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论|徐文爽:(论)当代客家流行歌曲的发展境遇——一位90后非客家的研究生论文【转发】
作者简介
徐文爽
1994年生,湖北咸宁赤壁人
赣南师范大学区域音乐与舞蹈文化专业在读研究生
师从肖艳平博士
以下论文已发表在由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期刊
《影剧新作》2017年3期
该期刊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摘 要#
当代,客语流行歌曲创作为客家流行音乐发展的主流趋势,它结合“民谣”、“摇滚”等流行音乐形式,推广客家传统音乐及特色文化。其中,李秋林的客语民谣专辑《大岭脚下》,充分发挥客家方言音调特色,并结合民谣音乐的“人文情怀”、“叙事性”特点,在华语乐坛崭露头角。其创作接洽客家传统音乐及文化,体现他以及类似音乐人致力于客家文化或乡土文化继承、发扬的潜精研思。
1
关键词
1
客家
2
流行音乐3
大岭脚下秋林乐队
客家传统音乐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其内容、形式、旋律均发生较大变化。从现代客家山歌的发展来看,传统因素的保留固然重要,适当结合音乐发展规律,多角度创新且不脱离传统是当代客家音乐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当下客家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中,有人坚持客家音乐与山歌剧的传播与传承,有人活跃于山歌墟活动,也有人将传统音乐融入艺术歌曲或流行歌曲的创作中。从客家民歌视角来看,传统元素与新时代流行曲风的结合已然成为一种传承客家音乐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客家流行音乐中的客语流行音乐创作逐渐壮大,这批客语音乐人如李秋林、邹锦龙、陈善宝等。他们的创作融入客家方言、习俗以及演唱形式等元素,为接洽客家传统音乐与大众化音乐铺垫道路。李秋林多年致力于客语民谣创作,其专辑《大岭脚下》发行后,陆续获得“华语金曲奖”、酷狗音乐“十佳专辑”,歌曲《老五叔公》在“亚洲中文音乐榜”中连续两周蝉联榜首。该专辑创作灵感来自于“大岭脚下”发生的故事,既有淳朴的童年回忆、缠绵的客乡爱情,同时还包含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一、当代客家流行歌曲的发展境遇
客家民歌以山歌最具代表,其题材广泛、唱腔优美、曲目丰富体现客家人的智慧结晶与艺术审美情趣。在客家居住地,客家山歌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欢迎。此外,山歌又具有悠久历史,曲调朗朗上口的特点。它表达朴实无华的情感,内容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客家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风尚习俗、民性民风、方言语境等众多因素共同构成传统客家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客家山歌观众、演出减少、生存空间缺失,造成其传承危机。在此危机下,梅州多次举办山歌比赛选拔优秀山歌手,虽获得成效,但山歌在青年人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依然不容乐观。
80年代,客家流行音乐始于我国台湾,即吴盛智推出专辑《无缘》。近年来,客家歌手登上国内大型综艺节目的舞台,广东深圳积极推行“客家音乐流行风”活动并邀请知名民间文艺专家进行点评与探讨,客家流行音乐逐渐活跃起来。从本质上讲,客家流行音乐与客家传统民歌或新民歌都有所区别。在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客家流行音乐大部分运用客家音乐或是客家文化元素创作,其中以客家方语演唱的被称为客语流行音乐。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客家流行音乐,往往借传统之名进行创作、宣传,但作品本身与客家传统音乐元素关联不大,以造成许多青年受众或非客家听众对客家传统音乐的误解。这不仅不利于客家传统音乐的传承,同时对客家流行音乐发展也是慢性扭曲。此矛盾下,“客语三杰”曾辉彬、刘谦隆、冯浩华等一批音乐人身体力行地创作客语流行歌曲,运用客家方言创作并演唱。他们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专辑发行、歌手大赛的方式活跃于大众视野。同时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客语流行音乐创作者交流创新,作品众多,如《我是客家人》、《客家情》、《客家围龙屋》等。随后,客家流行音乐的创作逐渐拓展至其他音乐领域,如民谣、摇滚等。
在继校园民谣、城市民谣之后,新民谣又一次大范围兴起,新民谣的特点在于,内容多元,形式丰富。其旋律以简朴、朗朗上口为多,风格文艺,创作者的年龄也有较大跨度。也就是说,新兴民谣的题材既可以是青春怀旧,也可以为社会现实问题。除了表达个人理想、意想、回忆,也有反讽式的揭示现实。此时,一些少数民族、地方音乐恰逢时机的融入到民谣音乐当中,为民谣音乐增添丰富色彩的同时也注入了生命力。这不仅促进客家流行歌曲的跨领域发展,也为其宣传与传播提供更多元渠道。其中,李秋林的客语民谣专辑《大岭脚下》在民谣的人文气质、简朴的旋律风格、以及叙述性特点影响下,巧妙发挥客家方言韵律特点,确极大丰富了客家流行歌曲的内容及形式。
二、《大岭脚下》对传统的延续
《大岭脚下》是李秋林的第二张纯客语民谣专辑,共9首歌曲。他以回忆为主线发掘客家人内心深处的记忆点,组建一幅幅客家人的生活片段。其虽以民谣为体裁,但专辑每首歌曲中都或明或暗的延续者客家传统音乐及文化元素,如:方言;劳动、爱情、思念题材;崇祖、南洋谋生的真实历史等;其音乐在旋律、节奏、结构等方面也继承了许多客家传统民歌基因。
客语方言的沿用是客家音乐创作不可丢失的部分。客家民歌在演唱中依字行腔,因此,民歌的旋律常常在客家语言音调上进行变化,若方言不同,民歌音调也会发生本质上的区别;若没有方言进行区别,地方性音乐便会失去主要风格特征;客家流行歌曲的创作如果以传播、传承为目的,作曲者就需以客语为作为客家流行音乐的创作根本。《大岭脚下》中歌曲与方言有机结合是李秋林创作的成功因素之一。如主打歌曲《老五叔公》,“阿姆天蒙光去老五叔公下,今天系老五叔公的生日”一句中,“阿”、“老”、“的”被作为重音得到强调,这些字在普通话中却发声平或为轻声。该曲旋律跟随方言音调语言先扬后抑,重音的强调使音乐叙事不显冗长,且节奏感更强;此外“下”在客家方言为“ha”的轻声,对应旋律也是时值短,语气轻,调低。再如:《落水水》中的“罗罗仔”、“老绷根”,一些俗语的运用更为歌曲增添地方色彩。此外还有《三婆的孙子》中“细濑子”、“哀在死”等。
传统山歌的演唱题材往往是“唱山歌”、“爱情”、“思念”、“逗趣”等等,这些题材在专辑歌曲中均有沿用。表达乡愁、思念及回忆的歌曲如《月光新娘》、《去远方》、《老五叔公》、《落水水》、《背夫头》、《三婆的孙子》等。这些歌曲除传统题材的延续外,歌词中常常融入客家文化与历史元素,如《月光新娘》中“莲塘”、“下南洋”,“莲塘”本指种满莲花的池子,在闽粤赣地区则常被作为地名用之,如福建石狮市莲塘镇、广东汕头莲塘村、潮南区莲塘区等。这些地方居住着客家族群,他们辛勤劳作、民风淳朴。“莲塘”是古代诗词以及客家童谣中的“常客”,其“雅”的象征使“莲塘”被贴上崇文重教的标签。“下南洋”又称“过番”,其背后隐藏的是战乱导致的生活艰难,而此举则是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及家族命运等。另外,“下南洋”还导致了情人与亲人的分离,使得游子对家乡“魂牵梦萦”。也因此,在“下南洋”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有关思故乡的诗作与民歌。此外,《老五叔公》、《年三十晡夜》中有“添香火”、“一年好彩好运来唔段”、“求天年后风雨顺,来年好有东西供奉你啊”的语句,这些语句虽短,但也形象展现客家人的“崇祖”文化,一方面反映客家人对风调雨顺、丰收、好运等的需求,以及与祖先或神灵间互利互惠的关系;一方面又反映客家人不忘“根本”的精神品质。
专辑歌曲对传统的继承包括,音乐形式、旋律组合、节奏等方面。歌曲《落水水》虽为五声音阶,但其中运用客家童谣音乐形式、及三字格叙述,在字少音简的情况下,完成叙事表达。《月光新娘》灵感来源于“月光光,扛新娘”,主歌部分为典型客家童谣,运用三字格进行叙述,是“la、do、re”三音为主的羽调式。《年三十晡夜》运用羽调式色彩,旋律进行以la、do、re、mi为主,la、do、re、mi的音调常在粤东一带客家山歌中发展,是羽调式客家山歌的特征音调。在结构上,旋律以两句式的扬与抑反复吟唱,既有羽商音构成的四度跳进也有邻音级进的旋法,符合客家山歌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的旋律特征。《老五叔公》的旋律也是如此,只是其围绕sol、do、re进行展开,旋律中四、五度的跳进较多,具有徵类色彩。歌曲的情境发生于庙前、龙眼树下、老叔公下、山路上,描述阿姆边走边唱山歌的场景,因此歌曲节奏模拟老人步伐,徐缓又规整。“唱啊唱,唱山歌”则展现客家山歌演唱时高亢、自由的特点。整体上讲,专辑歌曲接轨传统客家山歌多种音乐特征,在新音乐形式包裹下依然能带给传统山歌听众似曾相识的味道。
三、《大岭脚下》对客语流行音乐的开拓与创新
从目前客家流行音乐创作对客语民谣的开发来看,民谣歌曲异军突起,短短时间就吸引了众多听众与粉丝。广大听众们认为,民谣歌曲具有美妙的叙事效果,音乐动听,能使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原创音乐人,通过民谣歌曲唱出或安静、或宽广、或深邃的人文思考,《大岭脚下》也是如此。它的歌词内容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注重音乐氛围的感染,从细微末节处达到安抚心灵、治愈伤口的效果。因此,当观众难以在千篇一律的流行歌曲中汲取养分时,民谣与传统的结合就是出路之一。在民谣与传统客家民歌的结合上,该专辑表现出以下几大优势:1.民谣旋律简单易于传唱,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听者注意,因此在传播与推广上占据优势;2.民谣与民歌都具有表达演唱者心声,或抒发情感的特点。不同在于,民谣更具文艺特点,易受年轻知识分子喜爱。这为客语及其文化在青年人间的传播提供便利;3.民谣善于表现细腻与真挚的情感及对日常生活微观事物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提升客家词曲的文学内涵;4.民谣歌曲赋予了客家音乐时代意义,使得客家民歌突破形式简单、歌词单一、经常“依曲填词”的创作局限,是使客家民歌多元化发展并吸引广泛听者或爱好者的重要窗口。
从歌词内容来看,《大岭脚下》具有旧事新讲的特征,它以个人的视角回忆童年中的家乡,而客家山歌少有回忆性叙事题材。同样表达思念和描写劳动场景,专辑歌曲《去远方》却通过“还好吗?”的反复演唱,表现对远方的亲人生活状况的想象以及深切的思念之情。《收烂铜烂铁》运用长段拟声词“噹噹磕噹”以及各种动词的重复(如“踩啊踩啊踩啊踩啊”),描述收破烂人劳动的艰辛,使描述更细致具体;此外还有叫喊声的运用,如“交麦芽糖嘞,收烂铜烂铁嘞”等。另外,以上劳动题材与传统客家上中“政府为人民”、“解放”、“洗菜芯”、“杀猪羊”、“哭嫁”等方面内容也有明显时代性差异。总体上讲,现代听众除喜爱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外,更易于接受画面性强、具有回忆性、意蕴深远且易引发强烈共鸣的歌曲。
在音乐处理上,专辑手法相比以往客语歌曲来说更加丰富。由于李秋林的身份众多,如客家音乐唱作人、职业音乐制作人、谱印歌手、吉他教师等,而与他相似的客语歌曲创作人逐渐增多,故这些音乐人创作水平的提高使得客家流行音乐的创作已逐渐摆脱内容立意不够高、单调、创作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限。民谣音乐虽基本为吉他弹唱,但该专辑中歌曲伴奏除吉他外,有时还会加入大提琴、笛子、箫、打鼓、架子鼓、以及一些电声乐器。此外,部分歌曲运用“虫鸣”声营造夜间田野氛围,或运用“雨声”对雨天情境进行铺垫,在《月光新娘》运用男女和声以及轻声哼唱展现人物思绪缠绵的特点。另外,该专辑除李秋林作词作曲的歌曲以外,也有作品是由其他歌手、词作者搭档完成。客语音乐创作者们之间逐渐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在新歌创作中,秋林多次向谱印音乐著名作曲家、制作人解承强请教,并坦言,如果一首歌拿不出手就不会发给别人听。因此,创作者对于客语音乐的创作、创新有着较高要求,而优秀作品的诞生的确需要创作者对自己作品抱有细致入微的态度。
虽然像秋林这样的客家流行音乐人还有不少,并且在地方广播电台也会不定期的播放客语流行歌曲,都对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客家流行音乐尚处于萌芽阶段,仍然存在许多的发展难题。如:专业人才创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客家民歌本身歌词略显浅白且客语中存在一些相对晦涩的表达;客家音乐特色缺失等。笔者看来,客家流行音乐的发展需对年轻客籍音乐人才进行发掘,并注重对其作曲及文化水平的培养。另外,在《大岭脚下》中,从客语音乐与民谣结合的案例来看,客家流行音乐也可以尝试与摇滚、电子、甚至原生态进行融合,在不扭曲客家传统音乐的前提下创作音乐。作曲家除以吸引更多听众为目的外,更应该将眼光放置于制作精良、立意高、融合民族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我唱客家,因为客家人的生活够写一辈子!
——秋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客家音乐人秋林】)
精彩回顾
方言歌曲推荐 (视频)l 听了英文版《上海滩》,我有点后悔了~【转发】
五月花正艳:【语言资源快讯】2018年5月份阅读量前十名推文
长按关注二维码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图文编辑 | 王晓珊
图文审读 | 古承红
责任总编 | 老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