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道 | 粤倾粤掂实践队:参加公益培训班,探索粤语“潮文化”——采访侯兴泉教授【转发】

“粤倾粤掂”实践队

第六天全记录



NO.6

AUGUST

2018.08.04



2018年8月4号,实践第六天,“粤倾粤掂”小组再次来到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采访之前联系好的侯兴泉教授。



侯兴泉,是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中心兼职研究员,肇庆学院粤西方言研究中心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现代语音学,音韵学,中文信息处理和方言文学。著有《粤语勾漏片封开开建话语音研究——兼与勾漏片粤语及桂南平话的比较》《封开方言志》等。







采访在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901进行,架好摄像机后,采访正式开始了。一开始先是广东的同学提出疑问:在粤语文化逐渐边缘化的的今天,我们大学生可以作出怎样的努力?侯教授首先指出:方言文化边缘化是剧烈城镇化的伴随现象,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选择更多人会讲的语言作为通用语能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但是城镇化与语言一体化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呢?侯教授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经济方面,语言的减少意味着沟通成本的下降;政治方面,语言的减少意味着管理成本的降低;而文化的要求是个性化、多样化,语言的一体化只会导致一个结果——“不美”。侯教授还强调了老百姓的需求也需要考虑,语言是深层次的思维,是情感沟通最自然的纽带,这些都是它的隐形功能,忽视这些会引发矛盾,对一个家庭而言,语言的不和谐往往会导致关系的不和谐。而在今天,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语言已经成了一种资源,语言输出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粤语未来传承发展形式的探讨:90年代中期之后,粤语的文化产业出现了停滞,我们还有可能将粤语重新打造成一块文化招牌吗?侯教授给出了回答;童谣、歇后语、谚语、戏曲、民歌这些都是方言文化的精华,年轻人喜欢“潮文化”,地方文化跟不上潮流,就会被淘汰。现代的社会节奏快,粤剧、粤曲主要的受众已经变成了老人,所以激活文化的关键在于年轻人,让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才是我们要做的。语言与其他资源最大的不同就是,语言资源越用越多,它的使用范围越广,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就越大。侯教授特意举了羊城网新年推出的“利是封”红包为例,在写上传统粤语祝福的红包还印上二维码,一扫就能知道祝福语的来历,“利是封”在推出后就广受追捧,这充分说明了方言文化是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的。



采访完了之后,我们又参加了侯兴泉教授的粤语公益培训班,侯教授这节课的题目是“粤方言的区片划分与粤方言童谣的分类”,首先讲了粤方言分区的三个方案:余霭芹学者在1991年提出的“四邑两阳”和“三角洲”分法,伍巍学者在2007年提出的“勾漏片”、“吴化片”和其余片区的分法以及侯教授提出的西部山区和东部水乡的分法。而粤语童谣也据之分为西部山区童谣和东部水乡童谣。侯教授讲到兴起处,甚至唱了起来,不仅《故乡的云》、《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这样的流行歌曲信手拈来,西北、上海地区的民歌也很熟练。






在前几天街头调查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位专家的采访,小组成员已经对粤语的保护、传承有了一定的认识,觉得受益良多,小组成员都是怀着一颗热爱粤语的心想为保护粤语做出自己的努力,几天下来,有辛苦,更有收获,听到了最正宗的粤语,也见识了岭南风光,不虚此行。



文编 | 王婧娴

美编 | 陈彦汝

图片 | 冯衍等





往期回顾:

粤倾粤掂实践队:着力民心相通,塑造中国形象 | 采访专家,深入学习【转发】


小编:小    

审读:廖小曼

责任总编: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