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音频)丨海滨邹鲁,潮韵悠扬
海滨邹鲁,潮韵悠扬
【广东汕头(潮阳)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大部分潮汕地区的人们来说,时年八节的各种祭拜活动特别受到重视。尤其到了每年年尾,家乡依例要举办一次“拜神”活动,俗称“谢神”,取“送神上天”之意。人们会在广场上搭建一个大棚,并将神明从宫庙请出,安置在大棚中,供人祭拜三天三夜。这时,乡里必定要请来潮剧团“闹热”一番,俗称“做大戏”。做大戏既是娱神,更是娱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3159vnbr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潮剧由宋元的南戏演化而来,结合了本地的民间艺术,如潮语、潮绣、潮州歌谣和潮州音乐等等,自成风格。作为岭南文化戏曲的突出代表之一,潮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其语言往往俗中求雅,雅中化俗,以达到雅俗共赏。
大戏开棚之前,人们坐在椅条上,对当夜的戏充满期待。一阵鞭炮声传来,随即锣鼓喧天。布幕被揭开后,戏开场了!戏台上演员热情演绎,戏台下人头攒动,真正是“锣鼓声响人看人”。但大人看戏,小孩子却往往只顾着戏台下的摆摊,土话叫做“戏棚脚”。
戏棚脚是小孩子的乐园,那里有着各种各样吸引人的物件。好玩的,有各色的气球、荧光棒,还有可扮成孙悟空的面具;好吃的小零食,就更多了,像棉花糖,冰粒,瓜子,蚕豆,还有口哨糖、济公丹等等。当然,人最多的摊位还要数卖棒棒糖的。这种棒棒糖不同于现在市面上的那种,而是用蔗糖或者麦芽糖熬成糖稀做成的。做这一行当的摊贩往往挑个担子,一头放些麦芽糖,一头放着加热的工具。一双巧手加上一把剪刀,不一会儿功夫,各种形状的动物就像变魔术般出现了。小孩子纷纷掏出长辈给的仅有的一点零用钱,如获至宝般捧着糖支回到了戏台下。刚拿到的糖支往往很烫,还不能立即入口。这就恰好拿来把玩。若是被熟识的小伙伴瞧见,那卖糖支的摊贩便又多了一桩生意。
我小时候看大戏,是不大看得懂的,也并不知道他们在唱些什么,只觉得听起来很优美婉转。后来,我不再需要母亲讲解,自己渐渐看懂了,从剧情再到唱词。有时候遇到些优美的唱词,也乐于鹦鹉学舌般学几句。
下乡演绎的剧目多是些才子佳人、忠臣烈士的故事,比如《彩楼记》、《苏六娘》、《龙井渡头》,以及《杨家将》等等。这些剧目对于现在潮汕地区的人们而言,已是耳熟能详的了。而对于那些远离家乡、外出拼搏的游子,一夜大戏,一支糖支,都已经变成了回不去的时光。
(潮剧图册)
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通信产品和电子产品日益普遍的今天,人们想看一场潮剧,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家乡的大戏,却令人难以忘怀。它承载的是几代潮汕人的家乡记忆,维系的是宗族的关系感情,寄托的是你我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情丝。不知今夜你我,能否梦回海滨邹鲁,再续潮韵悠扬?
(文:谢舜慧,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方言点: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