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语言资源、语言生活与语言资源的保护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广东语言资源、语言生活与语言资源的保护

 

甘于恩

(暨南大学 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


提要保护语言资源必须从了解、掌握语情出发,同时关注和研究民众的语言生活,贴近社会需求和百姓需要,使语言资源的保护有的放矢。本文讨论以下内容:一、广东省的语言资源;二、广东省的社会语言生活;三、语言资源保护的措施和语言资源激活;四、语言资源保护要走社会化的道路;五、余论。

    关键词广东省  语言资源  语言生活  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

 

广东省简称“粤”,处于中国大陆的南端,北与湖南、江西相邻,东面是福建省,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别与广东的深圳、珠海特区为邻。广东省陆地面积为17.8万平方公里,2007年常住人口已达9449万人,首次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据新华社20081229日电讯)。截至201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644万人,其中男性5548.72万人、女性5095.28万人。广东不单是经济大省,而且是语言资源大省,语言资源十分丰富,号称有粤、闽、客三大方言,粤北地区还分布着一群归属未明的粤北土话(《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为“韶州土话”),大多与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错状分布,今韶关市所辖乐昌、曲江、仁化、乳源、武江、北江和浈江等八个县(市、区)及清远市所辖连州市(原连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均有粤北土话。此外,省内还零星分布着军话、旧时正话、吉兆土话和西南官话等小方言。

一、广东省的语言资源

         1)广东的汉语方言:

         广东是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秦汉以后,汉人才陆续移居南粤大地。由于居民来此先后的差异,再加上不同种族、不同民系的人员之间的交往与接触,导致广东语言复杂、方言品种繁多。

         汉语在广东省境内属于强势语言,但各方言的使用情况还有差异:最强势的方言当属粤方言,广东粤方言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广州、佛山、深圳、珠海、东莞、珠海、中山、阳江、江门等)、粤西的西江流域(清远、肇庆、云浮)和雷州半岛(湛江)和茂名地区、粤北的北江流域(韶关,主要是城市方言)及粤东部分地区(海丰鹅埠镇及汕尾市区)。“估计使用粤方言的人口近4 000万”(詹伯慧等 2002)。

         客(家)、闽是省内另外两大影响较大的汉语方言。客家方言主要集中在粤东北与粤北地区,粤西的部分地区也有成片的客家话分布,零星的客家话村落散布于全省多数地区,该方言的使用人口约2000万。

         闽方言集中分布于粤东南与粤西南的沿海区域,地跨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湛江、茂名6个省辖市,可分为潮汕片和雷州片两个次方言,前者接近福建的闽南方言,后者接近海南岛的海南方言,此外,中山、清远、韶关、惠州、广州等地还有一些闽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895万。

粤北地区还分布着一群归属未明的粤北土话(《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为“韶州土话”),大多与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错状分布,今韶关市所辖乐昌、曲江、仁化、乳源、武江、北江和浈江等八个县(市、区)及清远市所辖连州市(原连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均有粤北土话,其中,乐昌、连州和曲江三县(市)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口约50万。 军话在广东省内使用人口较少,属于濒危方言,主要分布在惠东县平海镇及周边区域、陆丰市西南镇大部及大安镇的个别村落,总使用人口约2.5万余人。军话因与明代卫所里的军户关系密切而得名,军话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明代通语的一些特点,但由于时间及地域因素的影响,也混杂了周边其他方言的特点。

         旧时正话的性质与军话有点接近,俗称“狗屎正话”,分布在电白县大衙镇的部分村落,使用人口不足1万。旧时正话原是“神电卫”这一军事城池和县治中使用的方言,故又称“城话”,该方言带有明代官话的色彩,又杂有南方方言的特点。

         在乐昌、连州两市的北部地区,说土话的居民一般还会说西南官话(当地称为“湖南话”),形成对内使用土话、对外使用西南官话的双方言交际格局。另外,也有个别村落基本上对内、对外都使用西南官话,如乐昌市三溪镇的杨司塘村。显然,乐昌、连州两市北部的西南官话是湖南南部西南官话就近扩散的结果。使用人口约2万。此外,因三峡工程而移民至广东某些县市(如江门、肇庆等),使得这些地区也有西南官话(成渝片)的通行。不过由于缺乏人口的规模特性,西南官话的使用,已逐渐过渡到双方言的模式,未来可能与当地方言融合。

连州市、乳源县某些近于湖南的地区(如连州与湖南交界的山村、乳源的桂头镇和杨溪镇),则使用湘语,语言面貌和使用人口等详情有待进一步调查。

在南雄县界址、梅岭两乡,通行赣方言。



本文在第二十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20161212-13日,澳门理工学院)上宣读,承蒙与会专家批评指正,并据此做了较大修改。尚存问题,由笔者负责。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13AYY001)阶段性成果。



(2)广东的少数民族语言:

         广东省内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总数不足1%。具体而言,现代广东境内有瑶、壮、畲、回、满五个少数民族,其中瑶族有1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粤北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属韶关市管辖)和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属清远市管辖),所使用的瑶语属于苗瑶语族的瑶(勉)语支,此外,连县、始兴、曲江、阳山、英德、翁源、仁化、乐昌、怀集、阳春等县也有部分瑶胞散居,但部分已转用当地的汉语方言。壮族人口稍少,约6万人,多分布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怀集两地,所使用的壮语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在怀集、封开两县,有20万人左右使用一种称为“标话”的语言,虽然深受汉语的影响,但主要特点近于壮侗语族。广东畲族人口现不足1万,分布在潮州市(凤凰山区)、丰顺、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地,除博罗一带畲语属于苗瑶语族外,其他各地的畲话,基本上是一种汉化的语言,更确切地说,这种畲话以客家方言为主体,杂有其他方言成分,当然,也有一些畲语的底层成分。

(3)广东省的基本语情:

笔者(甘于恩 陈李茂2017)指出:“语情不仅指语言(方言)的基本数据,如语言种类、语言分布、使用人口等情况,还指在科学分类、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符合客观情况的认知。”广东的语情有这么几点:①大方言影响面广,扩张力强,国际影响大;②少数民族语言极度濒危;③小方言多数无人问津,需要开展调研;④语言生活研究处于薄弱状态,影响语言政策的制订。

二、广东省的社会语言生活

(1)社会语言使用概说

广东省与大陆其他地方相似,普通话作为官方用语,在教学、媒体和官方正式场合,使用面甚广,人口中掌握普通话的占多数(比例视社会阶层有所差异)。但非官方场合的语言使用则因区域而异,大致而言,珠江三角洲区域和粤西区域粤语比较流行,粤东(梅州)、粤北(韶关)和粤西部分区域则通行客家方言,粤东的潮汕地区、粤西的雷州半岛则普遍使用闽语。

(2)语言态度

A.对粤语的态度:从整体上说来,广东三大方言由于使用人口较多,对于母语的语言态度相对比较积极,但三大方言的人群,对母语的态度尚有程度的差别。粤语因为是第一大方言,使用粤语的民众对粤语有一种天然的自豪感,同时对粤语的地位亦比较敏感,对于保护、传承粤语,可以说,粤语区的百姓,态度最为积极;但这种强势的母语态度有时不免引起与普通话的对立,后面会详细论及。

      对于粤语的态度,会由于其方言的影响力(大小)和所处的环境,而产生变化。据孙玉卿、邓淑芳(2016)的介绍,海外的开平人对于开平方言(粤语四邑片的一种土语)传承的态度比较淡然,这些人一般选择放弃开平话。有的被访者认为,新一代的香港开平移民不会因为不说开平话而觉得遗憾,他们只要有机会回到开平,就会接触到家乡话,这样就已经足够,无需刻意传承。这往往造成第三代开平人母语能力急剧下降。语言态度还与年龄因素相关,年轻一代对语言的使用选择比较自由,多数选择在开平讲开平话,在香港则讲香港粤语,而年长一代则认为,对家乡(开平)不能忘记,即使全家都移民至港,依然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因此,这些被访者回开平的频率也比较高。

B.对客家话的态度:其次应该是客家话的使用者,对母语的珍视主要来自传统,“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是个流传甚广的祖训,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客家话在某些非核心地域(如四川、陕西)得以保存、传流。麦剑芬(2015)指出:

认同价值。能增进一个族群和言语社团内心深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能够传达出共同语所不能传达的乡音的亲切感和亲和力。方言区域内语言权利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客家方言里更是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代表性谚语。这种通过地域方言传递维系的深情使得客家族群成为对家乡捐资助建最踊跃的族群之一。

但是,客家方言已经出现代际传承危机,这其实也跟语言态度密切相关:

郑州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崔灿在考察地处四川陕南深山中的客家话保留得相对完整的“罗家湾客家村”时,发现基本上只有60多岁以上的老人才说客家话,代际传承已经中断。一部分常用的客家用词已经与当地的强势方言商州话非常接近。所以有学者感叹在客家方言的使用和保存上,“现代的罗家湾是最后的罗家湾”。第23届世客会“客源天下与天下客家”国际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在小组讨论中一致惊呼并达成共识,客家文化海外传播“濒危”。调查显示,在马来西亚的诗巫,客家人是继福州人之后的第二大族群。然而现在,虽然本地的客家人皆听得懂客家话,但是能讲流利客家话的只有60%。在新加坡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客家方言多数成了父辈的方言。(麦剑芬2015)

客转白(粤语)现象在珠三角区域普遍出现,如香港的新界地区原来基本上属于客家通行区域,但目前只有老一代(70岁左右)的居民还使用新界客家话,中年用得较少,而青年基本不用(或者只能听),儿童则绝大多数只习得香港粤语,所以,新界客家话代际传承的中断已经是严峻的事实(刘镇发 2001)。

         C.对闽语的态度:广东闽语有粤东、粤西两大块,粤东闽语的使用者对母语的态度相对积极于粤西闽语的使用者,陆壮民(2016)说:

潮州话是潮州人族群最重要的身份标识,是潮州人的“身份证”,是潮州深厚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瑰宝,对传承潮州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应该是所有潮人的共识。

而闽方言岛的使用者,大多兼通其他的强势方言(如粤、客),对母语的态度则比较无所谓,甚至有抵触,甘于恩(2016)在一篇后记中提到:

                  在不认同的群体中,有一种人对于母语是很排斥的,用各种贬义词来形容母语,例如“难听”、“土”、“倔”之类,认为母语没有什么价值,不值得保留。去年去广州钟落潭调查闽南话,就碰了钉子,原先跟村支书约定在村口见面,打了出租车千辛万苦找到红旗村,他却说临时有事,不能陪同,给了村长的电话,说村长一定会配合,结果电话打了过去,村长说进了城里,无法奉陪,我们只好摸到他家,让他儿子帮忙寻找合适的发音人。还好村长的儿子还比较热心,帮忙找了一位谢姓的发音人,总算愿意让我们调查,但说只能让我们问一两天。在调查过程中,他一直强调钟落潭闽南话没有什么用,现在已经很少人说了,态度有点抵触。到了傍晚,他说太太马上要回来了,希望我们早点结束。我们只好在附近一家快捷酒店开了间房间,住了下来,第二天继续请他来调查,说了一堆好话,总算问完了简单的词汇,可是下面的调查,他说什么也不愿意继续了。

在粤语区中,对土语的认同度较低的情况同样存在,认同度的差别体现在:广州话>级市粤语(如佛山市区话)>县城话(如三水西南话)或老县城话>方言片代表点(如北片方言代表点)>土语。土语在语言权势的层级中,应该处于最下层,但它往往地处偏远,最能保存早期汉语或早期方言的成分,最值得重视。

3)社会语言生活概说:

         社会语言生活实际上包括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不过简言之,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A.官方用语

         官方用语最能反映语言政策的导向,包括会议用语、正式场合用语、演讲用语等。在中国大陆,官方用语绝大多数是普通话(或带方音的普通话),只有在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使用双语或民族语言。在广东,由于粤语的地位较高,粤语在正式场合使用的几率会远大于其他非粤语地区,但近20年来,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不断提升。粤语作为“次标准语”的地位有所萎缩。

         在客家话强势的地区,客家话也可能兼具“次标准语”的角色。在梅州地区的各乡镇,会议及工作语言,多为当地客家话(除非是由上级领导主持的会议)。清远的县级市英德,客家人口占了三分之二强,基层的工作语言以客为主,间或使用粤语,普通话则较少使用。

B.校园语言

         校园语言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官方语言政策的折射。由于普通话是官方的通用语言,并且往往与某些人员(如校长、语文教师)的业绩考核相挂钩,故而在某些学校,普通话的使用带有规定色彩(官方色彩),但这也带来某些偏差,例如规定必须在校园里使用普通话,即使是在课余,也不允许使用方言(甚至带有某种道德暗示:“说普通话,做文明人”)。如果使用方言,则使用者会面临某种惩罚。直接的后果是,校园里普通话的使用率大幅提升,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普遍,农村与偏远地区除了教学语言是普通话外,地方方言在校园尚占有一席之地。间接的后果则是,学生的多语能力下降,普通话使用的惯性带入家庭,造成方言领地被侵袭,家庭语言不再是方言。那么,最后的结果是,年轻一代“根”的意识模糊,地方文化的传承出现危机。

         广东早期的校园语言,当地方言(尤其是广州话,或者是变形的广州话)占据很大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外来人口大幅度提升:生源构成由本地人占优转向本地人人口与外来人口不相上下,甚至出现超越本地生源的情形,师资构成也出现质变——本地师资不再占有优势,师资的多元化是导致校园语言转变的客观原因和根本动力。

C.传媒语言

广东是全国唯一的可以使用方言(粤语)作为传媒传播新闻的地区,这可能跟它毗邻港澳、粤语在国际上地位较高等因素有关。

传媒语言的示范效应非常强大,近些年来,广东地区的普通话使用率提升较快,这与传媒的放大影响不无关系。

在广东的传媒语言种类中,普通话的使用时间依然占有优势。其次是粤语(主要是广州话),但粤语的次方言使用仍然受限,像粤语的次方言台山话、阳江话等,都只能在文化类节目或广告中播出,电视电台的新闻除了普通话,就是广州话(这也是造成广州话的权势提升的原因之一)。应该放开新闻语言对方言的限制,每天允许地方传媒用当地权威方言播放一定时间的方言新闻(以10-15分钟为宜),这对于保护方言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语言资源的挖掘利用,也是一个渠道。而闽方言(这里指的是潮汕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对外广播中还有一定的播音时段)在地方媒体的新闻节目中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多以曲艺形式出现,其使用的语言与日常口语还是有一定距离,且受众多为中老年人。

D.交通工具语言

         交通工具的语言其实也是媒体,只是它一般不作为新闻媒体出现。广东的官方认可的交通语言普通话居首,顺序为:普、粤、英,地铁的播音较为规范,广州公交则和地铁不同,虽然也是三语报站,但是普通话和粤语的比重相同,公交播音比较粗糙,时而出现地名误读情况(如将地名“涌”读为yǒng)。同样是铁路系统,广州地铁的播音语误较少,示范性强,而动车(广深线)普通话、粤语播音都不够标准,如粤语播音出现“女士们、先生们”这种变异形式。

         深圳地铁的粤语报站中,也出现读音不准确现象,如个别白读音使用文读,例如“岭”字,地名通新岭、红岭及黄贝岭、冬瓜岭等,都读如“岭南”的“岭”字,似无大错,但平时口语,这些地名都按白读读为 [ lɛŋ13],地铁播音的读法,与百姓的语感不符。

         各地的公交系统,方言的使用情况有参差。大致而言,靠近广州的地级城市(如佛山、清远、阳江)会有正式的粤语播报,县级和镇级的交通系统,则视乎司机和售票员的语言能力而定。

         E.窗口行业语言

         窗口行业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像政务中心、派出所、医院、学校、法庭、交通部门等等,都是接触本地居民较多的窗口行业,虽然经过多年的普及教育,推普成效显著,但普通话水平低下的还是大有人在,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在本地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本地方言的惯性促使他们不太愿意使用普通话。因此,从语言服务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应该提供本地方言的语言服务。但这些服务需要综合统筹,涉及语言(方言)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如果随便找人应付,在专业方面翻译可能不尽人意。

         F.家庭语言

    家庭语言是方言存活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家庭语言领域近些年来也受到普通话的“侵袭”。学者李英姿(2015)指出:“家庭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单位,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都强烈影响家庭语言政策,而且父母的教育背景、移民经验和文化性格都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语言教育及语言选择的指导。”(《家庭语言政策研究迫在眉睫》,《中国社科报》2015年12月22日)这里有一实例:

家住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80后”赵建华最近很苦恼。他的母亲和妻子为孩子的语言问题意见不一,他也不知道一岁多的女儿应该学说兰州方言还是普通话。

赵建华和妻子平时要上班,就由老人带孩子。“我妈是地道兰州人,习惯说方言,跟孩子沟通时用兰州话。”赵建华告诉记者,他的妻子只会说普通话,因此希望老人能够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我爱人认为方言说的人少,太土,而学好普通话将来更容易融入社会。”

如今,和赵建华一样,越来越多“70后”“80后”家庭在子女语言学习上面临着类似困扰。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莫超致力于语言保护研究。他的调查显示,方言和普通话的“较量”在现代社会日益激烈。一些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说方言,认为方言比较土,最好说普通话,有意识地阻断了一些方言的传承。(《亚太日报》2016年5月25日)

         无方言家庭是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普遍现象,或者长辈使用方言,但与子女辈交流则使用普通话。这种趋势目前还在扩散,向城镇发展。

         影响家庭语码使用的因素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教育政策、家长(不限于父母)态度以及下一代个人态度。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的后果就是,方言“普通话化”日益明显,方言在社会的传播失去基础,方言文化失去根基,最终导致新一代失去母语意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负面影响。

    年轻一代方言能力减弱,以上海、厦门这类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最为突出,目前有关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似乎还不明显。

三、语言资源保护的策略和语言资源激活

         目前中国对于语言资源的保护,民间的力量还不够大(虽然有汪涵等知名人士的介入),基本态势还是自上而下,主力还是学者。但对于一些重要的语言,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语言,依靠这种态势,可能无助于事。

         1)语言资源保护的策略

         A.对象与策略:

         开展语言资源保护,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保护的对象,即“保护什么”、“如何保护”,保护语言资源不是平均用力,所有的语种和方言同样对待(尽管从地位而言都是平等的),从现实因素考量,濒危语言/方言、代表性/权威方言、县域方言、边界方言这几类需要优先考虑。当然,其他方言也要积极保护,但缓急程度不一样。

         B.保护目的:保护不单只是保存,而是要让语言可以更好地生存和成长,而要达到此一目的,需要做到固化、数据化、活化、现代化(甘于恩 陈李茂2017)。

         C.社会介入:

         改变目前以政府主导为主的格局,引导社会力量介入语言资源保护,毕竟政府+学者所能做的,比起语言的汪洋大海,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要提倡3个“并行”: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行,

学术保护与社会保护并行,

语言研究与语言应用并行。

         2)语言资源激活

         A.概念

所谓语言资源激活,是指启发民众的主体意识,提升语言的使用频率,增加语言的使用场所,有意识地将语言文字完整地传承至下一代。

         语言资源保护和语言资源激活既互有关联,但又有所区别。

         B.语言资源激活的几点做法

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下简称“资源中心”)201612月正式挂牌。资源中心成立后,即注册公众号“暨大语言资源中心”(后改为“语言资源快讯”),策划各种活动,提升公众对语言资源的认知,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①  立足广东,突出特色

“语言资源快讯”主要反映南方语言资源的保护、传承、研究及教学等状况,以广东复杂的语言资源为重心,所以“立足广东,突出特色”是我们运作公众号的中心思路(当然也不排斥全国其他语言资源),只有以岭南特色取胜,才有可能在众多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我们的优势在于中心有广东、福建、广西、江西27个协作高校的支持,反映岭南语言资源的作品和推文源源不断(如年例、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贺州美食、梅州的上灯习俗、广府年俗、上饶铁路话等),确保“语言资源快讯”的特色越来越明显。

②  形式生动,强调趣味

         网络每天有海量的信息,公众号亦无数。因此,如果用传统方法来推送信息,“语言资源快讯”势必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形式生动,强调趣味是运营公众号必不可少的手法。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快捷的传播端,但若形式呆板,传播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我们强调音视频为主,以有趣的内容,生动的形式来吸引受众,在自然状态下带入语言资源的保护信息。尤其从新年开始,每天推送视频或音频,例如126日我们推送台湾闽南话、客家话的贺年视频(苗栗白沙屯、新竹竹东乡、新竹湖口乡客家话),配上另一位台湾学者的地理语言学论文,相得益彰。在元宵节之际,则适时推出图文并茂的文章介绍粤西民俗“年例”,阅读人数达到创纪录的一千五百多,这对于一个创办才4个多月的公众号而言,是非常难得的。

         ③原创+转发,创意优先

         坚持原创,也是“语言资源快讯”强调的一点。从创刊词,到各类推文;从贺年视频、《南方语言学》各辑论文,到近期倡导的方言文化音频,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原创色彩。

         当然,原创并不等于创意,通知、更正等信息可以都是原创,但与创意无法划等号。创意需要奇特思维,让受众可以在短时间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鸡年贺年视频就提倡创意,如说唱结合、多语贺年、现场拍摄、背景配乐,较好地塑造了多元的贺年形象。

         由于创意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为了保持一定的公众印象度,所以公众号也不排斥转发,不过转发是建立在不侵权的前提下,倘若涉及侵权,则宁肯不发。

         ④整体构思,局部改善

         我们的初衷,便是建立一个语言资源的平台,方便大众和专业学者,但如何协调不同的阅读习惯和口味,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

         “语言资源快讯”有三个基本板块:音视频板块,推文板块(如小知识等),论文板块,各自有不同的分工:音视频板块利用形象直观的语言素材、作品,来传播语言资源的保护理念,属于普及性质;推文板块介绍与语言资源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亦较为大众化;论文板块推送专业研究成果,面向对学术感兴趣的人群。三者虽有分工,但界线并不绝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亦注意研究其他公众号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局部的调整,并听取网友的建议,增设了“留言”、“赞赏”、“回复”等功能,互动性更强了。

⑤持续推送,效果叠加

         典型案例是语言资源中心策划的鸡年贺年视频。每逢新春佳节,网上的贺年视频众多,如何能做出特色,留下影响,确实颇费思量。年初,公众号向部分网友征集贺年视频时,尚无明确思路。但我们作为国内方言研究的重镇,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资源优势。因此中心决定以“方言拜年”为创意,一月份,当贺年视频源源不断地传送过来后,我们慢慢形成了一个“南北结合,兼顾境外,持续推送,效果叠加”的方案,在推送过程中配合音乐和推文,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118日开始推送贺年视频,到214日最后一次发布,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总共推出66个贺节(新年+元宵节)视频。如127日推送福建晋江话和广东翁源话,配合中部的河南洛阳话(同时推送闽南话歌曲《爱拼才会赢》),129日推送广东廉江客话、白话,配合北部的黑龙江宁安话,导语是“这个春节,从南到北,都在拜年”;130日推送马来西亚华人学者的视频(一个人使用5种方言、1种语言),导语是“万水千山总是情!来自马来西亚华人的新年祝福”,同时推送粤语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营造了浓郁的思乡氛围;25日推出台湾3种方言的贺年视频,同时推送《浪子的心情》;28日起开始推送贺元宵节视频,配合推文《梅州地区的上灯习俗》、《年例是啥》、《广西北流年例》等。此外还推送了蒙古语(128日)、瑶语(22日)的贺年视频,这样一种立体的贺年攻势,达到了宣传方言文化的效果,令网友直观感受到各地方言的魅力。

四、语言资源保护要走社会化的道路

    (1)语言资源保护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语言资源保护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去功利化、去圈子化、去学究化、去短期化。还要注意防止语言资源保护趋向庸俗化,变成全民狂欢,湖南电视台的“十三亿分贝”、“多彩中国话”,广东南方卫视的“谁语争锋”,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但娱乐不是语言资源保护的终极目标,语言资源保护的终极目标是唤醒全民对于母语的珍惜意识,让方方面面都有所行动,切实采取措施,使用并且传承我们的母语,使母语真正成为“有源之水”。假如娱乐之后,狂欢之后,局面依然如故,大家对于母语的态度依然冷漠,那这种语言资源保护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2)语言资源保护要走社会化的道路:

    要动员个人、学校、文化部门、研究机构、传媒一起协力,要研究境外或国外保护语言资源的经验,为社会化的语保提供借鉴。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重视语保的社会化。与广州图书馆开办“公益粤语”培训班,开设“知粤讲堂”公益讲座,近期还开办了“公益客家话”培训班(首期);与广东广播电视集团合办“谁语争锋”节目(南方卫视);与番禺社区合作“粤讲粤好”(粤语进社区)活动;为各地语保项目(包括民间的语言保育机构,如中山尚古传统文化保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与弘鼎集团、越秀区书协等企业和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推动语言资源保护的社会化,初步在语言资源保护的社会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未来,将与各工作站更好地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开发语言资源平台,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3)重视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语言数据的平台化、与科技和社会结合(语言病理的治疗)、语言产品的开发(娱乐产品、输入法、语音辞典、点读机、教材系列),等等。

五、余论

语言资源保护,是涉及全社会的大事。我们认为,保护语言资源必须从了解、掌握语情出发,同时关注和研究民众的语言生活,贴近社会需求和百姓需要,使语言资源的保护有的放矢,更有成效。事实上,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做得远远不够,语保工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绝不是终止。如何在保护与激活上取得一个平衡,也是今后需要考虑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范俊军编译200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北京:民族出                 版社。

甘于恩2016A:广州市的语言资源,《语言资源通讯》2期。

甘于恩2016B:语言资源保护的社会化之路。第49届汉藏语言暨语言学国际会议论文,暨南              大学华文学院。

甘于恩、陈李茂 2017:广东语言资源保护:策略与措施。学术研究,3期。

李佳2014:方言保护新态势。《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如龙2009:濒危方言漫议。《南方语言学》创刊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英姿2015:家庭语言政策研究迫在眉睫,《中国社科报》2015年12月22日。

刘镇发 2001:香港的客家人和客家话。《香港粤客方言比较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社。

陆壮民2016:关于潮州话已露衰微原因思考。潮州文化研究,第1期。

麦剑芬2015:全球化时代式微方言的现代化出路——以客家方言为例。《南方语言学》第9             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孙玉卿、邓淑芳2016:移民到香港、美国的开平人对其方言传承态度的调查报告。第五届                     海外海外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美国旧金山大学。

詹伯慧等 2002:广东粤方言概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文即将刊于《第二十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澳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