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在“研究”上下足功夫 ——在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上的讲话

詹伯慧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在“研究”上下足功夫

——在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上的讲话(提要)

詹伯慧(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詹伯慧教授在《汉语方言学大词典》首发座谈会)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年轻朋友们交流研究生学习、培养问题的心得体会,共同切磋一些相关问题,感到非常高兴。我今年84岁了。从199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在暨大中文系建立现代汉语博士点,并由我开始在暨大招收我国首批专攻汉语方言学的博士研究生,到2005年我正式办理退休,送别我最后一批博士研究生为止,十五年间经我培养获得博士学位的共有29位,其中1994年毕业的四位是我国历史上首批汉语方言学的博士了。我于1984年创建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室(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前身),并招收过几位硕士研究生,但从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后,基本上就不再招收硕士研究生了。因此到我退休时,我培养的博士生有29位,但硕士生却不到10位。现在许多博士生导师在培养博士生的同时不断招收硕士生,所招硕士生数目大大超过博士生,听说有的博导每年都带好几位硕士生。我心想,这些博导的本事真大,同时带好好几位博士和硕士,要能保证培养的质量,实在是谈何容易啊!记得几年前有一次羊城晚报的记者来采访我,在谈到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时,我对这种以成批生产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做法颇有感慨,采访的记者对此特别感兴趣,居然就以此作为这一长篇专访的标题,并且加以渲染,刊出来的标题竟然是:詹伯慧痛批研究生批量生产,学生论文乱写,老师居然通融。我真“佩服”。好些朋友看到了这篇专访后给我打电话,表示有所共鸣。研究生是学历教育中最高的层次,学位的授予自然应该体现专业学习中具有的较高质量。硕士与博士是不同的层次,自然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术上的验证,自然也来不得半点的通融。


研究生的培养牵涉到方方面面,研究生素质的高低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我想,作为研究生的导师,各人都有自己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和方式,导师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无疑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然,“业精于勤”,良好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也只有在研究生勤奋努力的配合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几十年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中,我有一点肤浅的体会,那就是: 要在“研究”二字上下足功夫。


(暨南一景,每天早出晚归的詹教授)


从大学本科的学习转到研究生的学习,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完全适应的;对于大学中的老师来说,培养学士阶段的学生跟培养研究生,有许多不同之处,同样是需要一番努力才能很好的适应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到具体操作上都充分认识本科教育跟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充分掌握不同学历阶段的不同特点,才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来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工作。简而言之,本科生基本上是成批培养,集体成长的;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则基本上以个别指导、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为主。本科生虽然分了专业,在本专业的学习中,主要还是培养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从专业范围内的学习来说,还是属于“通识”的要求。比方说,学生进入中文系,这里的“中文”是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的统称。就必须开设有关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的各类课程,让学生能达到掌握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而研究生的培养,则是在已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就本专业中某个具体的方向,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文学方面的古代文学或现代文学,语言方面的古代汉语或现代汉语等不同的学术方向,根据研究生的志愿做专门的培养,这要求研究生通过学习钻研达到熟悉该学术方向的方方面面,具有探讨、研究该学术方向各种学术问题的能力。这自然只能以个别培养、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培养了。


要紧紧围绕着“研究”来开展研究生的教学活动,首先就要让研究生们不断增强研究意识。没有或者缺少研究意识,是不可能在研究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刚刚踏入研究门槛的人,尤其需要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无论是刚从大学毕业出来还是已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过几年的人,在报考研究生时,自然是人各有志,各有怀抱。每个考生都在脑子里藏有一个“小算盘”,盘算着读他几年研究生,拿个学位后作何打算。说实在,在当今这个社会里,由于目的不同,愿望有别,能够一进入研究生行列就认真领会到“研究”二字的分量,下决心把自己这几年的“攻研”生涯紧紧栓在“研究”这根红绳上,在专业学术研究的领域中驰骋,学会做研究,热衷做研究,以期在专业研究中有所作为的人,到底能有多少?在面临谋生维艰的时代,一些青年人为了提高个人的生活素质,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把考研当作获得较好职业、提高求职本钱的敲门砖,本是人之常情的事,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不管毕业后何去何从,在未出校门的“攻研”期间,非按照“研究生重在研究”的理念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不可。要明白研究生是专业范围内较高层次的人才,跟一般大学本科生是不同的,社会上对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自然有较高的期待,难免另眼相看。进入到研究生队伍中来的人,怎能稀里糊涂地仍然习惯于本科生那一套进教室出教室,记笔记抄笔记的学习方式,不考虑如何突破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如何学会做研究,如何一步步地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来呢!那就是对应该怎样做研究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准备不够,又怎能顺利地学习下去,保证自己在拿到研究生学位以后,能够满足社会上对研究生的期望,能够被视为某个专业专家队伍中的一员呢!毫无疑问,研究生教育是要通过师生双方共同设计、共同实践来实现的。作为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时,首先必须根据所在专业的特点,设计好跟本科生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引导研究生认识、理解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树立起牢固的研究意识开始,教会研究生如何做好从事研究的准备,包括文献资料的汇集,学术领域中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数据的掌握,本专业具代表性学术著述的阅读思考,等等,都需要导师手把手、一对一地来指导的。导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对本专业所涉及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的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来抓,一定要使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成为本专业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万事起头难。如果有入学教育的安排,首先就要在入学教育中给研究生进行提高研究意识的教育,强调“研究”是研究生的命根子,研究生就是要在本科阶段已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导师的细心引导,使自己一步一步地朝着成为本专业学术队伍一员的方向前进。


(詹伯慧教授在《汉语方言学大词典》首发座谈会上与唐作藩教授、许宝华教授合影)


在做好研究准备工作方面,由于大学阶段接触文献资料有限,到了研究生阶段,大量汇集文献资料,饱览专业群书,通过思考消化,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论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这是将读书的收获转化为心得体会的过程,是做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历程。这里还有必要特别指出:在文献的阅读整理时,对本专业领域前人已做过的研究,曾有过的争议及已有过的结论,都必须充分掌握,不能够一知半解,更不能两眼漆黑,一无所知。一篇成熟的论文,一定得对此前学者就此问题所作的研究了如指掌,绝不容许出现因为对前人研究不够了解而出现的严重错误,甚至知识性的错误。这是做研究、写论文的大忌,我们的先辈学者,做学问严谨的,都常常会为此向我们敲起警钟。对前人研究的无知正好反映自己的浅薄,折射出我们功力的欠缺和学风的浮夸。


前面笼统谈及研究生如何跨进研究的门槛,在导师的精心培育下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事研究的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博士生和硕士生来说,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简单说来,导师如果能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研究生基本掌握如何从文献资料的汇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消化思考到逐步形成自己的论点到进行具有逻辑性的论证到写作符合论文写作规范的论文等系列的流程,应该就可以了。至于博士研究生,这是学术领域学历最高层次的人,学术发展的未来,就寄希望于专业博士们的成长。他们除了一般熟悉如何做研究以外,理应有一些学科前沿的独立思考。博士生的研究贵在创新。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博士论文的亮点也就在于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论点,结出富有创新性的果实。大家知道,在国外,优秀的人才主要是博士阶段培养出来的。硕士阶段只是一个过渡,把进入博士阶段以前需要掌握、需要熟悉的东西通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打好基础,为进入博士研习做准备。我国的情况有点特殊,硕士阶段就是三年,应该是相当成熟了,社会也期待着大量的硕士生来充实人才的队伍。所以,在我们研究研究生的工作时,既要有全球的视野,要参考国外的经验,更要立足本国,从国情的实际出发,这才不会脱离实际,无的放矢。我建议研究生们不管是那个专业的,都应该好好了解我国的国情,掌握不断发展中的国情。在我们这个与众不同的大国,有我们独特的悠久文化,作为研究生,特别是从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生,脑子里不能完全没有中华文化的影子。我们不管研究那个课题,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制约,总离不开炎黄子孙的种种情结。我们不论处于那个学科,在研究时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注意时代前进中带来的新思维新视点,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要在承传与创新中显示我们研究生的活力,发挥我们研究生的作用!



(詹教授 出席第二十一届粤方言研讨会合影


  我就简单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4年11月28日)


往期精彩:

座无虚席  燃爆二文 ——邵慧君教授作客“南方语言学论坛”第58讲

普通话之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方言?

寻找致力母语保护的你 | 语言资源保护志愿者招募公告




长按二维码发现更多惊喜哦

图文编辑:小灰灰

责任总编辑: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