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美食(音频)丨欧莉莉:阳春的叶玛(阳春春城话)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作者:欧莉莉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文章字数:1443字
阅读时长:3分钟
又是一年春分到,莺飞草长的时节,传统的阳春人总会做“春分玛”来应节。“玛”是粤西两阳地区对糕点的统称。而在“春分玛”里头,“叶玛”就是阳春人最熟悉不过的,最具代表性的“玛”。 叶玛,顾名思义,就是叶子上贴着的“玛”(点心),样子很简单,清香的树菠萝叶上粘着糯米做成的外皮包裹住饱满的馅儿的“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大)树菠萝的叶子做“玛”的底座,阳春人又亲切地称这种叶子为“玛叶”。“玛叶”主要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叶子隔着,可以让人吃叶玛时不会感觉太烫手;二是树菠萝的叶子有解毒消肿的作用。绿色环保之余,又利用了植物的药用价值。
叶玛的口味往往以颜色区分,半透明白色的是咸馅儿,棕色的是甜馅儿。馅儿其实只有两种,咸的是花生碎末,甜的是绿豆蓉。馅儿直接决定了叶玛好不好吃。一口咬下去,满嘴入味儿的花生馅儿,结合着糯米皮的咸香。甜馅儿叶玛的绿豆蓉,绵密软糯,让你顷刻间体验到充斥味蕾的幸福。
小时候最喜欢咸馅儿的叶玛,看着诱人的咸叶玛,好似喉咙里伸出了一个勺子,恨不得立即大快朵颐。一口咬下去,花生碎免不了纷纷落下,虽然知道这下肯定要因为弄脏了地板被大人责备,但那时的自己,一点儿也不在乎,因为,只有饱满足料的叶玛才会馅儿满得溢出来。吃到叶玛的满足和幸福,是被骂也不怕的。
不仅春分,春节更是阳春人制作叶玛的旺季。除此之外,在阳春人的诸多喜庆聚会上,叶玛也是不可或缺的吉庆食品。每逢结婚嫁娶、新生儿满月、以及老人的寿宴之前,家族的妇女们总会提前做好一定数量的叶玛。叶玛就是阳春人的喜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玛又不仅是可以在家合家制作、享用的食品,更是可以让在外的旅人随身带走的家乡味道。吃不完的叶玛只需要隔水蒸蒸,即刻又回复嚼劲,阳春话叫这个过程为“炊”。
做叶玛,材料简单,但功夫也考究。先要采摘新鲜的菠萝叶子,把叶子清洗干净,准备好糯米,浸泡、沥干水分,碾成粉。然后用开水反复将糯米粉和成型,深谙做叶玛之道的阿妈阿婶阿姨阿姆,会叮嘱你千万记得用开水来和糯米粉。而后把馅儿包在糯米粉里,捏成团按在吉祥图案的模具里印出“玛”型。最后贴上“玛叶”,放在蒸笼里“炊”。
在馅的备料方面,会将咸的花生碎末混合上生蒜白,甜的馅料则是用心磨得蓉蓉的绿豆沙加上红糖。无论咸甜,简单食材的搭配令味道相得益彰。
当然,现在很多阳春人已经在市场购买叶玛,不用自己费功夫做了。虽然是买的,和家人、街坊邻居讲讲哪一个摊档的叶玛皮薄,聊聊哪一家的叶玛馅儿多,是主妇们在茶余饭后热衷的谈资。有时,人情味儿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建立起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间总爱说“芝麻绿豆大的小事”,绿豆真的是渺小,花生也是,但它们在阳春叶玛里,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好像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名篇《落花生》里写道的那样:“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先生学贯中西,精通外语,但从没忘记他闽方言的母语。写《落花生》的时候,正好是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研究生之时,多年以后,许先生又在香港大学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大学者在海外,用最朴素易懂的语言,写出滋养少儿身心的朴实道理。
大道至简,无论是乡土美食,还是方言母语,都和许先生的《落花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阳春的叶玛就是如此,极为朴素的材料做馅,内涵充足就已经能够打造出充实的幸福感和人情味,又在节庆仪式里头充当温情的纽带,满载美好的祝福。家乡的方言也是如此,材料朴素,但实在,韵味悠长。
离乡来港多年,从未忘记过阳春的叶玛,和阳春话。
音频来源丨欧莉莉
本期编辑丨小齐
审读人员丨稚柳
责任编辑丨老甘
往期回顾
/方言与美食
/方言与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