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沉思——读田海舰教授意识形态研究新作

张志丹 思想火炬 2022-10-03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马克思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自近代以来,人类进入了“意识形态时代”, 真正的社会革命是意识形态革命,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战争,南北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极大地影响着地球上诸多国家的制度建构和发展面目。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微信在中国发展呈现精品的态势,作为一种文化和技术深入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成为舆论斗争、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多样化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很大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企图以互联网来“扳倒中国”,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意识形态问题成为更加凸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常论常新”的学术增长点。如何理解和把控互联网这个具有巨大未知数的“变量”,针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充分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成为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治国理政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因此,河北大学田海舰教授拒斥“一年磨十剑”的浮躁,沉下心来,廿载磨一剑,独趣于意识形态研究,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结项成果,精心打磨、厚积薄发,终于推出了大作《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本人有幸先睹为快,表示衷心的祝贺。该著作坚持以“以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研究主题,有机整合马克思主义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厘清意识形态与互联网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从多维视野探讨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新背景下的发展进路,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功能,扩宽了主流意识形态互联网发展新阵地提供了颇有建树的有益思考。概言之,该著作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辩证张力。



一、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虽有区别,却彼此处于统一体中。可以说,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亦是如此。该书阐述了以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体现了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的有机统一。针对当前学界对网络意识形态概念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现状,作者坚持深度的学理分析,精研意识形态与互联网的基础理论,梳理了多种类型的意识形态理论、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基本规定性,为该书研究主题提供了基础的学理依据。在此基础上,该书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辩证思维,从互联网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大角度深入探讨了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论证了互联网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统一性。其次,从国内外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现状出发,一方面分析了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新成就与面临的新挑战。该书指出了当前党中央对夺取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胜利的重要指示,着重分析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示与发展要求,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夺取互联网建设胜利的重要政治依据。正确理解、科学运用习近平同志关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扩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互联网渠道、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感召力、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并且,该书从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平台与话语平台、互联网法律体系规制、互联网治理四个层面深入阐释了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成就。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一些发展问题与风险挑战。该书指出,互联网由于存在多种变量,具有非理性化的多元风险,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传播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必须科学分析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特征与新问题,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不足以及努力方向,认清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可能存在的外来思潮入侵的多元挑战。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该书从历史纵向与世界横向的角度,系统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做法、实践经验与重要启示,这对于我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再次,该书深入剖析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理论从主体维度、技术维度、信息传播维度、制度维度探讨了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进路。其中,从主体维度出发,该书分析了国家主体、社会主体、个体主体在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定性,分析了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性理论;从技术维度出发,该书沿着技术维度的主线索,揭示了技术要素在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研发互联网前沿最新科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向;从信息传播维度出发,该书探讨了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进路,提出要从优化网络内容、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从制度维度出发,该书认为,需要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治理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并加强国际合作与完善网络保障机制。总之,该书具有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的辩证统一,从梳理基础理论出发,做出了系统化的学理性思考,为我国互联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使得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能够敷设于扎实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之上,不至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归于虚谈。


二、科学分析与价值分析的统一


 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问题,事关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科学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统一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科学分析即“求是”,就是在意识形态研究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切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科学分析突出的是真理原则、客观原则,主要回答的是是非对错的事实判断问题,以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价值分析即“求善”,就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价值合理性来评判实践的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以善恶为标准。科学与道义、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而是有机统一的。没有价值,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价值,人文也是残缺的价值、人文。意识形态本质上是阶级意识的系统化表达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不是超越阶级性的“价值中立”,而是具有鲜明价值立场与政治方向的价值表达。该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论证了我国互联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必要性以及发展进路,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互联网意识形态发展的科学战略,更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力图为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发展引领价值方向、融合政治要求基本导向。该书论证了“互联网不是意识形态但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基本观点,不仅看到了互联网的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想,更是从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文化、网络精神、网络语言、网络社会的角度阐明了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奠定了互联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引的基本价值基调。从总体上看,该书始终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研究方法,从意识形态与网络基础理论探源出发,进一步分析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揭示了互联网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必要性。其次,在分析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发展的现实境遇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党中央对发展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有力领导与系统化支持,从而论证了当前我国建设互联网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识形态支撑。同时,我国互联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引领,既保持现有成就的不断促进,又从反面问题出发,运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力矫正网络意识形态的错误发展方向、解决系列发展难题。最后,该书中针对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主流意识形态对互联网发展的科学性要求,在坚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功能、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影响力的基本价值立场出发,从多维角度提出了系统化的路径解决策略,展现了作者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意识、政治素养与人民性关怀。


三、问题解答与体系建构的统一


 问题和体系之争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聚焦互联网这一新视角,实现了从互联网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问寻式研究到该书深入剖析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理论,从主体维度、技术维度、信息传播维度、制度维度探讨了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进路等实践面向式研究的转换。说到底,该书最大特色是围绕问题,构建体系,避免了问题中心亦或是体系中心的悖论与冲突,破解了意识形态建设在方法论上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该书围绕意识形态建设,深入分析了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语境、机遇与挑战,深刻省察了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不足之处与应对之策,提供了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图”。可以说,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统领,并综合跨学科的思想资源,以中国与西方、形而上与形而下、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阈融合”方式,深入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均体现了问题逻辑与体系逻辑的有机统一。意识形态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必然是一个实践问题。该书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分析中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语境,既总结成功经验与历史性成就,提供正确的发展实践方向,又在分析总结中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问题的基础上,深入中国互联网与意识形态发展实际,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了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方案与路径思考。一方面,该书深入分析了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机遇与历史性成就,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总结经验、不断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引。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有力提升,建设富有凝聚力、引领力、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政治方向。从发展机遇上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地位更加牢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互联网法律体现更加规范、互联网治理日趋成熟,这是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成就,从正面问题导向来看,也是我们未来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不断保持与努力的优势与方向。另一方面,从问题反思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互联网建设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与问题,需要从问题实际出发,探求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意识形态发展策略。面对风险与挑战,该书从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维度、技术维度、信息传播维度、制度维度来进行系统性的策略探索,有力抓住了互联网的新特点,充分考虑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互联网特征需要与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互联网发展的正向促进,为解决现实制约性问题、破解多样化意识形态风险提供了系统性、科学性的路径策略指引。在著作结语部分,作者深入反思了互联网建设与人自身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的关系,试图从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的角度探求人、网络、社会之间的科学关系,提出了三者内在的关联性,认为网络问题本质上是对人与社会问题的反映与折射,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并且,作者基于对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哲思,前瞻性展望了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前景与建设进路。

 总之,坚持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科学分析与价值分析、问题导向与体系建构的有机统一,彰显了研究的辩证张力,体现了作者高深的辩证思想、现实关怀、价值导向,也展现了当代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的新面貌、新态势、新高度,为当前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与鉴戒。诚然,如果说该书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比如,从结构上看,前面三章如果直接以“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许更好,关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路径问题,如果补充相关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内容恐怕更为妥帖。就第五章的二级标题看,“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建设意识形态”表述稍嫌拗口,不如单刀直入,直抒胸臆。然而,瑕不掩瑜,总体上看,该书文笔流畅,论述详实,持论有据,深入浅出,“很有嚼劲”,可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研究作品中罕见的上乘之作,确实值得志于此道者一读。


(作者:张志丹,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相关链接:

张志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基本逻辑

张志丹:中国道路成功的五大“精神”密码

张志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

张志丹 :论张力意识形态

张志丹: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程序研究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