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美食(音频)| 杜咪:淮扬“小菜”(淮安话)
🍂
淮扬“小菜”
——杜咪
提到淮扬菜,就是像“刀工精细”、“清鲜平和”、“士大夫菜”这些标签,但实际上,作为一个地道的淮安人,除了在一些高级的饭店里,这些“雅致”在平时我是感受不到的。我在北方四年大学,南方读研,家乡淮安恰好处在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对比南北饮食,我认为淮扬菜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庸”,兼南北两长而独具一格。
淮安菜作为淮扬菜的一小支,和扬州菜比起来,远没得那么细腻,但却多了些家常,更添了些北方的味道。大家熟知的淮扬菜品,如“狮子头”、“软兜长鱼”、“三套鸭”、“文思豆腐”、“松鼠鳜鱼”等,都需要专业的大厨才能做的正宗、做得好吃,并且普通淮安老百姓也很少吃。而离家许久,最令人回味的却是百姓的、日常的,身处异乡却难得的“小菜”。
淮安盖浇面
“冠绝南北”
淮安有一种“烂大街”的面,当地人都不晓道那叫什么,只是以“长鱼面”、“拆骨面”、“腰花面”称呼,十几二十一碗,其实那就是所谓“盖浇面”:以淮安人独特的手工小刀面,配上长鱼、拆骨、蹄膀、腰花、牛肉、回锅肉等炒制的几十种浇头,一碗一浇,现炒现浇,非常适合冬日早晨又饥又冷的胃。面条不宜太烂,熟而有嚼头最好。浇头是面的关键,不同饭店会选用不同浇头,浇头常用的配菜便是毛豆、韭菜薹、娃娃菜叶、笋片、土豆、青蒜、青椒红椒、木耳等,用大火爆炒,往刚捞出的汤面上一浇,滋味棒极。盖浇面的另一关键便是汤头。很多人选择饭店的标准便是这汤,汤要够鲜、够厚、够醇,一般选用骨头汤或鱼汤,营养味佳,好的汤汁可以使浇头更加鲜美,使面条更加入味,三者才能相得益彰,汤汤水水,丰俭由人,堪称淮安一绝。
{ 盖浇面 }
比之北方的面食,淮安盖浇面更加精致,作法讲究;而对比南方的面,淮安盖浇面则显得更加“带味”,配料众多。冬天的早上,一大碗热呼呼的盖浇面下肚,立马感到浑身舒坦、心满意足。
开洋蒲菜
“菜中贵族”
还有一道一般只在淮安能吃到的菜:开洋蒲菜。长得白里透黄,细细长长,老妈经常将其切段,先和葱姜开洋等混炒(开洋是吴语方言,我们一般都叫“大虾米”),之后就加入鸡汤烧制,直至蒲菜熟软,将蒲菜码在盘内,再将虾米码在蒲菜上。锅里的原汤继续烧,加入淀粉勾芡,最后浇在蒲菜上,往桌上一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便出来了:白里透着黄,黄下铺着金色的鸡汤,形成一道渐变的金色,简洁清爽。
{ 开洋蒲菜 }
谈到蒲菜,大人一般用方言爱称它为“蒲儿菜”,听起来有点滑稽,但大人往往视为珍宝,孩童却避而远之,因为若是不习惯蒲菜的味道,刚入口就会感到苦涩,再加上口感有些类似于嫩笋,所以,我在吃第一口时竟然感到有些“怪异”,甚至有点反感,颇有种嚼菜根的感觉。由于鸡汤为原汤,开洋为辅料,两鲜融入蒲菜的清鲜,导致入口后回味悠长,满口腔都弥漫着鲜气,使人忍不住再去尝试第二口。多吃几口,反而更爱它口感的爽滑和清鲜的滋味。蒲菜作为淮安城里仅有的土特产,是淮安人接待宾客的必备菜品,“蒲菜佳肴甲天下,古今中外独一家”。蒲菜味鲜营养,售价经常高出普通蔬菜几倍,诚可谓是菜中“贵族”。
小鱼锅贴
“渔民的智慧”
在家乡,去到饭店几乎桌桌必点的就是这“小鱼锅贴”,吃法独特有趣,因此对于小孩子格外有吸引力。本来是洪泽湖边渔民因为饮食不便而自创的一种吃法:准备一口铁锅,锅中心平水,将刚捕的小鱼处理干净,放入锅中烧煮,适当加入些去腥提鲜的调料佐菜,同时在锅边贴上薄薄的“死面”。等到小鱼烧熟,死面成饼,就可以将锅边的薄饼取下,有多种吃法,可以直接以饼为主食,以烧鱼为菜;也可以以饼为食,以鱼为汤,拿饼泡汤,颇有种陕西“羊肉泡馍”的感觉;第三种有些费事,就是将小鱼及配菜夹在饼中,就像吃肉夹馍似的,但是小鱼刺多,这样吃很不方便,但一些贪玩的孩子偏是会选择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吃法。
{ 小鱼锅贴}
小鱼锅贴还有个别称,叫“皇帝饼”,自然是其与某位皇帝有渊源。相传,幼年时朱元璋为了填饱肚子,便和一群穷孩子去河里捞鱼,然后便锅内烧鱼,锅边烙饼,做法虽原始,但也鲜美营养,由此便一直传到后世,现成为餐桌一道盛景。
发展至今,锅贴已丰富了许多,普遍是小鱼和锅贴分开做,这样保证小鱼烧的入味,然后装入铁锅,再在锅缘摊上薄饼,最后端菜上桌。有时还会用玉米面、高粱面等做成不同口味的锅贴。薄饼酥脆,沾上鱼汤,咬下一口,无论是口感还是滋味都令人啧啧称叹。如此一菜,趣味与韵味并存,让人不得不称赞湖边人民的智慧。
可以发现,淮安菜都离不开一个“鲜”字,尤重视骨汤或者鸡汤等原鲜,而不主张鸡精等调料的滋味,这样的菜,既鲜美又养身。至于外界传颂的刀工到底如何,作为一个非名厨世家的老百姓的确不晓得,但这做法的讲究、搭配的巧妙、口味的咸淡适宜,简直“绝对”!
🍂《淮扬”小菜“》
文、诵读:杜咪,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
方言点:江苏淮安话
往期好文:
为保护方言而努力
语言资源快讯
投稿邮箱:jnyfyzx@163.com图文编辑:小灰灰
责任编辑: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