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张维佳:记郑张尚芳先生二三事【转发】

张维佳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郑张尚芳(原名郑祥芳,笔名尚芳、方翔),男,浙江温州龙湾人,1933年8月出生。在语言学界,郑张尚芳无疑是一个传奇。他的研究涵盖方言学、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藏缅语、苗瑶语、侗台语、白语、汉藏比较、文献考订、西夏学,等等,均有超常建树。他以自学成才,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其成长过程充满传奇色彩,以致台湾学者丁邦新称之为“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位奇才”。(来源丨澎湃新闻)

郑张尚芳先生的离去,就像一颗巨星陨落在语言学界的星空。作为小编一直敬仰的大家,郑张尚芳先生对小编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一本《温州方言志》,让小编开始从学术视角认识母语,并直接影响到小编未来的走向。我想在语言学界,很多人因为郑张尚芳先生离去悲痛不已,就让我们走进郑张尚芳先生徒孙张维佳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认识这个传奇人物的平凡人生。

记郑张尚芳先生二三事

北京师范大学 张维佳

今晨(5月19日)九时许,郑张的公子任钊先生传来微信:“我父亲走了。”我脑子顿时懵了,一片空白。虽说自去年底先生入院后,我们已悉先生遭受病魔的事实,也曾为他战胜病痛而协助问医,但当听到先生仙去的消息后,也还是感到突然,悲痛不禁涌上心头!聆听先生教诲的往事一一浮现在眼前。

郑张尚芳先生上课场景(图片来源丨网络)

郑张尚芳先生是我的师公,是老师的老师,同时也是我的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郑张先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退休后,应导师潘悟云教授的邀请来到上海师范大学,一同指导语言学博士生。每年秋冬时节,先生都要只身前往沪上,亲自给我们上课。先生虽然教授的是汉语方言学,但其实课上什么都有,如汉语方言、上古音、古代文献、历史比较法,甚至为学做人。先生博大精深的学识,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获益良多。

此间,我记得最清楚的事是先生帮我改讲稿。先生上课很认真,每次都只拿几张写满文字的小卡片,滔滔不绝开讲下去。我喜欢先生授课时缜密的逻辑和闪光的思想,我的笔记总是从他的研究的逻辑思路记起,拼命跟上他的思想,而对他俯拾而来的举例却常常是挂一漏万。课后,我再一句一句反复听先生录音,将他讲的例子一一补全,之后再一次次地交先生过目核对。那时先生很忙,好像在撰写《温州方言志》,但对我的听课笔记却审改得非常认真,我手写的笔记空白处先生用红笔添加删改得密密麻麻。一学期下来,经先生手批的讲稿集成一大本,后录入电脑形成郑张尚芳讲议《汉语方言学·语音》,转与先生。

潘悟云与郑张尚芳(右)(图片来源丨网络)

因为条件所限,先生与我们这些研究生同吃同住在上海师大东部12学生宿舍楼。多少个日夜,我们走在他的窗下,都会看到伏案看书写作的先生;多少次求教,我们拨门进入他的寝室,先生都会面带笑貌地细心指导。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在学生食堂吃红烧肉,一起去旧书市场砍价购书。先生随和亲切、温和平易,没有一丁点儿大语言学家、大学者的架子,这让我等还没迈入学术门槛儿的学生倍感学问的亲和,增添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先生在沪每回都要住到次年的春上,我们可以享用一学期的时间追陪杖履,亲承其教,那是何其幸也!

 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先生多次来我所在的北京语言大学讲学,指导这里的研究生。他曾做过“汉语音韵三讲”:中古汉语介音系统、主元系统及其演变、入声韵及其演变。

先生的演讲总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他依然是那样面带微笑地走入课堂,拿出几张写满密麻麻字的小卡片,从鲜活的汉语方言材料讲起。同学一下子便进入由他导引下的他们自己熟悉的语境中,中古汉语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对应关系及后来发展,在他所举的方言语料中得到了清晰解释,学生一听便理解了。讲到会心处,总会发出“咯咯咯”的爽朗的笑声,我们深受感染;讲到关键处,先生会用简单的表格板书,将语料填在他的系统中,我们从中对他的思路和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先生三次演讲的录像,已是我历届博硕士生必看必学的经典学术视频。

出生地温州

工作地上海

好友潘悟云

郑张尚芳出身地&工作地&好友(图片来源丨网络)

先生来北语讲学那会儿,他正在整理大作《上古音系》。为了锻炼这里的研究生,他把书后上古音字表的梳理工作交给他们。学生根据电脑导出的标有古音地位的字表,按先生的思路一一核对,再重新排列。学生在听完他演讲后又参与了整理工作,真是收获匪浅。大作出版后,先生将首版和二版的书先后赠与我,并特意告知:我在后记中也专门提到你的研究生帮我整理字表的事。这些研究生后来拿到书,个个美滋滋的,因为他们刚入门便能在大语言学家指导下为他为学术做了一点儿工作。先生是我老师的老师,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学生的老师,我们三代同受先生教诲,共享思想,此乃何其幸也!

晚年的郑张尚芳(图片来源丨网络)

2011年暑期,第八届中国语言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是由亚太地区11所大学联合倡议召开的为推进博士研究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系列会议,旨在加强相关语言学家与青年学生的互动。经与先生联系,他欣然同意参加。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主要发起人之一的韩国汉阳大学严翼相教授,他真是乐坏了,因为我们这个系列会议从来没有邀请到如此大的专家与会和青年学者交流。那次会上,郑张尚芳、潘悟云、黄行等知名学者出席,郑张先生报告的北京话形成与发展的论文,让国内外年轻人打开眼界。会后交流,更使他们受益很大。不同国家年轻人同受先生教诲,共享学荫,此乃何其幸也!

写到这里,先生授课、发言时会意爽朗的笑声又一次浮现在我耳旁。

近年来跟先生的交往主要因于《郑张尚芳先生口述史》。

在首都师范大学供职的同学黄树先教授多次跟我商议,趁先生身体还好的时候尽快采访他,将他的学术思想、思路以及坎坷而传奇般的治学故事记录下来,传给后人,发扬光大。这正和我意。于是,从两年前开始,树先和我便设计提纲,携研究生扛着机器五次登门采访。

☑上古音系

☑郑张尚芳论文集

☑温州方言志

郑张尚芳先生著作(图片来源丨网络)

先生非常高兴,每次都花上3-4小时,给我们讲他的故事和治学。从学生时代到自学成才,从初到社科院到与语言学大师和学者的交往,从学术成就到学术思想,从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到学界鲜为人知的轶事,他仍然像做学问那样,事前认真准备材料,悉心梳理,采访中侃侃而谈。每到他以为重要的地方,先生会脱离提纲,顺着话题走偏的线索谈下去;每到会意之处,先生依然会发出“咯咯咯”爽朗的笑声,我们也随之共鸣。访谈中,先生完全是为了学术才把自己珍藏的原始材料、历史照片、重要著作等交我们复印,给后世留下了一笔非常珍贵的史料。

浙江省方言调查组(图片来源丨石汝杰的博客)

每次访谈结束后,我们都要跟先生餐叙。那时其实是访谈最惬意、最易发挥的时段,先生放开去谈学问、谈经历、谈思想,我们也听得开怀大笑,他爽朗的笑声就连周围的食客也感出了快乐。最后一次采访,先生身体已经不是太好了,当餐后我们送他回家,看到他蹒跚而行的样子,真有一些难受。

今天,先生走了,我们再也听不到先生讲学了,再听不到他“咯咯咯”会心爽朗的笑声了,我们非常悲痛!先生之于中国语言学贡献至伟,不仅仅如此,他对年轻学子的教育、培养和提携也是不遗余力。他的精神让人难以忘怀。

 2018年5月19日夜) 


虽然郑张尚芳先生驾鹤西去,但终将会千古流芳!历史将会永远铭记这位来自民间的语言学家。他的后继者们会接过他手中的火炬,朝着语言学的“珠峰”进发!

——小编的话

文字来源/张维佳        

图片来源/网络等

本期编辑/章    策       

本期审读/李泳思      

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

专题 l 唁电

专题 | 郑伟:郑张尚芳的古音之旅(转发)

专论 | 郑张尚芳、郑伟:吴语的源流【转发】

语文漫谈 | 郑张尚芳:方言中房子的说法【转发】

本文转自【美篇.维克多】,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