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八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Author 郭松民
“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国军抗战胜利万岁?”
《八佰》的票房已经突破10亿了,但还在继续快速上涨,和去年正式上映前突然因“技术原因”撤档相比,《八佰》的遭遇可谓冰火两重天。
非常有趣的是,去年曾经“难过憋屈”(冯小刚语)的导演管虎,今年正是应该扬眉吐气的时候,但却引人注目地沉默着,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他对此事的任何评论。
根据管虎自己的叙述,触动他拍“八百壮士”的原因,在于四行仓库的特殊位置:隔着一条苏州河,一边,战火纷飞,另一边,灯红酒绿,这是一场罕见的有“观众”的战争。
管虎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
:“那个年代的普通民众,从事不关己的看客到被感化、再到觉醒,这一路,正是中国军人用生命之火为之照亮的…!”
管虎被自己的发现所感动,于是开始筹拍这部电影。
但是,很可能,待到这部电影上马之后,管虎才发现,自己的“感动”纯属多余,事实上谁也没有被“照亮”。
苏州河南岸租界里的人,正如钱钟书在《围城》里所描绘的那样的,四行仓库之战结束后不久,
“阴历新年(1938年)来了。上海的寓公们为国家担惊受恐够了,现在国家并没有亡,不必做未亡人,所以又照常热闹起来。”
三
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八百壮士”的行动本身也存在难以缝合的裂隙。
参加四行仓库之战的这400多名国军士兵,都是英雄(除了暗杀谢晋元的那几个汉奸),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日本侵略者是侵略者,英国侵略者不也是侵略者吗?
如果日本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英国帝国主义就不是帝国主义吗?而且还是率先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正是由于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才使中国逐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还有一个巨大的悖论是:抵抗日本侵略军固然是一种英雄行为,可是向租界的英国殖民军缴械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呢?
也许有人会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个责任只能由蒋政权负。
是的,我也认为“八百壮士”是完全无辜的,但我们能把这当成英雄行为来宣传吗?
倒是全程参加并组织指挥了四行仓库战斗的营长杨瑞符看得更清楚,他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一文中无限感慨地写道:
“是役也,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仅仅作到‘绝对服从命令’六个字。”
所有这些裂隙,管虎都无法弥合。
怎么办呢?
作为历史题材的影片,《八佰》触碰到了一个最严肃、最根本的历史问题: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或者,更准确地说:谁是抗日战争历史的创造者?
《八佰》的答案是清晰的:是国军中的“中央军”创造的。
虽然影片对他们着墨不多,但他们的爱国热情、牺牲精神在影片中是不证自明的,正是他们激励、感染了羊拐、老铁、端午、小湖北、老算盘等逃兵,也是他们鼓舞、唤醒了苏州河南岸的市民。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影片中,管虎留下了很多隐喻和伏线。
欧豪饰演的端午,是《八佰》中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从一个一心想逃跑、不敢杀俘的湖北农民,两三天的时间内就成长为一位勇敢的战士,甚至差点用步枪击落日军飞机。
端午在弥留之际,梦见自己幻化成了白袍小将赵云,为了营救汉室的正统传人,他杀了个七进七出。
老铁也是贪生怕死的,但是,等到谢团附下令全体撤往英租界时,又决定与四行仓库共存亡了。他向从未有机会沾过女人的羊拐形容了“女人的滋味”后,把最后一包烟丢给羊拐,来到了四行仓库的楼顶,唱起了《定军山》——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传营号,大小儿郎听根苗……”
老铁把自己想象成了老黄忠,这是先主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为了汉家天下出生入死。
国军完全占领了抗日战争的影视视野,把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的抗日人民武装挤到了非常边缘、甚至滑稽的地方,而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已经无影无踪。
他们还觉得不够,一家主流电视台,马上又要隆重推出史诗般的鸿篇巨制《淞沪会战》了。
端午正是为守卫这面“国旗”而死的,就像赵云为救刘禅而血染战袍一样。
预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则是:如果创造了抗日战争历史的人居然不在正位上,则意味着他们遭到了"僭窃",不是吗?
最意味深长的是结尾,管虎把镜头转向了当代:从四行仓库遗址的大特写,缓慢拉升,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全景镜头——高楼林立的浦东,气象万千的大上海。
这一镜头语言不会让人产生任何误读——正是由于国军的抗战,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解放战争被直接跨越了,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解放所进行的一切奋斗与牺牲,仿佛都不曾存在。
(作者:郭松民)
相关链接: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