,给新闻事业、新闻舆论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造成了新的挑战。由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顺应时势,要有新发展:

  一是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同时,强调按新兴媒体传播规律办事。苏联解体,殷鉴不远。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新闻舆论工作正处于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当前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突出的问题在于“两个舆论场”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传统媒体舆论场与新媒体舆论场的不平衡,国内舆论场与国际舆论场的不平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效应对上述情况。

  二是及时回应新问题,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诚如有学者所言,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不是用本本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态度来读‘语录式’的条条”,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解答理论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坐而论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要能够应对新时代提出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比如,对于“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在新媒体时代的新意涵、在互联网这一“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把握好时、度、效”以及“大宣传理念”包含哪些实践层面的要求等,要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回应。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提升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一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2003年,中宣部、中国记协倡导新闻界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成为理论界、新闻业界以及新闻教育界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仅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坚持‘返本开新’的原则,抓住基本,直面问题,选好着力点,讲清楚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让学习者切实增强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思想定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有五个着力点:讲清楚马克思的形象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新闻与政治的关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讲清楚中国国情与问题意识;讲清楚全球传播与文化自信”。学者们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模式与方法上的创新。有学者认为应当多开展“重走范长江之路”活动,以“新闻扶贫”的形式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采访,让学生体会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当下的新闻教育要让学生“走出去”,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至少要有三种形式,即课堂讲述、实践体验和案例教学。有学者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育,首先,授课老师要深度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著作,包括对最新成果的研读;其次,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去理解;再次,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投入到实践中去。

  (四)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学话语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论语·子路》)话语的力量不可低估,尤其是经由各类媒体渠道而传播的话语,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发挥着渗透性的影响。关于如何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一是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构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的核心。中国特色会主义新闻学话语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始终发挥指导作用。二是加强学术话语与主流政治话语的联系,避免主流话语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学术话语却鲜有相应表述的情况。近年来,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诸多论述,既是主流话语的生动体现,又把握了新闻舆论发展规律,其话语表述值得学界深入研讨。三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新闻理论和西方新闻理论的核心观念加以分析、比较,合理借鉴西方新闻理论,同时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比如,在与西方专业主义新闻观的对比研究中,如何在剖析西方专业主义新闻观理论缺陷的基础上,不停留于批判,而是主动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中国新闻学学术话语体系。四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国新闻学话语体系中既有的概念、表述等进行剖析、评价与反思,比如“耳目喉舌”“文人论政”等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如何在新闻学话语体系中发挥出新的时代意涵等。此外,要能够对全球传媒新发展和新闻行业的新业态“发声” ,构建新概念、新表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有学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上天入地”。“上天”,要研究作为新闻观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入地”,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和政治背景,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实环境。唯有“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在中国新闻舆论工作中发挥好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也才能不断开拓与创新。

(作者:姚涵,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好书推荐: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本名《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定价 58.00 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朱继东研究员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部意识形态专著,上一部专著《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出版后已11次印刷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全面总结、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讲话、批示、指示、文章等,是第一本系统研究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学术理论专著,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高校师生、广大党员的很好学习书籍,尤其是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优秀理论书籍,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已经第五次印刷。

(特别提示: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可以购买《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