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Law Him:煲仔饭【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老米鴿 Author Law Him
对广东语言文化一知半解的人初次看到“煲仔饭”的名字也许会感到特别的惊悚。因为广东人管“儿子”叫“仔”,“煲仔”的意思不就是“把自己的仔煲来下饭”吗?广东人果然什么都吃啊,连亲生儿子也不放过。
事实当然不是那样的。“煲仔”的“仔”,相当于北方话的“儿”,潮汕话的“囝”,是个名词后缀来的,有小巧、可爱的意思。咱们可以比较一下,“煲”和“煲仔”,“碗”和“碗仔”的区别。再比如,客家人吃的“味酵粄”翻译成广府话就是“钵仔糕”,类似地,客家的“发粄”翻译成潮汕话就是“碗囝粿”了。
有关“煲”的由来,一说是来自于英语boil的音译。我认为,这纯属粤语和英语的巧合现象罢了,就像大埔客家人说“去那儿”听起来就像英语的go there一样。
实际上,“煲”是个很晚近(大概清末吧)才出现的方言字,也有人写作“㷛”(“灬”就是“火”的意思),但这些字在《康熙字典》中都没有收录。
“煲”的本字是“釜”,“釜底抽薪”的“釜”。根据“古无轻唇音”的知识可知,“釜”的声母原为重唇音,可参考韩语的发音,如“釜山”韩文拼作“부산[pu san]”。粤语、客家话的“釜”,本来也只有[pou][po]这样的读音的,清代受到官话的影响,“釜”的发音全都转为文读,[pou]反而成为“不知道用哪个字写”的音节了。于是乎,务实的广府读书人便根据形声造字的方法,造出了个“煲(㷛)”字。
“煲”即“釜”,也就是“煮锅”。经常去日本买电饭锅的朋友肯定知道,“釜”在日本依然普遍使用,只不过日本人习惯训读作“かま[kama]”。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釜”字不能轻易加上美化前缀“御”,因为“御釜”是“おかま”,也就是客家话“半公嫲”即“人妖”的意思。
明白以上知识之后,我想广东的朋友、客家的朋友下次再看到“釜底抽薪”这个成语,应该会读作“煲底抽薪”了,这么读,既遵循古音古义,又无需费时费劲理解,一目了然。
题归正转。煲仔饭,广府民间也叫“瓦罉饭”。这个“罉”,也是个粤语汉字,其本字当为“甑”,也就是客家人炊饭所用的“饭甑”。
煲仔饭为什么这么好吃呢?首先它用的是丝苗米(用其他米不香)。其次它不能一下子就煮熟,煮到半熟时注入猪油(用植物油不香)。
据《广州方言民俗图典》介绍,旧时,广府食客管煲仔饭的饭面叫“沙面”,贴煲饭焦叫做“沙底”,吃煲仔饭叫“问沙”。以前还有人专门去店里吃“沙底”的,用茶水泡之,谓之“湿沙”,蘸以卤汁,谓之“干沙”。
美味煲仔饭,你今日食咗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