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美食(音频)丨周楚玲:黄埔波罗粽(广东广州黄埔区粤语)
在广州黄埔,有句俗话叫“辛苦揾嚟自在食”,意思就是“辛辛苦苦挣钱就是为了舒服自在地吃”,由此不难看出黄埔人对“食”的情有独钟。端午将至,对于“识饮识食”的黄埔人来说,粽子当然是必不可缺的美味。在花样多多的广府粽子中,最受瞩目的要数黄埔人在“波罗诞”期间独创的波罗粽,它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年“波罗诞”,黄埔村民紧锣密鼓地筹备节庆,村中没有闲人招呼亲友。于是村民就在庙会前夕蒸好一大锅的波罗粽,等亲友到来,就把家门的钥匙给他们,嘱咐他们自行开门取粽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包波罗粽的习俗。“我到庙会卖鸡头,你用门匙开锁头,家中有粽在镬头,要吃粽子坐炕头,食完饮茶润润喉。”这首在黄埔当地流传的打油诗,描述的就是黄埔人家在“波罗诞”期间让客人用粽子自己招呼自己的情景。
黄埔一年有两次制作波罗粽的高峰:一为“波罗诞”期间,二为端午节前夕。每到“波罗诞”和端午节,天色未亮便有村民起床制作波罗粽,街头巷尾的档口也会架起一口大煲,“咕嘟咕嘟”地煮着堆砌成山的粽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卖粽子。
传统的波罗粽用料仅有糯米、绿豆、猪肉三种。作为粽子的灵魂,糯米的选用十分关键,南方生产靓米,软糯鲜甜,黏而不烂。波罗粽的猪肉以肥为妙,用白糖浸过后冷藏数十天,再拌入五香粉、烧酒、姜、油一起腌制。然后,依次填入一层糯米,一层肥猪肉,一层绿豆,一层糯米。
波罗粽的粽叶与其他广府粽子不同,它不用冬青、不用竹叶,也不用荷叶,而是用蕉叶。按照黄埔庙头村的传统,每年八月以后,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回家,先用开水泡煮,杀青、祛除蕉叶的苦味,然后晾干晒干,保留蕉叶的悠悠清香。用蕉叶包粽,要包得紧实,手劲要足,扎绳也要扎紧。传统的波罗粽,剥开蕉叶后还能在糯米上看见细绳的明显勒痕。在蒸煮上,波罗粽与其他粽子也有所不同,采用的是烧柴煮粽的传统方法,用木柴明火蒸足整整八个小时,使蕉叶、糯米、猪肉、绿豆紧紧融为一体。
一层一层地剥开蕉叶,糯米、肥猪肉、绿豆的浓烈香气抱团往外窜,惹人喜爱。糯米里面是肥油半融的猪肉和层层叠叠的绿豆,一口咬下去,恰到好处的香甜即刻填充整个口腔。糯米的香糯融合了绿豆的清甜,肥肉爽脆弹牙的口感与糯米相得益彰,满口肉脂香浓,却毫不肥腻,那份润滑的口感让人明知已经下肚,却还是忍不住吧嗒吧嗒嘴,去回忆那无穷滋味。
无论是儿时着急打开蒸锅而散发出的糯米清香,或是兴奋拆粽切粽时的满心欢喜,亦或是与家人一边包着粽子一边聊着家常的短暂惬意,都是黄埔人关于波罗粽的独家记忆。波罗粽所承载的妈妈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家乡、童年混合在一起,让我们早已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音频提供:刘嘉欣
图片来源:网络
方言点:广东广州黄埔区
文章撰写:周楚玲
本期编辑丨周楚玲
本期审读丨王雅茜
责任编辑丨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往期精彩回顾
方言与美食(音频)|李萱:潮汕端午的特色粽子之一——双拼粽(汕头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刘凡:来,咥碗洪洞的擦圪蚪
方言与民俗(音频)丨周楚玲: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广东广州黄埔区粤语)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