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松民: 评《决胜时刻》的几个细节

思想火炬 2020-09-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Author 郭松民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周恩来闻听大怒,当即拍案而起,严正斥责了张治中。


01


   对一部电影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编导的意图必须要通过细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命运也要通过细节来展示。此外细节是不是合理、可信,也决定了观众会不会“出戏”,如果因为细节生硬而导致观众“出戏”,那这部电影基本就失败了。
 


02



 正在热映的《决胜时刻》,有些细节处理得非常好,为影片增色不少。
 
 比如,曾在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的战士田二桥,后来参加了渡江战役,当他冲上江岸,把红旗插上江阴要塞的顶端时,突然被敌人子弹击中,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护住红旗,周围的战士也冒着弹雨冲上来,共同保卫红旗。
 
 这个细节虽属虚构,但却反映了“本质的真实”,因为红旗正是被烈士鲜血染红的。毫无疑问,这个细节客观上也是对《800》当中虚构国军士兵誓死保卫国民党的国旗”的一种回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再比如,国共和谈时,国民党方面的首席谈判代表张治中将军忽然冒了一句“国共之争是兄弟之争嘛”周恩来闻听大怒,当即拍案而起,严正地斥责了张治中:“这是革命和反革命之争!你们难道像兄弟一样对待我们了么?你们国民党从1927年算起,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这笔帐人民是要清算的!
 


这个细节是有真实的档案材料做依据的,周恩来的话可谓义正词严,掷地有声,道出了国共关系的实质。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所有反映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都刻意隐去了这一细节,《决胜时刻》这次对周、张之间的交锋正面再现,也可以说是对《人间正道是沧桑》一类影视作品故意把国共之争表现为兄弟之争的一种反击吧!
 
 影片中关于小平同志的细节,也相当传神。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他和陈毅一起进入了“总统府”,小平同志很惬意地坐了在蒋介石椅子,吩咐说:“陈老总,给主席打个电话。”这个镜头虽短,但人物的性格、境界等,都尽在其中了。 

03



不过,《决胜时刻》中有的细节也处理得不够好,有些该表现的细节也没有表现。
 
 比如,在影片中,毛岸英一直呆在主席身边,无非是吃饭、聊天,显得黯然无光,但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进驻北平当天,按计划是在西苑阅兵后,到颐和园休息,并宴请民主党派领导人。

 为了确保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必须对颐和园进行扫雷,毛岸英和两名苏军的扫雷专家以及一个工兵排负责这项工作。但由于颐和园面积很大,扫雷器又只有一部,时间根本来不及,怎么办?只有采取“人工扫雷”的办法——全排分成若干组,每组六个人,手挽手,肩并肩,在尚未检查过的地方,排着横队一步一步地走一遍。
 
 虽然大家都劝毛岸英不要参加,但他还是站在了人工扫雷的队列中间,和普通战士一样,把所有危险的地方都走了一遍。
 
 这个细节其实已经预示了一年多以后,已经不是军人,只是企业干部的毛岸英赴朝参战的必然性,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主动要求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可惜影片并没有对此有任何表现。
 


04



 另有一些细节,与史无征,却被浓墨重彩地渲染了。
 
 比如,在影片中,当炮击“紫石英号”的消息传来,毛主席兴奋莫名,居然爆了粗口说“帝国主义过去把我们当孙子,老子今天就是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大意如此),这就太有损主席形象了,简直把毛主席表现成了张作霖式的军阀。
 
 还有像我在“评《决胜时刻》中唐国强的表演”提到的,毛主席像康熙微服私访那样微服进城追星梅兰芳,也是既不符合事实,也有损主席形象。
 
 再比如,当南京政府的和谈代表入驻六国饭店前,周恩来竟安排警卫人员对他们进行羞辱性的搜身和开箱检查。我编查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没有看到任何相关记载。
 
 由于对张治中临行前到溪口去见蒋介石不满,周恩来没有到机场去接张治中,这是事实,但对中共方面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对南京政府代表团的接待工作,都还是礼貌、周到的,完全尊重他们人格,南京政府代表团也是满意的。这也成了整个代表团在谈判破裂后决定留在北平,与国民党政权决裂的原因之一。
 
 另外,谈判失败后,南京政府派专机接代表团回去,周恩来竟然下令不许降落。编导可能会为设计这个细节感到得意,因为他们塑造了一个“霸气”的周恩来,但这不正坐实了中共方面扣押了国民党代表团吗?当时国民党《中央日报》造谣的大字标题就是《张治中在平被扣详情》。
 
 历史的事实是,南京方面派来的飞机平安降落到了北平机场,如果有哪位代表团成员愿意回南京,中共方面绝不阻拦。但代表团成员均担心回去以后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同时也想继续为大军渡江后可能出现的地方性和平谈判做贡献,所以一致拒绝回去。

 

05



 除了这些比较关键的情节外,影片中一些小的细节也很粗梳,容易让观众出戏。
 
比如,白崇禧一出镜,字幕就介绍他为南京政府“国防部长”,但这时的白崇禧并不是“国防部长”,而是驻节武汉的“华中剿总”总司令。
 
 白确曾在1946年5月至1948年6月间担任“国防部长”,但1948年5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蒋介石害怕这两个桂系要角在南京联手与他做对,旋即免去了白的“国防部长”职务,改任“华中剿总”司令,将他赶出了南京。
 
 另外,白崇禧在北伐的时候就因为生病等因素,头发掉光。白颇为虚荣,以此为耻,极少光头示人,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戴一顶军帽,但在《决胜时刻》中,白崇禧却有一头浓密的黑发,简直面目全非。
 
 在影片中,渡江战役爆发后,蒋介石在溪口大骂张治中“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这个时间也不对。这是蒋介石在1949年4月16日至20日之间,看到张治中派人送回的国共谈判协议文本后的反应,此时渡江战役还没有打响。
 


06



 最后,在国民党方面,“代总统”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重大政策差别也没有表现出来。
 
 《决胜时刻》给人的印象是李、蒋都想划江而治,搞南北朝。但实际情况是,最想搞南北朝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如果他们能够保住国民党的半壁江山,则李宗仁就可以由“代统”而“总统”,以后就没有蒋介石什么事了。
 
 蒋介石对桂系的如意算盘洞若观火,所以他一意要搞垮李宗仁的江防。蒋下台之前任命嫡系将领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从南京到上海之间的四十万部队均归他一人节制,李宗仁和“国防部”根本指挥不动。
 
 而汤恩伯的作战计划则是“守上海不守长江”,这当然是蒋介石的意旨。

 蒋的目的则有两个,一是争取时间抢运上海的黄金和贵重物资去台湾;二是幻想如果能够在上海打三个月,则美国必然介入,自己就可以借美国的力量卷土重来了,但蒋介石也没有想到,汤恩伯在上海只守了16天。
 


07



还有一些不够准确的细节,不一一例举了。
 
 总之,对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来说,细节非常重要,细节生硬不合逻辑,电影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相关链接:

郭松民:胜利进行谈判的艺术——回望朝鲜停战谈判

郭松民:巴黎圣母院大火的隐喻

郭松民:金庸小说的风靡与一个时代不少人的精神空虚

郭松民:新中国没有国耻,只有光荣胜利!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