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 | 冯国强:《中山市沙田族群的方音承传及其民俗变迁》后记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中山市沙田族群的方音承传

及其民俗变迁》后记

 

冯国强


       这一本书终于杀青了,最大功劳要归于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胡波主席。2013年11月,在第二届疍民文化学术研讨会里,我方认识主席,就表示希望他能够以非官方形式协助我进行沙田话调查,他二话不说,便点点头答应了。胡博士曾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我猜他认为调研是一项艰辛的科研工作,是很不容易的,尤是来自外地的人,人生路不熟,所以方这么爽快便答应了我的要求。2014年到了中山,胡主席安排他的好友胡三白来协助我,胡三白是驾驶其私人汽车帮助我从早到晚到十多个镇区和西区街道进行长时间的方言调查。三白兄是早已退休人士,否则不能够如此从早到晚协助我到处去跑的。

        胡三白,中山人,著名诗人,诗作有《浮草》、《雨寒诗草》、《雨寒诗联》等,笔者获赠一本《雨寒诗联》,幸甚!此外,三白兄也是词人、书法家、谜学家(灯谜)、民俗学家。三白兄博学广闻,因此他是沙田的活字典,他常利用一些空闲时间,除了给我讲解不少中山沙田民俗外,也不时谈及西海十八沙和东海十六沙成沙时间和分布,让我初步了解香山沙田来源。在离开中山那天早上,三白兄再跟我谈论十八沙和十六沙的成沙问题,这一谈,便谈了两个多小时。关于香山成沙问题,便引起我要找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的书籍。结果一找,便找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特藏馆里去。



       冯林润(1935-2015),中山横栏镇四沙贴边人,冯公是书法家、咸水歌导师、沙田民俗者。冯公除了协助我进行贴边沙田话的调查,不忘告诉我甚么是咸水歌,还送了他的大作《沙田民俗》和大量咸水歌数据和书法作品给我。此外,他除了即兴给我唱了咸水歌、高堂歌、姑妹歌、大罾歌四种不同类型的咸水歌,更讲解当中的区别之处,也介绍一位板芙镇咸水歌歌手梁惠珍女士给我认识,她也唱了不少咸水歌让我学习。再者,在我写到西海十八沙和东海十六沙时,冯公帮我核对各片沙洲于现在实在是应归属于那一个乡镇,在这里要跟他道谢一番。可惜,冯公于2015年12月31日仙逝了,无从道谢,很难过。他于我来说,他是沙田民俗、沙田话的一本活字典。他走了,我顿时觉得有所失落。冯公为人,他的好友黄圃二村三社坊苏照恩兄称他一生乐观和不逐利,苏兄所言甚是。


       梁静文小姐,中山沙朗人,她的本科专业是音乐,其毕业论文是《试析中山咸水歌的风格因素——以咸水歌〈对花〉为例》,这是一份写得很不错的论文,能让我真真正正首次从专业角度认识咸水歌面貌,我这本书也引用她的论文资料。

      何惠玲老师,小榄人,硕士论文是《中山粤闽客方言声母比较研究》,是与我一起合作写这一本书的。虽然她只是负责写渔谚这一部份,也给我整理小榄话同音字汇,应该说是进行了大量数据的补充。调查渔谚是很困难的,主要是沙田人早已离开了海洋打鱼或半渔半农状况,渔谚已遗忘很多。我们先后在不同镇区政府协助下开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座谈会,来的人很多,可惜收获不大。在调查时,他们竟然出现怅惘若失的样子,要互相讨论,要在他们的回忆里寻找那已遗忘很久很久的渔谚,渔谚对他们来说竟是生疏的。我认为渔谚是中山市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这个搜集工作是很有意义,也是中山市第一个人走出来写渔谚的人。当我返港后,她还要用上一年半时间去搜集,很感谢她这一份坚持。在这里也进行一点交代,何老师与我一样先后给中山市各镇写方言志,不少部份是重迭的,如阜沙、南头、港口,有些是合作来写,如横栏镇方言。由于大家都是方言调查同行者的关系,我们经常的话题便离不开中山方言,当然也讨论中山一些方志的方言部分出了甚么错误。

       吴桂友,原是横门小区涌口门渔民,却很早上上岸打工,会为咸水歌填词,是我在2002年认识的一位老朋友。他是南朗镇咸水歌的著名导师之一,他的学员不少在咸水歌比赛里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2002年,他在横门看见我率领的20多名学生,便主动跟他们交谈起来,知道他们要来了解咸水歌和舟丁民民俗。他便主动协助我的学生认识咸水歌,也协助他们在中山进行舟丁民方言和民俗的调查。后来,我也前来中山调查,他也尽力协助我,不时抽空协助我到处跑,到处去调查舟丁语。今次写这本书,他也全力协助何惠玲老师进行渔谚调查,找了不少舟丁民朋友出来配合这艰辛的工作,给了她很大方便。



       我能够写好中山沙田与顺德人舟丁民的关系,是得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特藏部给了我很大的方便。除了办卡部特快给我办了一张读书卡外,特藏部也能让我可以静静地在阅览室抄录《东海十六沙纪实》、《凤城识小录》和《广东沙田》。

       还要道谢的,是各镇镇志、宣传办、党政办、文体教育局、文联、共青团委书记和镇委主任们给了我大力支持,最重要是不介意我三番四次重来镇区下的村子继续寻找合作人来进行深度调查和核对同音字汇。

        苏照恩先生,中山黄圃镇二村三社坊人,他是“黄圃飘色”省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黄圃历史文化学者。他除了协助我进行黄圃方言调查,也常常让我通过微信途径再得到许多黄圃民俗和方言资料,以补在黄圃调查时不足之处。我的另一个重大的收获是照恩兄也送了他主笔的《黄圃历史文化》一书给我,让我知道更多黄圃的历史。

       有一位朋友很值得要道谢一声,他是珠海市桂山港澳流动渔民办公室梁超雄主任,我在《珠三角水上族群的语言承传和文化变迁》一书的后记向他道谢过的。他除了大力帮助我在珠海调查水上人的舟丁语,也开车送我到中山坦洲镇新合村、神湾镇定溪村、横栏镇进行调查。

文豪,江西南昌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她在广州大学吴水田教授那里知道我想了解舟丁民凌晨迎亲的情况,二话不说就在2016年8月1日开始在阳江市的东平、闸坡、沙扒调研这几个镇的凌晨迎亲习俗,在8月8日就把调研结果告诉我,在此衷心感谢她。

       何广棪教授,他是前台北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导教授、前香港树仁大学教授、前新亚研究所教务长,他认同我此书的学术价值,一再大力推荐给台湾万卷楼,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中山市沙田族群的方音承传及其民俗变迁》是我第三本在万卷楼出版的书,这里要多谢梁锦兴总经理大力支持,让本书能够顺利付梓,笔者特向出版社诸同仁致以崇高敬意。

      最后,此书如有甚么错误和缺点,敬请海内外学者不吝指正。

冯国强

二〇一八年八月八日

于香港树仁大学



本期编辑:林晓玲

审读人员:谢方铤

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丨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长按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