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杂谈 l超市广播寻人,该不该用方言?【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方言与文化 Author 吴梦丽

 超市广播寻人,该不该用方言?

5月13日,郑州一市民带着老人孩子去超市购物。结果,老人带着孩子玩耍与其走散失联。因老人未带手机,也记不住家人电话,一下子急坏了这位市民。


为找老人,其家人跑遍了超市,均无果。无奈只能求助超市广播寻人。但当老人的家人希望能用老人比较熟悉的河南话广播寻人时,超市负责广播的工作人员却坚决表示只能用普通话。家人十分不解。


作为一个热爱家乡河南的游子,我有满腔的话语想要表达。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在异国他乡,看到“河南”、“郑州”的字样,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但当看到“老人与家人走散,超市拒用河南话广播寻人”时,大吃一惊,心中微微泛凉。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种乡情,也许只有真正远离家乡的人才能体会到。在外的人,我们渴望拥有用乡音沟通、表达情感的机会,然而,机会甚少……


针对该不该用河南话广播寻人的事件,专家、学者们也产生了不同的声音。

一部分认为,完全可以用普通话、方言两种形式播报,因为商场的服务宗旨就是“为顾客着想,急顾客所急”,这样是可以帮助商场树立良好形象的。商场广播寻人时完全可以灵活变通,将普通话和方言一遍一遍交替使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方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要“以人为本”。总之,本着为了顾客的权益着想的理念,这种做法非但不会影响商场形象,反而会提升商场形象。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此个案实际上挑战了国家通用语言法,从反面说明推广普通话还有很长的路走。商场的做法无可厚非,按照规定办事是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以后有人以这种或那种理由在公共场合做个人方言甚至其他语言广播,很难保证所说内容的安全性。


其实,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如广州、上海、香港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报站都采用双语,兼用普通话和当地方言,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情况。那么,我们河南是不是也可以在公共交通上以及超市里采用这种双语或多语的形式呢?


在河南境内拒绝用河南话寻老人——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行为,而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究竟何在?这与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地方的方言受欢迎程度,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政治影响力、文化传播有很大关系。反观,为什么那么多人争相学习北京话、上海话或粤语?毫无疑问,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上海和广州又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目共睹。如果河南能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相媲美,那么,不仅河南人不会排斥自己的家乡话,其他地域的人也会对此非常尊重。


作为河南人,我们要爱自己的家乡话,如果我们不爱护,还有谁来保护继承它呢?


近年来,方言面临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方言就像一座历史档案馆,消失后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如克劳斯所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和生命一样,神圣、无穷又神秘。”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提倡多言、多语。著名主持人汪涵在舞台上曾说出过20多种方言,对着镜头说出各地的标志性话语。主持人用嘉宾们的方言来交流,不仅可以缓解嘉宾们的紧张情绪,让嘉宾迅速打开话匣子,还能让节目的氛围变得更好,让嘉宾体会得到节目组的用心。


试想,超市广播员也能多言多语,是不是能和消费者的距离更近一层?超市形象会不会大大提升?

方言是情感的纽带。人是感情的动物,更是群居动物。情感来自哪里?浓浓的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


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落叶归根是人们心灵最终的归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即使远在千里,即使岁月流逝,但乡音不改,因为这里面有浓浓的乡情,有剪不断的乡愁,更有我们共同的根脉。


(本文引自“方言与文化”公众号)

图文编辑:泳思

图文审读:文婷

责任总编: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回顾:

方言杂谈 | 爷爷,我好想和您自由地交流【转发】

方言杂谈 | 林诺舟:闽南语 · 无远弗届

方言杂谈 | 戏曲的生命在方言(2)【转发】


·END·
 

苹果点赞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