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汉语“儿化”研究》序

伍巍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汉语“儿化”研究》序

 

听到王媛媛的博士学位论文《汉语“儿化”研究》即将付梓的消息,作为导师我当然分外高兴。这是一篇花了功夫的学位论文,从确定题目、收集语料到论文答辩,王媛媛花了整整两年的硬功夫。今天能有出版的机会,也是对作者勤奋、努力的报偿。


2004年,王媛媛报考暨南大学中文系,她本来报的是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入学前才调剂到汉语方言方向。按照以前的惯例,如果不是自愿报考方言方向的学生,考分再高我也不会收取,因为我深知道学习方言的艰难。第一关要过的是“识谱”(掌握全部的国际音标)关,这是其他方向所没有的麻烦;第二关是音韵,这也是令多数搞语言学的人望而生畏的东西;第三关是方言实习,与老师一道下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往往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即使是自愿报考方言方向、有一定基础的同学,也有耐不住寂寞的,何况王媛媛同学转入方言要从零开始。熟悉的老师竭力推荐王媛媛,但我还是犹豫不决。后来与王媛媛直接对话,我坦率地说明了我的担心与学习方言的困难,王媛媛的回答却很实在,在表达学习的决心时也并没有夸口的成分,这使我开始欣赏她的诚实与为人。后来我才了解到,她的硕士论文做的就是方言语法,我这才下定决心收她来读方言。


进校的第一年,王媛媛不但要听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同时兼听方言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一年之中基本没有星期天。第二年开始制作论文框架、收集材料,其中论文提纲经过了5次修改。图书馆凡是有关汉语儿化的文献她基本都翻遍了,并且做了几十万字的笔记材料。不同时代三个版本的《老乞大》分别被她做成逐词索引。论文写作先后12易其稿,所花的功夫别人难以置信。


历来研究汉语“儿”音演变的文章不少,如唐虞《“儿”音的演变》、李思敬《汉语“儿”[ɚ]音史研究》等,此后也有不少方言儿化现象的探讨,如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张树铮《山东寿光北部方言的儿化》、李宇明《泌阳方言的儿化及儿化闪音》等,然而联系汉语的实证材料,对汉语儿化的生成、发展作历史性纵向追溯的文章并不多。这样的研究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性,必须拥有大量的文献材料与丰富的汉语方言材料。然而这项工作终归要有人先做起来,终归要有一个起始性的探索。王媛媛的博士论文《汉语“儿化”研究》正是这一研究的大胆尝试。


《汉语“儿化”研究》首先从方言材料的梳理出发,阐释了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儿”的几种不同的读音形式,然后佐之以历史文献材料,解说汉语“儿”音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说明“儿”的不同读音形式正是促成不同方言拥有不同“儿化”形式表征的依据。接着,文章以大量的文献佐证论说了“儿”的虚化过程,从语义与功能上交待了“儿”的发展轨迹,为此后“儿化”的论述铺平了道路。在接下来的“汉语儿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一章里,作者将这一语言现象从形式上分成“儿缀”(“儿”自成音节)与“儿尾”(“儿”不自成音节)两个历史发展阶段,我认为是符合汉语“儿化”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的。这样的结论无疑能够解释现代汉语平面上所呈现的各种不同的“儿”类小称。整个论文的结构严谨、清楚。


科学研究的收获是甜蜜的,但过程却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年轻学人战胜曲折和困难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意志与科学的方法,这也是王媛媛的实践。当然,王媛媛的这篇博士论文免不了尚有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但瑕疵并不能掩盖这篇论文的闪光点,鼓励与奖掖攀登在艰苦的治学道路上的后学者,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是为序。

 

                                 伍巍2008年11月12日

                                          于广州暨南园

 




图文编辑:小灰灰

责任总编辑: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