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 | 汉语方言重叠式语义模式的研究

张敏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提要 本文旨在归纳汉语方言(包括普通话)里各类重叠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的类型,并从类型学和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提供一个既能解释其共同点又能涵盖其个性差异的统一的语义模式。本文将重叠式看作一种图样像似符,其形式元素的构型与概念元素的构型呈现一种明显的同构关系。重叠的形式特征可概括为“类同语言形式在言语轴上的毗邻复现”,其概念特征可描述为“类同形式在一定认知城内的毗邻复现”,二者的对应形成像似的同构关系,这一认知图式可称为“重叠的高层像似模式”。汉语方言里体词(主要是量词)和谓词(形容词、动词)重叠式的各种基本意义类型,如周遍、逐指、增量、减量、相似、延续、反复等,都可以从上述“类同物复现”的高层模式推导出来。

关键词  汉语方言;重叠;类型学;认知语义学;语义模式;像似性


本文是作者近年来从事的汉语方言重叠式综合比较研究的一部分,这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汉语方言里各种重叠形式所负载的意义的类型,目的是要为重叠这种语法手段的实质提供解释,并寻找其形式–意义匹配的理据。

重叠是汉语里的一种分布广泛、使用频繁的重要语法手段,它能够出现在人部分的实词语类中,如名词、量词、数量结构、形容词、状态词、动词等。对这一现象,汉语语法学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近几十年来讨论普通话及方言里各类重叠形式的论文不下百篇。这些论文在重叠形式的构造方式、形成限制、句法功能及语法意义等课题上进行了相当深入细致的挖掘,使重叠成为汉语语法里研究得最为透彻的课题之一 (参见王还1963,李人鉴1964,范方莲1964,汤廷池1978,刘月华1982,郑良伟1988等)。不过,以往的研究多半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语言 (如普通话或某个方言) 的个别词类里的重叠形式的考察上,长期以来鲜少有人将不同语言(方言)里的重叠现象联系起来研究,或试图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去解释各种词类中的重叠形式。以下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还有待问答:一、各类重叠形式是否具有某种共同的语义基础?二、若有,它的来源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直到近几年才被明确提出。第—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已隐含在前人的论述中,如朱德熙 1956 即提出形容词重叠式“包含量的观念”,而量词重叠表示事物的量(周遍性和多量)、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量 (时量和动量)自50年代以来已成为汉语语法学界的共识。郑良伟 1988 提出在讨论动量、程度、定数时应将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重叠情况考虑在内,石毓智 1994 进一步尝试用“定量化”上概括所有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第二个问题迄今为止只有戴浩一 Tai l993)、Zhou 1993)、张敏(19971999)有所涉及。戴浩一首先提出汉语重叠式中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意义的对应并不是任意的,而是由语言的像似性质iconicity)所促动的,是重叠动因 reduplication motivation)在汉语里的反映。Zhou1993)则在Tai1993)的基础上借助时间概念解释了动词重叠式体现的像似性。


本期编辑:董一博

责任编辑:老  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