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音频)| 随州民间谚语的文化解读(二)
人 性 觉 醒 认 识 自 我
人
性就是人的天然属性,即天性,核心内容是人人都有通过劳动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简单说就是天赋人权。随州谚语表明,人们对这个道理已有初步的觉醒:“富无根,穷无本”,“贫贱无苗儿,富贵无根。”意思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近,却没有陈胜的霸气。
人生在世,一要生存,二要发展,随州人的朴素表达是“日里有煮的,夜里有杵的。”两者都是人的生命权的基本内容。要有煮的,必须自己动手,用劳动换取,“八十岁的嬷音马嬷儿砍黄蒿,一日不死要柴烧。”嬷嬷儿指老妇人,八十岁了,为了生活,不等不靠不要,自觉地从事劳动。“靠兄靠妹,不如靠手掌手背。”尤其可贵的是,认识到主观能动性对拓展生存空间的作用:“胆大的吃糖,胆小的吃糠。”“胆大的日龙日虎,胆小的狗屄不敢摸。”“日龙日虎”可以理解为与龙虎共舞,展现活力,释放精彩。“狗屄”相当于普通话任指的“什么”,有时说“么狗屄”。“狗屄不敢摸”就是什么都不敢碰,什么也得不到。“有杵的”指的是人口再生产,培养接班人,“人不贪色,路断人稀。”
人性觉醒还体现在不仅认识到自己享有人权,别人也应该享有人权,人人平等。
“一根草一滴露水儿,一个人一个位份儿。”
“水不流动一样平,人不求人一般高。”
“种你的田,完你的租,胳膊大腿一般粗。”
“皇帝的女儿穿凤衣,脱了裤子是一样儿的。”
“皇帝的妃子长工的妻,脱了裤子一样儿的。”
平等观念在经济方面的反映是“金钱分父子”,“儿有不如爷有,爷有不如自家有”。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问题上还反映了草根的男女平权思想:“各人还得各人有,丈夫有还隔道手。”鲁迅提出的“娜拉出走之后怎样”的问题,随州谚语作出了正面答复:经济自立是人格独立的根本保障。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随州谚语说:“待上不捧,待下不欺。”“逢恶不怕,遇弱莫欺。” 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这是平等观念的自然延展。
中国的家庭,子女的权利往往被父权压制,子女成年之后,就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如果不分家,心理攀比得不到满足,难免闹矛盾,劳逸不均,有人的利益要受到侵犯:“养的儿多,怄的气多。”“儿子多了攀伴,鸡子多了不嬔音范蛋下蛋。”“妯娌多了爱攀伴,天天儿吃个夹生饭。”还是分家能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分了家,各自扒,见了牛屎过用手抓。”
对自己老年生活的安排,也是一种自觉:“人过三十无少年。”“人过三十日偏西,黄瓜打锣去半头。”“满堂的儿女赶不上半路的夫妻。”如今,夕阳恋、住老年公寓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老的少的都乐意,相应的谚语是:“三十四十,太阳当顶;五十六十,才过光阴。”“过光阴”就是过日子,这里指享清福。
合 理 养 生 保 障 健 康
酒色财气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前人从不同角度作过很多解释。一般认为是不良品德、习气:“酒是烂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要命阎王,气是惹祸根苗。”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不成世界,无气定被人欺。”有位高人更是赋予它革命意义:“酒就是粮食,色是培养接班人,财是经济基础,气是革命干劲。”当代作家莫言把酒色对人生的意义推崇到极致:“如果世上没有美酒,男人还有什么活头?如果男人不恋美色,女人还有什么盼头?……如果男人不迷酒色,哪个愿意去吃苦头?如果酒色都不心动,生命岂不走到尽头?”(《酒色赋》)随州谚语说得公允:“酒色财气,量体裁衣。”“酒喝少了是养人的,酒喝多了就不是人养的。”喝多了就乱性,乱说乱动,不像人样。“美酒不过量,好饭莫吃胀。”“美酒如雪不长久,淡茶似水万古流。”“早酒晚茶黎明色,沾染多了要不得。”“色是一把刀,不是伤眼睛就是伤腰。”“食多伤身,气多伤神。”量体裁衣,量力而为,毒药都能变成补品。
养生其实就在吃喝睡行之间。随州草根劳作不辍,没时间也没条件讲究太多的养生办法,主要是注重饮食起居的合理安排和禁忌,并且摸索出一些提高舌尖幸福指数的普通食材:
“吃米带点糠,全家保安康。”
“头要冷,脚要暖,肚子不要装太满。”
“憨吃哈傻睡横长肉。”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肉吃新鲜鱼吃跳。”
“冬吃头,夏吃尾,春秋吃平水胸鳍。”不同季节吃鱼的不同部位。
“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一斤。”
“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得腿。”
这跟卫生专家推荐的“红肉猪牛等不如白肉家禽,白肉不如水族鱼类”的选择完全一致。
随州人对锅巴情有独钟,“早上锅巴粥,晚上热水足,二更晚上十点趁早个人宿夫妻分铺。”“锅巴粥盐菜梅菜蔸子树蔸火,除了神仙就是我。”锅巴粥就是米汤煮锅巴。还可以把锅巴当药用:“枯锅巴吃了肚子不疼。”枯锅巴就是焦锅巴,略有碳化,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心、健脾和胃、收敛止泻等作用,对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食药同用,不费事不花钱,又好吃又方便,真是养生佳品。
养生重在养心,自我调节,保持心态平和,凡事看得开,“提得起,放得下”。“怄气伤肝,忧事伤肺”,“心里快活百病消”是普遍认同的养生道理,也知道文娱活动的养生功效:“会唱三出戏,一辈子不怄气。”艺术养性,是一种认识的升华。
对于药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药要对住方,只要一口汤”,“药吃三分,调理七分”,“慢病在养,急病在治。”对舍不得保养而致病的人持批评态度,讽刺为“有钱吃药,没得钱吃肉。”养生健体,疾病不生,“药好不如不害病。”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文:刘村汉,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诵读:朱熠奇,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湖北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人)
【方言点:随州随县话】
图文编辑:小明
责任总编辑: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