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景点(音频) | 赖冠洲:罗定文塔(罗定罗城白话)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罗
定
文
塔
01
文塔简介
罗定文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后高47米,外观七层,为八角形穿壁绕平座楼阁式砖石塔,内分十三层,木楼板。塔基为红白砂岩石条砌须弥座台基。塔门上下交互错置。各层塔檐用牙砖出涩,上用绿色琉璃瓦装饰,檐角悬挂铜铃。每层有阳台式栏杆护廓。塔刹为宝瓶相互九霄盘,四周用铁链相互,顶层保留铸有建塔铭文的铁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02
古塔往事
塔为佛教的建筑物,但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产生关联,一些与宗教无关的塔也相继出现,名曰文风塔或风水塔,后统称“文塔”。
1577年(万历五年),瑶乱被平定后,罗定升邑为州,州官认为应“创浮图于巽位,镇障空缺,翼州治,擎文峰以兴人文”。
因此,以兴文引禄为旨,罗定文塔从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倡建,直至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建成。同时建成的还有塔右的维心堂,“为诸士课艺之所”。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南征书院于文塔对岸建成。
1624年(明天启五年),兵备道蔡继善建青云桥(即旧石头桥)。
1625年(天启五年),天后宫和南征圩也于南征书院旁建成。
短短十年间,一河两岸这一带便成为了罗定州内的繁华之地,附近景观林立,文人汇集。浮图映照,宝光荡漾,东桥塔照,一度风头无两。
(参考陈大远《罗定文塔史话》)
旧桥头
03
故塔旧忆
说来惭愧,尽管这座塔已经成为了家乡的风景名片之一,尽管之前高中上学时每天都会从塔对岸经过,但我第一次登塔的时候,却已经到了2018年大二的寒假。
有时候觉得,家乡的景物见得久了,就如同一个朝夕相见的邻居一般,如果不是别的缘由,基本不会登门拜访。直到我去外地求学,家乡的山水突然变得遥远,远得只能在记忆中找寻,这份积压已久的神秘感便突然涌上心头,意欲让人揭开那神秘的面纱。
准确来说,时间是2018年寒假的正月初十的黄昏。离学校开学还有一段时间,而春节浓厚的年味,早已被落日斜照的街上收工回家的快车冲淡得荡然无存。如此一来,心中倒是变得疏落平淡起来。
塔内阶梯
塔并不高,沿着狭窄的石壁一层一层拾级而上,一转眼的功夫便登上了塔顶。站在落日楼头,看着塔对岸的城市天际线,心中也顿时感触万分。
先前在暑假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自然走过许多更为壮阔、更为深厚的人文风光。在感叹的同时,却没有一种感觉,能与此刻登上文塔的心情相比。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在一瞬间勃然而出。
故有杜工部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也有辛稼轩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种种情感交织于一体,大概最终所归指的,还是对故国、对乡土的怀念吧。
曾经看过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画面所呈现的乡音乡情,自然会引发无数游子的热泪。而文塔,作为家乡的精神坐标,作为无数远人寄托乡愁之处,在一瞬间,变得高大起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我们一路向前,却如同逆水行舟,不断退回到过去。”
但对于我们而言,无论怎样后退,故土一直在稳稳地承托着我们,如同精神坐标与精神基座一般,当我们洒干热泪、拭完伤口之后,激励我们重新出发。
塔下一隅
往期回顾
报道丨方言中心伍巍教授出席云浮第二届中学生、大中专生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吟唱暨创作大赛
本文作者:赖冠洲
图片来源:赖冠洲
方言点:罗定罗城
本期编辑:赖冠洲
本期审读:陈嘉乐
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