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田野杂记 | 林涛:《中亚华人回民社区语言文化风俗研究》后记
作者林涛(后排中)在比什凯克市访问《回族》杂志编辑部
我在高等院校是搞语言教学和汉语方言研究的。1984年和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所长桥本万太郎先生在学术交流中,接触到中亚回族的东干语,但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进行调查研究。1993年调入现在的北方民族大学,科研方向要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上倾斜,便考虑到了中亚的东干语。
(上图:进入中亚时回民男人的服装
下图:中亚回民妇女和小孩的服装)
本世纪初,我组织了一个“东干语研究”课题组,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学院东干学部(现更名为“东干学—汉学研究中心”)主任M. . 伊玛佐夫教授和诸多研究员的帮助下,到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的骚葫芦、营盘、新渠、米粮川、托克马克、伊万诺夫卡、伊尔迪克(即“二道沟”)等回族乡庄做了为期一个月的东干语调查。后来又陆续到中亚去了五六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调查和材料收集,完成了十本研究和转写著作。
(烤馍)
(馓子)
(餐前祈祷)
语言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对东干语进行田野调查,必然涉及到中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我国西北回民侨胞迁入中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中亚回民在140年的历史进程中,他们的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变迁,更是我所倾心关注的。因此,在进行东干语调查的同时,也广泛搜集他们的民居、服饰、饮食、婚礼、葬俗、教育、文学、艺术、歌舞、文娱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东干文报《回民报》)
(待嫁的新娘)
(哈萨克斯坦马三成(营盘)乡庄清真寺))
2013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给我和宁夏侨办的张轶群处长下达了《中亚回族侨胞文化生活发展状况研究》的科研项目。2014年,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陈晓锦教授又约我担任由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的“官话方言与文化研究”子课题负责人。这个子课题所涉及的海外华人方言文化主要是西南、西北和东北方面的。西北的海外华人正是东干人,即“中亚的回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进行中亚回民社区语言、文化、风俗的研究,不仅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起到保护和弘扬的作用,而且还能激起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侨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上图:新郎和新娘;下图:新郎和伴郎)
因此,我们在前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两项课题合并进行,重新调整了计划方案,编制出成果大纲,赴中亚做社会调查和田野调查,撰写文稿。2015年暑期完成了初稿。在修订过程中感到有些内容还需补充,于是2016年元月又一次赴中亚对有关问题做了补充调查,拍摄和收集了许多图片,使送审成果趋于完善。2016年5月申报结项,国务院侨办组织专家审议后认为,本项成果依据中亚回族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回民侨胞为主,对中亚回民社会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娱活动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探讨和研究,对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溯源关系做了一定剖析,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开展中亚地区侨务工作,同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同意结题。该成果结题后,书稿定名为《中亚华人回民社区语言文化风俗研究》,承蒙暨南大学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慨然出资相助,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
这本《中亚华人回民社区语言文化风俗研究》虽由我和陈晓锦、张轶群完成,但它也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本书从课题立项到出国调查、排录印刷、正式出版,都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师友的帮助。特别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吉尔吉斯科学院东干学—汉学研究中心、北方民族大学等有关部门。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衷心感谢上述单位、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甘于恩教授,感谢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的穆合麦 · 伊玛佐夫教授,感谢本书所引用的有关成果的学者。
(上图:东干文报《十月的旗》
下图:中亚回民现在的住宅)
我们还要感谢中国出版集团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魏志华编辑的精心策划和认真编校,感谢宁夏精捷彩色印务有限公司为本书录入付出辛劳的陈珺女士。没有她们的辛劳与汗水,这样一本文字符号繁杂的书是无法与读者见面的。另外,本书所调查研究的是跨境语言文化,由于条件的限制,加上我们水平所限,讹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同人和读者批评指正。
投稿邮箱 jnufyzx@163.com
过往热文:
图文编辑:小肥
责任总编:老甘
使用苹果的各位朋友们若有意打赏
也可以动动你们的小手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给小编加鸡腿!~
【语言资源快讯】
十分感谢一路上有你们的支持
我们会继续努力献上更多有趣的内容!
安卓用户也可以点击下方“打赏”
给小编加宵夜~
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