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吟诵 | 谢伟国:关于诗词吟诵的当代思考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上方显示的姓名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关于诗词吟诵的当代思考

谢伟国



序言

      吟诵是古代私塾和官学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其内容主要是诗词歌赋等韵文。从表现形式来看,吟诵似是一体的,但其实“吟”在语音形式或技巧上的要求会比“诵”要高。因为传统的吟诵在形式上基本遵守的规范是:平长仄短,平声延缓,仄声短促,韵脚拖腔。而“吟”除了在平仄方面有严格要求外,在吟的过程中对节奏快慢、连拍、停顿、拖腔以及颤音(抖音)等,都会因其吟诵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处理及其方言、乡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各自会作出灵活的处理。


下面以唐·刘禹锡《陋室铭》作示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方言吟诵是一种实践的问题,并不存在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

       传统诗词吟诵,也包括古典韵文的吟诵,自古以来就是官学或私塾教学最基础的启蒙方式,是以授课者言传身教为传播的。所以,吟诵事实上是一种实践的东西,不属理论问题,本来就不存在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启蒙教育不再使用吟诵来为蒙童开化了,吟诵这一读书的方式离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近十多年来,文化的复兴,古典诗词受到重视,写传统诗词的人突然之间多了很多,吟诵也随之有所加热。学习格律诗词的学生们,学习到一定的程度,也自然而然地希望老师们在吟诵上有所传授,所以,在诗词界,吟诵也有渐渐升温的感觉。


苏文擢--摸鱼儿


下面以唐 · 张继《枫桥夜泊》作示范:


月落 / 乌啼 / 霜满天,

江枫 / 渔火 / 对愁眠。
姑苏 / 城外 / 寒山寺,

夜半 / 钟声 / 到客船。




二、关于方言吟诵的几点思考



(1)关于吟诵语言的思考:


       吟诵是由人通过语言来表现的,人又来自四面八方,语言不同,乡音各异,但只有用方言来吟诵,才有“味”。你认为自己的母语——方言,是继承了唐音也罢、宋韵也罢,但只有用方言来完成,吟诵所表达的韵致就出来了,诗词的韵味就会附在方言、方音的表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实践证明,过去的诗词教学先生或戏曲教授先生,他们大多都是用自己习惯使用的方言来传授学问,同时他们在吟诵上都是有所师承的,所以,他们一旦吟诵起来,自己的方言所表达的个性就非常突出,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带上点地方戏曲、歌谣、民歌的调式等共性的味道,因而非常有特色,从无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感觉,其吟诵的感染力就出来了。


(2)吟诵是有“调式”的思考


       余以为:首先,传统的吟诵是坚守有调式的。因为诗词的文字发声本身就有声调,每一首诗词有押韵,这个所押的韵的字音,有一定的调性,以此调性来确定你吟诵的基本调子,不至于一首作品或高或低,或一句诗文忽高忽低,这个很重要,这是确定你吟诵出来的作品的完整性、和谐性。


      另外,诗词作品有立意与寄托,或喜或悲,或愤或怨,诗人已经有所表达,吟诵在理解了原作的基础上通过感发而吟诵出来,也应该根据原作的情感而生发,否则,你的“二度创作”就偏离了原色。


严力耕--满江红


(3)吟诵的吟与唱的问题的思考:


       吟与唱(言与唱)这个问题,自从这十多年恢复了诗词吟诵的活动与教学以来,就一直存在表演上的侧重与不同的观点。本人认为以言为本,即以吟为本才是诗词吟诵的本色。诗词本身的文字所表达的语音本身就有丰富的音韵,我们在原音韵的基准上如果做到“两个坚守”:


坚守“平长仄短”;坚守“问字取腔”


      之后,融入吟诵者的三个元素:方言方音的元素、音调音准的元素、感情色彩的元素。就足够了。因为吟(言)是吟诵的本色,本色突出了,才不至于与歌唱混淆。


举例:


(4)吟诵有音与节的思考


       为了方便吟诵的推广,尤其是对青少年、初学者的辅导,本人试用一套加了音节(节拍)的教学方式向大家作示范。因为,从古到今的吟诵者,在吟诵中都是有音与节(拍子)的过渡和变化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符合“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


颜春芳--江城子密州出猎



以上音频、视频、图文内容,来自谢伟国先生课件。


往期推荐

诗词园地(音频) | 沁园春(李千里)

方言诵读经典(视频)丨《浪淘沙》《早发白帝城》(詹伯慧)

方言诵读经典(音频)| 许乃珠: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福建宁德方言)



编辑: 吴   婷

审读: 李泳思

责编: 老   甘

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母语

方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