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俗语漫谈 | 谢若秋:潮汕女祠文化词语
潮汕女祠文化词语述略
谢若秋
这两年我主持广东省“十二五”社科规划地方历史特色文化课题《潮汕女祠文化研究》的调研,走访了潮汕三市的近200座传统祠堂,收集和积累了几十座女性祠堂的图文资料,其中就有不少与女祠相关的词语,现粗略梳理一番与大家分享。
首先说说女祠,“女祠”即女性祠堂的省称,是传统祠堂中一个独特的类型。它包括婆祠、节孝祠、祖姑祠、女先贤祠等几个次类。在古代,潮汕地区是广东省的“省尾国角”,偏僻落后,但自宋代起则有“海滨邹鲁”之誉,地方人文历史日渐丰富,是明清两代女性祠堂类型最齐全和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谈及“婆祠”这一词语,还得从旧时存在“一夫多偶”的婚姻制度说起,“多偶”在旧时指“一妻多妾”,妻妾尊卑有别,正妻死后神主可以随夫配祀祠堂,而侍妾的神主则没有这种“待遇”。正妻的裔孙为嫡系,在潮汕地区俗称“娘房”;侍妾的裔孙为庶系,俗称“婆房”。婆房裔孙有显达者能为自己的女性庶祖(身份是侍妾的祖先)建造专用祠堂,这种祠堂叫“庶祖祠”,俗称“婆祠”。“节孝祠”主要指清代雍正初年诏令全国各府县为当地符合朝廷规定的守节寡妇修建的祠堂,有公立和私立两小类,其前侧一般立有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作标志。“祖姑祠”是某族姓为纪念有功于本族的祖姑而建造的专用祠堂,俗称“姑婆祠”,祠主一般是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婚姻并终老于本族的“未嫁姑”。“女先贤祠”则容易理解,在此不赘述。
其次是潮汕女祠的匾额,名称形式多样。据调查,潮汕的婆祠匾额除少数以“×(姓)氏祖祠”命名外,如揭阳榕城东门的“郭氏祖祠”,其他有的称“××(女祠主之号)祖祠”,如揭西县凤江镇的“清德祖祠”;有的称“××(女祠之号)婆祠”,如揭东区白塔镇的“克成婆祠”,或称“×(姓)氏庶祖祠”,如榕城西门的“许氏庶祖祠”;有的称“×(姓)氏婆祠”,如普宁市流沙街道的“黄氏祖婆祠”;有称以“×(姓)氏副妣祠”的,如普宁市区的“黄氏副妣祠”;在潮州市龙湖古寨,有俗称“阔嘴祠”的黄族婆祠,匾额则是“椒实蕃枝”,寄寓愿景而不标示祠堂。祖姑祠则有揭东区玉湖镇的“贞义姑寝室”(“贞义”是祠主的号),潮州凤塘的“盛户祖祠”(“盛户”是祠堂所在围落地名)。公立节孝祠多设在各府县学宫西侧并题额“节孝祠”三字,私立节孝祠有揭阳市区榕城的“曾母陈氏节孝祠坊”;女先贤祠有饶平县百丈埔的“许夫人祠”(祠主宋末率义军自闽入粤护跸阵亡于百丈埔的),等等。这些女祠的匾额与传统宗祠的匾额多有不同,在古代男权社会中有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值得探究。
其三是与女祠相关的俗语文化,与婆祠相关的有反映封建等级制度中嫡庶尊卑有别的“赤脚(阿婆)孬入祠”、“赤脚生仔阿娘个”、“赤脚饲大变阿奶”;有用以点赞庶系崇祖报德、勇于挑战封建礼教的“潮州好婆房”等。与祖姑祠有关的有“别人家神主”,以其所含“女大不中留”的旧思想与祖姑祠的建造相对立,盛赞建祖姑祠的族姓崇祖报德的精神。与节孝祠有关的有“囊囝坐囗(sia3,旧时一种木制大礼盒)一次定”(“定”是潮汕话句末副词,义为“才”),形象地揭示了“从一而终”这一顽固的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婚姻的禁固和残害。另有与女先贤祠“许夫人祠”相关的“荋过百丈埔”(“荋”,义为“混乱”),则反映了宋末自闽入粤护跸的许夫人义军与元兵决战百丈埔的惨烈场景,等等。
潮汕女祠是传统祠堂中的另类,每个小类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故事,是传统孝道和感恩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其相关的词语丰富了汉语词汇文化,记录着不同的地方人文历史。
编辑:董一博
责编:老 甘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