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秦文化 (音频)|杨婷:方言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作用与意义【转发】

杨婷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一、方言歌词的传奇色彩

      我国各地民歌因方言的差异所以呈现一片多姿多彩之境。所谓“两地不同俗,异乡不同音”,陕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具有不同的语言语音。特殊的语言和语音也增添了陕北民歌的特殊韵味。陕北方言中没有前鼻音,所有前鼻音都发成了后鼻音,例如,“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时应该发成“仍”,“神话”中的神会读成“绳”字的音等等;另外在陕北语言中,常常会把声母“J、Q、X”读成“G、K、H”。例如《信天游》歌词“为什么那个露水地里穿红鞋”,其中“鞋”(xie)会唱成“hai”,再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中“下(xia)”会读成“ha”等等;另外按照陕北方言,“露”、(lu)应发为“lou”,“山(shan)”发音为“san”,等等许多发音特点。陕北语言中还有独特的音调,例如,“一”、“吃”等字的发音音调非常独特。浓烈的方言化的发音、音调、唱腔是陕北民歌独具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1、歌词创作

     陕北民歌的歌词简明质朴,直抒情怀。歌词直接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相关,描述直白,通俗易懂,人人可知。例如,陕北人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农历的六月六。对六月六的描述“六月里来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再如对端阳节的描述“五月里来五端阳,大软米粽子包砂糖”。日子过得艰难时,常用歌声“小米钱钱洋芋蛋,窝窝酸菜家常饭”来表达;日子过的好一点了会用歌声“早起馍馍晌午糕,黑地(晚上)拿起切面刀”来表达;这些描述都是和老百姓心目中好吃的东西相联系,真正是所谓的民以食为天。有一部分陕北民歌有深刻的故事背景,歌曲以叙述的方式描写故事,内容非常深刻。




2、方言特征词语

     陕北民歌中的歌词来自于劳动大众,即所谓的下里巴人。歌词带着泥土的芳香,体现着劳动者的质朴。方言词语自然、生动、形象、幽默。有时候会运用独特的地方口语,使得演唱更加形象逼真,情感表达更加酣畅淋漓。 




3、独特的反理性词语 

     反理性主义创作理论最早可见于古西腊文艺理论家柏拉图“心理迷狂说”。他认为文艺创作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之后,就会自然挣脱理性的束缚,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来,即为一种质变。后来鲍姆嘉通的“美与逻辑相对论”和康德的“美不涉及欲念概念”等理论,更是丰富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理论。在我国也有“诗缘情,情无理”的说法。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就说:“诗,非管理,非管书,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这些理论,都是前人研究了文艺作品之后,总结出来的理论。




4、将数词的理性含义模糊化 


     将数词的理性含义模糊化,这种方法是通过感性的表达反映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一个数字被一个民族所偏爱,那么这个数字就常常被应用于各个方面作参数。




二、陕北的天籁之音 

     语言是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工具,而要艺术的表述人们复杂多彩的精神世界,就必须用艺术的语言形式,这样才能称得上传情达意,才能谈得上声情并茂。民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仅要用歌词表达出来,而且更要讲究语言韵律。歌词发音要和谐搭配,读着顺口,听着悦耳,容易记忆。要讲究歌词的形式美,同时也要讲究歌词的内容美,把形式的美和内容的美统一起来,在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下,尽可能锤炼和讲究歌词的音韵。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律是文字书写的重要功底。,陕北民歌通过借用衬字、韵脚、叠音、洪音、细音来体现歌词的声音美。 




1、借用衬字 

     衬字的应用在我国的诗歌中比较广泛。它与歌唱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能够渲染气氛,表现情绪,完美节奏和旋律。陕北民歌继承发展了这一点。在陕北民歌中,衬字出现较多的有“哪,那个,的个”。这些虚化了的音节其实并无实际意义,但却是不可空缺的部分,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神韵气韵,起到了描摹形态的功用。




2、韵脚和谐 

     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句末,这种方式叫押韵,采用押韵能产生一种声音和谐,节奏铿锵的效果。借助押韵也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这种押韵在我国古代诗歌和歌词中一直存在,也是我国文化的特点。先民通过这种语言层面的雕琢使歌词蕴含了更为和谐的美感,使歌唱表现更加极致,人们通过利用押韵手法的同时,常常也采用对偶回环等语音形式的修辞格式,更进一步突出押韵带来的听觉效应。这样能加强听觉上的注意力,刺激大脑,从而深深刻划歌唱的效果。陕北民歌在押韵时,其韵脚不断的变换。特别是用它来表达女孩子的内心,更显得直率、纯朴。




3、叠音自然 

     叠音又译叠字,属于陕北民歌的一个重要特色。把一单音节字相叠,形成双节音的方法在我国的古诗歌中尤为常见,形成一种特有节奏在语句中。而正是由于这种方法的运用,呆板的语句更具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使句子表达的更合理也更具音乐感、旋律感。尽透出更有亲和力的艺术魅力。叠音在陕北民歌中具有摩声,摩色,摩形等三种重要功能。




4、洪音、细音的运用 

     洪音、细音在陕北民歌中也有出色的应用。在汉语中的音可以被划分为洪音和细音两大类。洪音的发声需要开口度大,声音发出时要洪亮,这种发音方式易于体现出一种欢快自信,粗犷豪迈的风格。陕北民歌在语音形式上对洪音和细音的选择十分考究,这种选择上的严格性保证了歌曲中语音形式和所表达内容的吻合。更配合了抒发感情的需要。




三、陕北方言在民歌风格中的体现 

     陕北民歌中方言土语的运用是陕北民歌的一大特色。方言的运用恰到好处的突出了陕北地方风格更增强歌曲的地方色彩。它的这一特点是区别于其他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以来,那种亲切的乡土味呈现了一种语言声调美,给人们带来一种更地道的艺术享受。 


     民歌是用方言来进行押韵的,若不用方言演唱,往往会造成韵脚的不协调。因而押韵的形式是民歌语言美的重要体现。这些特点都能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更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而在演唱特点上,则是既融入了山歌的平直高亢,又舞弄着小调的百转千回。 


     民歌是民间的歌,它散发着人间烟火。而陕北民歌就是在那片千沟万壑的土地上散发出的烟火民生。她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民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陕北民歌,它没有脱离扎在土地里的根。 


原文刊于《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5)》

(本文转自“延安文化杂志”公众号)

详细讯息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刘若书

审读:王晓珊

责编: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

歌曲  | 山西民歌《闹元宵》

广府文化丨劳震宇:香港人,廣州人,一家人![转发]

方言趣谈 | 语情局:“绕着月亮转圈圈红”,陕北方言里这些可爱的重叠词你知多少?【转发】


扫一扫,关注语言资源快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