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丨火燄山:记忆中的“鼎边糊”【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或躍草廬 Author 火燄山
《海峽都市報》2000年 12月 6日
《福州小吃为何變味了》之一
●記憶中的“鼎边糊”
記得有個很煽情的電視廣告:昏暗裏傳來小販遙遠而模糊的一聲吆喝,一個留著辮子的少年端碗應聲而出,裝上一碗黑色的糊糊,吃完了還舔著碗邊……
不知曾有多少人為這個廣告所感動,這一碗毫不起眼的糊糊,讓他們從中找到了故鄉的一絲聯想,他們紛紛掏錢買下了這一份童年的回憶,聰明的商家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小吃,它不象那些“地方招牌名菜”那樣有著昂貴的身價,僅僅為遠來的“貴客”一表敬意。作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曾經的伴侶,它帶著親切的鄉土氣息,帶著溫馨的童年回憶,深深地留藏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小時候,由於家貧,我們不僅無緣問津象“佛跳牆”這樣的福州招牌大菜(就是現在我也仍然吃不起呢),連街頭的小飯館也不敢光顧,實在饞得緊了,就只好到村頭破舊的小店裏,舀上一碗稠稠的“鼎邊糊”,慢慢地啜食著,細細地享受著……
記得那時的“鼎邊糊”店,一口大大的磚砌的灶上,架著一口黝黑的鐵鍋,裏面有半鍋的湯,煮著芹菜、蜆子、蝦仁、香菇等,翻滾不已。老闆用絲瓜瓤沾些油往鍋壁上一蹭,操起大勺舀起早已調好的米漿,麻利地往鍋沿一繞,在鍋壁上就出現了一圈米漿膜,邊緣整齊,厚薄均勻,色帶微黃。一會,老闆拿起鍋鏟往那層薄膜鏟去,但見鍋鏟到處,薄膜紛紛翻卷成筒狀落入湯中。再滾兩滾,一碗碗稠稠的鼎邊糊就可以端上桌子了,那香噴噴的氣味直叫人要流出口水來。
如今,我混跡於都市的茫茫人海中,每天為了生活、前程而奔忙,再不能有“短牆庭前數茅草,晚風吹動竹影聲”的悠然。只有當不經意間走進一家小鋪,舀上一碗稠稠的鼎邊糊,這時,一絲童年的溫馨又會泛上心頭。
然而,這碗稠稠的鼎邊糊已越來越難找了。如今的福州大街小巷依然遍佈著小吃店,但常常是:望著碗裏越來越“清”、越來越薄、越來越挺、越來越“純”的“鍋邊糊”,我已無法分辨,在我面前的究竟是“鍋邊糊”還是“清湯粉幹”了?
當年香噴噴的“鼎邊糊”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鍋邊糊”呢?我們何時再在福州的大街小巷嘗到那種地道的“鼎邊糊”呢?但願不久以後,我們能看到福州正宗的“鼎邊糊”佈滿大街小巷,甚至象揚州湯包、天津“狗不理”那樣走出福州,譽滿全國。
《海峽都市報》2000年12月 13日
《福州小吃為何變味了》之二
●鍋邊糊為什麼變味了?
本期根據民俗專家的推薦,採訪了原來以經營廣東菜著名的安泰樓的蔡經理。但實際上安泰樓的鍋邊做得並不好,而且價格也相當貴,為這種店鋪宣傳殊非我願,故刪除,僅留題目。
(转自:“或躍草廬”公众号)
小编:邓瑜琪
审读:刘纳言
责编: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方言文化 | 甘于恩: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的特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