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1]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中国梦大格局中,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升华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因为这“关键一步”能否走好,关系到第一个百年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问题。
一、发展中逐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体现出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进程。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蜿蜒而伸,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不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而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起“摸索”出来的,期间经历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1.“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目标下的“二步走”发展战略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小康”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1979年12月6日,在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问邓小平:中国的现代化蓝图究竟是如何构想的?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邓小平答:“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2](P237)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并把它与发展目标联系起来。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目标下的“二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3](P109)
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认识,以及对30多年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发展战略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4](P16)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十三大特别是1992年以来的发展速度(1992年至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与效果分析,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是没有问题的。立足于这一判断,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细划分成“三小步”,形成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P4)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体定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党一百年”的无缝对接。2000 年,我们如期实现总体小康水平。但基于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水平,根据“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6](P14)为实现这“六个更加”,报告对经济总量进行了指标量化: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6](P15)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在保证十六大提出的经济总量指标基础上,提出了还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7](P15)的指标任务。报告在强化到2020年目标实现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P15)的概念,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前景描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十八大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提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经济指标支撑就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7](P13)
由“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不难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其历史地位就是在发展中才被逐步地清晰并得到科学定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地位的两个主要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如此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时间节点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先富”转向“共富”的一个重要节点
1978年9月20日邓小平首次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8](P387) 1986年3月28日从政策层面提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3](P155)其主要构想是以优惠政策实现“先富”和发挥“带动、帮助”作用。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又作了重点强调,“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4)当时,除了继续依靠优惠政策外,主要构想是鼓励大家凭能力、靠懂管理、会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发挥帮带作用,最后达到“共富”。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了,但带动和帮助后富的效果不甚明显,部分领域和地区贫富差距及发展不平衡在不断扩大。
全面小康,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要达到比2010年翻一番水平的全面小康;是不分人群、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全面小康;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能保障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一定程度上标示着“先富”政策已经完成其历史任务,中国开始着手解决如十八大提出的“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进入到一个推进“共富”的历史阶段。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经济强国”全面转向“文明立国”的一个重要节点
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一条不断探索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1840年以来的发展历史看,根据不同历史任务,这条道路可划分为“改良救国”“革命建国”“经济强国”和“文明立国”四个阶段。“改良救国”,对应的是在封建王朝内部通过不改变社会制度而试图以变法改良来求救亡图存,这一阶段解决的历史任务是告诉了历史和人民一个道理——不改变社会制度,救亡图存之路是走不通的。“革命建国”,对应的是通过革命手段来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一阶段解决的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建国”又历经三个阶段,即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强国”,对应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这一阶段解决的历史任务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从实践看,“经济强国”经历了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在曲折中为后30年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后30年在前30年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综合国力挤入世界前列。从经济总量上讲,国家是富强了,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多元,按汇率折算,迈上10万亿美元的大台阶,占世界经济份额的13.3%,一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从人均GDP看,人民也富裕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 594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已经是居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平。[9]但是,撇开总量看地区,则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差距;撇开人均看人民实际收入,则呈现出极大贫富差距。另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强国”过程中,资源枯竭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部分领域道德与社会诚信严重滑坡,部分人的“三观”遭遇严重侵蚀(理想信念被拜金主义替代、集体主义被精致的利己主义替换)。这些负面的发展结果倒逼着中国道路发展阶段必须升级换代,不能过度停留在“经济强国”阶段,而应升级到能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新阶段——“文明立国”阶段。
“文明立国”,对应的是在国家富强和人民总体富裕的前提下进一步保持经济增长中高速,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并成功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解决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文明立国”的两个内在属性及外在追求。“文明立国”考量的除了经济、制度等物质文明上的指标外,关键强调要提高文化、思想、国民素质等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上的指标权重。也就是说,“文明立国”所立的“文明”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全方位的高度文明。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之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经济强国”全面转向“文明立国”之际。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地位实现的四个保障
如何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发展布局、发展理念、发展原则和政治保证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1.从发展布局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发展结构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作出一体化的详细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发展目标与举措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根据新形势下具有的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先后提出“四个全面”,并最后把“四个全面”总结提升为党治国理政的一种战略布局。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围绕目标配置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这样的战略布局,注重了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牵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牛鼻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应中国“经济强国”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与现实双向需求的契合。
2.从发展理念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行动的先导。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总结国内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以此为主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谋篇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条,都针对着我国发展中的最关键环节和最突出矛盾,各个理念之间又是辩证联系、相互促进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今后更为长远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3.从发展原则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期间,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六个坚持”发展原则,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些原则,实际上解决了“发展为了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动力”“如何规范发展”“发展如何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如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六个核心问题。“六个坚持”发展原则既是“十三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准绳和规范,更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坚实保障。
4.从政治保证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蓝图变现实的坚强政治保障。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是靠发展,二是靠党的正确而坚强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党更要发挥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13亿多人民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未来。面对新形势下我们党自身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保障党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领导,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迫。为此,必须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以加强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和清明的政治生态,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以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党对人才的领导以加快人才强国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5-06-06(2).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 李克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N].人民日报,2015-11-06(1).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作者: 贺新元)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