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黄伯荣——阳江方言研究的先行者【转发】
中国语言学家、地方方言研究者黄伯荣教授遗作《广东阳江方言研究》现正火热预售中,以书明志,以字传情,字里行间是黄教授倾注全情的研究,是对方言的传承和守护,现邀您共享。
1972年余光中先生写下的《乡愁》告诉我们,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46年过去了,余先生已驾鹤西去,留下的乡愁让我们共同回味。
在这46年间,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但增加了人与家乡的隔阂;全球化的浪潮让国与国之间关系愈加紧密,但削弱了人和国家之间的纽带。但在时代的巨变下,那一缕乡愁总挥之不去,萦绕身旁,而在这个人口频繁流动和人口快速迁徙的时代,乡愁应该是那一句句正在遗失的乡音方言。
不论是在网络媒体还是大众媒体,普通话都已成为主流,成为中国话的象征,这是国家强大发展,简化交流成本的必然举措,但在这样的条件下,方言作为主流之外的「亚语言」,传承路径愈加逼仄。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小孩子把英语作为必修课,普通话更是必须掌握,而与自己共同生长的方言被越来越多人所遗忘和放弃,失去了传播途径和群众基础,违背了时代之需,曾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言也正在面临它的困境。
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有其必要性,无论是民众或者政府都感受到了方言的处境和消失后可能带来的危机,不少保存方言和地方性文化的项目都在陆续启动。
目前,国家针对方言保护的方针正在逐步调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方针,政府、学校开始为方言的生存提供一定的空间。
而在民间层面,不少的名人、学者也在通过自己的行动保护和传承方言。前有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私人出资数百万元发起的方言调查“響應”计划,旨在对湘方言进行调查、分类、整理。
而在笔者身边,也有一位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自家方言的学者,这位学者就是黄伯荣教授。
黄伯荣(1922~2013 ) 广东阳江人,中国语言学家,青岛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青岛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语言学奠基人、中山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教研室主任,校、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顾问、甘肃省和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学会顾问。
(2011年黄教授90大寿于中大)
黄教授的一生与中文与语言都不可分离,紧密联系,对于中文的热爱和守护,是他终身的事业。1938年黄教授就读于阳江一中初中,1944年在广东两阳中学高中毕业,1949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毕业,195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校在语言系任教,1954年秋,院系调整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58年春支援西北建设,调兰州大学中文系,1987年调入青岛大学中文系。
(黄教授赠书母校一中)
黄教授身为土生土长的广东阳江人,阳江话更是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烙印。黄伯荣教授热爱家乡,对家乡方言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阳江话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并不断地补充完善,对阳江话作了毕生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参与了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方音字汇》、《汉语方言词汇》的编撰工作,撰写了阳江方言部分的内容。此外,作为地方语言学家,黄伯荣教授还应邀参加了《阳江县志》的编撰工作,贡献了自己的阳江话研究成果。
黄教授对阳江方言的研究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熟语、儿歌等各个方面,除已经出版著作中提供的资料及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外,还有许多未发表的手稿资料。黄教授生前曾有整理出版自己对家乡方言研究成果的意愿,可惜未及如愿已驾鹤西去,给家乡和后人留下一大遗憾。
作为后人、地方文化研究工作者,尽己所能,整理黄教授遗作,完成作者未竞之事,为地方文化事业尽微薄之力,是本次整理出版工作《广东阳江方言研究》一书的初衷。
《广东阳江方言研究》是作者的遗作,是一部展示阳江话语音、词汇、语法特征的学术著作,较为全面地记录了阳江方言的概貌。本书按语音、词汇、语法、几种熟语及儿歌为主要提纲,把作者生前的研究成果(含手稿资料)进行分类归并,并对不同时期撰写的同一专题的成果进行梳理,力求条理清晰,内容真实、完整、全面,符合作者的意愿。
《广东阳江话 研究》原稿资料
《广东阳江方言研究》是阳江人学习阳江话的参考书,不但可以作为词典使用,还可从中找到阳江话与北京话、广州话的异同点,从而能更容易学好普通话,也方便国内外研究方言的学者很快从中找到所需的资料。
历经长时间的校对、排版、整理,本书现正火热预售中,预售价格为:79元,2018年6月份正式出版,欢迎各界方言研究者、阳江话爱好者和使用者长按下图二维码进入微店订购。
往期精彩回顾
专题 l 詹伯慧:岁月悠悠说大师 ——追忆与饶公两代交谊的往事
编辑:李泳思
审读:王文婷
责任总编: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