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岭南语言资源 | 侯兴泉:封开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封开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侯兴泉



此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方言分区语音特征的层级和主次研究——以粤桂毗连地区汉语方言区片划分为例(12CYY008)”和“暨南大学创新资金启明星项目(15JNQM024) ”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封开是一个语言(方言)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境内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城区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封开境内也有一些重要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开始严重萎缩,并有消失的危险。本文倡议对封开境内的语言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并对萎缩严重的语言及口传文化资源进行重点的调查整理和保存。

关键词:封开;语言文化;保护;传承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一个语言(方言)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现在仍通行使用的语言包括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境内流传最广的汉语方言是粤语,分南北两大片(南部封川话,北部开建话),同属粤语勾漏片。南部平凤、江川、渔涝、河儿口等镇还有数千人讲客家话。北部长安、金装、莲都和河儿口有七八千人讲标话(又称豹话),标话是一种深受周边汉语方言影响的少数民族语言,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历史上封开还有壮、瑶等少数民族居住,现在已无集中居住的壮语和瑶语居民,只有部分壮族、瑶族的底层词或底层读音还保留在现今的汉语方言当中。

封开先秦时期是西瓯越人聚集的地区。秦汉以降,遂成为岭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两汉时期封川梧州一带是岭南首府——广信所在地。因此封开及周边地区的语言和方言历史也非常久远,她既是壮侗民族语言最早形成的区域之一,也是岭南最有影响力的汉语方言——粤语最早形成的区域之一。因此,封开的语言或方言在历史上对周边语言或方言的影响是很大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无论是探讨历史上的广信文化,抑或是探究今天的封开文化,都不应离开封开的语言以及被这种语言所塑造的人群泛泛而谈。需知一切文化皆由人来创造,而每一个地区的人群其思维方式都会被这个地区的语言所塑造,从而打上了鲜明的语言烙印和民系特征。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封开全县居民依然以使用地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为主,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个别语言或方言已成严重萎缩的态势,很多优秀的语言口传文化资源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因此,保护和传承封开的语言或方言及其承载的文化也就成了一个比较紧迫的任务。2016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持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广东项目正式启动,首批计划开展调查研究的汉语方言当中就有封开方言,由此也拉开了封开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序幕。本文就封开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具体的措施。

 

一、封开境内萎缩严重的语言和口传文化

(一)萎缩严重的语言或方言

封开境内萎缩严重的语言一种是封川城区的封川话,另一种是封开北部的标话。前者是汉语方言,后者是深受汉语影响的少数民族语言。

(1)封川城区话

封川原来是一个独立的县,最早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时改梁信县为封川县,以封川名县始于此。其后封川辖区分分合合,总的趋势是区域越来越小。1961年封川县与开建县最终合并为封开县之后,封川降级为镇。后来江口镇和封川镇进一步合并,封川遂变成了江口镇下面的一个社区。由于老的封川县城跟新的县城逐渐融为一体,而新县城所在地江口镇是通行广州白话(带有一定的地方口音)的,因此封川城区话也快速向江口城区白话靠拢。据我们最近的调查发现,城区老一代人的封川话已明显受到广州话的影响,年轻一代(特别是30岁以下)大多数已经不大会讲封川话,平时主要讲县城白话。

(2)封开标话

标话主要分布在广东怀集县、封开县与德庆县交界地区,广西梧州贺州也有少部分人使用标话。标话是“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语言”[1]。封开的标话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长安、金装、七星(今并入河儿口)、莲都等镇,人口大概有七千多人。由于封开标话一直以来都处在周边开建话或封川话的包围当中,因此无论是发音还是词汇都受周边汉语方言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之前,由于讲标话人群的宗族观念很强,长辈一般都会要求后辈讲标话,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村逐渐呈现空心化,小朋友学习标话的热情和动力逐渐削弱。加上传统宗族社会逐渐式微,长辈对后辈的语言学习逐渐持开放态度,使得标话的使用的场合进一步减少。悲观地预测,再过两代人封开估计不会再有什么人讲标话了。

 

(二)传承困难的口传文化

封开有些方言虽然还没式微,但是以这些方言为载体的口传文化却面临失传的危险,比较典型的是封开各地的民歌,以及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

(1)封开民歌

封开民歌历史悠久,据《封开县志》[2]记载,早在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开建一带的群众便有祭社习歌的风俗。说明唐代封开民歌已经非常兴盛。封开境内的民歌种类众多:若依地域区分,则有开建山歌、文德山歌、罗董山歌、泗科(今大洲)山歌、都平山歌、平凤山歌等;若按语言来分,则有标话山歌、粤语山歌、客家山歌等;若按内容来分,则有送鸡歌、鸾凤歌、新娘歌(出嫁歌)、新屋歌、古人歌、何物歌、交情歌、哭丧歌、故事歌、采茶歌等;若以音乐形式来分,则有音乐伴唱的喃么歌以及清唱的各地山歌等。

以前,封开人民是无歌不欢。生个小孩满月要唱歌(送鸡歌),新居落成入伙了也要唱歌(新屋歌),平时劳作也唱歌(采茶歌),谈情说爱更要唱歌(交情歌),结婚摆酒要唱歌(鸾凤歌),人死了还得唱歌(哭丧歌)。可见唱歌是封开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知识、谈情说爱、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等都要唱歌。但是现而今,想听封开山歌可就难多了!据说文革破四旧期间大批歌书被烧毁,老百姓说话都不敢乱说,更不用说唱歌了。加上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出严重、社会生活和习俗日新月异、收音机和电视机大量普及、业余娱乐方式逐渐增多,封开已经越来越少人会唱民歌了!虽然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近,一批当年爱唱山歌的老年人重新集合在一起,成立山歌队等业余组织,在中秋、春节等节日期间举办山歌比赛或展演活动,但是传承问题依然堪忧,因为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或愿意唱了。以封开开建山歌会为例,该会有会员20余人,最年轻的都已经40多岁了。

(2)封开采茶戏

封开采茶戏是在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并用当地方言演唱,揉合粤剧的一些板腔与当地民歌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封开采茶戏受粤剧和其他剧种的影响,吸收了粤剧一些锣鼓和表演程式,剧本分场次,以铺陈故事为主,形式简朴,道白、动作形同日常生活。传统剧目以本地传说、日常劳动生活和男女相悦等故事的连台本戏为主,俗称“连戏”。舞台背景固定为家堂景、中堂景、庙堂景等几种,并将其类似挂历一样连接起来,演出时可根据剧情需要将其翻动就可变动背景。唱腔音乐则以山歌小调为主,唱腔分为采茶调、小调二大类,共有42种曲牌(常用的16种);根据感情色彩,又可分为喜、怒、哀、乐4类。曲体结构为七字句式和四句式,演员根据唱词内容自由处理唱腔的情绪和节奏,唱时有打击乐和弦乐伴奏。伴奏乐器分左、右场,左场为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管弦乐,右场为锣、鼓、镲、钹、木鱼等打击乐。脚色行当分生、旦、丑三行,表演比较粗疏,只有简单的步法和手法,以唱述故事情节为主。演出时生、旦、丑三行全体先出场引唱,致祝福词和介绍剧情提要,接着正戏开场,终场再全体礼唱拜别。

封开采茶戏形成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60多年的历史,主要通过家族和师徒之间传承。虽然2015年已成功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传承问题依然堪忧。一是生活形态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少人喜欢听采茶戏了。二是年轻人学习的动力不足,传承困难。因此,封开采茶戏应充分利用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加大宣传,特别是在中小学中的广泛传播,在演好传统剧目的同时也新编一些紧跟时代符合当下群众审美趣味的新剧,通过提升自身的实力来吸引一帮爱好者和热心人士,共同做好封开采茶戏的传承和推广工作。

 

二、封开语言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保存

要保护封开境内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首先要对封开境内的语言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其有效的保存下来。一方面可以邀请语言学专家来对封开境内的语言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普查,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与整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动员广大群众帮忙收集跟封开方言相关的语言和以语言为载体的口传文化资料,然后交给县里的相关部门或机构(譬如博物馆、县志办或文化局)保管。

 

(一)专业的收集整理与保存

语言文化的调查需要系统专业的知识做支撑,因此应邀请语言学界的专家对封开境内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每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字音、词汇、句子、话语以及相关的熟语、故事、诗文、歌谣、曲艺、戏剧等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同时收集跟这个方言相关文本资料(如地方志、论著、工具书、手稿等)和图像资料(如语言文化活动或相关物品的照片),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材料根据各自的媒体类型和技术指标要求保存好。如表1所示。

 

 (二)其他方式的收集整理与保存

除了邀请专业人士对封开境内的语言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存档之外,还应广泛发动县镇各级机关和人民群众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这方面可以参考东莞市政府的一些做法。2014年初,东莞市档案馆正式启动东莞方言建档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东莞方言的建档工作。一方面,东莞市档案局将市政府同意实施的《建立东莞方言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同步印发给各镇街和各相关单位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他们邀请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方言学专业的团队来完成东莞方言的全面调查工作。同时还广泛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到资料的收集与提交工作中来。为了方便对专家、各级机关单位以及群众调查收集上来的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展示,东莞市档案局还邀请了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的技术团队帮其建设“东莞市方言档案管理平台”,各级单位和个人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台上传跟方言相关的各类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笔者参与了该项目的论证及技术平台的建设工作,认为像东莞市政府这种由一个单位主导、其他单位配合、专家和群众广泛参与的语言文化资源调查和收集模式效率是很高的,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

 三、封开语言文化资源的展示与传播

对任何一种语言及其相关的口传文化而言,使用和传播是最好的传承方式。封川城区话、封开北部的标话之所以萎缩严重,最关键的一点是使用人口越来越少。因此,在调查、整理、保存封开语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利用多种途径对其进行展示、传播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研究并传播其中的精华。具体可从研究和普及等方面加大展示于传播的力度。

 

(一)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扩大封开语言文化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

自从叶国泉和罗康宁在《粤语源流考》[3]中提出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以古广信今封开为中心的一片地区)这一观点之后,封开境内的语言和方言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随后罗康宁在《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4]、《粤语起源地新探》[5]、《广信:粤语起源地》[6]这三篇文章中反复论证封开是粤语起源地这一观点。李连进在《勾漏片的方言归属》一文中指出勾漏片方言、平话和土话是一种方言,并且认为它们应该存在过权威代表方言,他认为这个古代南方方言的权威代表点应该就是当时的广信话。李文指出:“当时作为岭南首府语言的广信话是一种源头性的权威性代表方言,它凭借其政治、文化、经济、交通诸优势,以当时最为重要的几条江河交通路线为途径向今两广、海南、湘南、越南等广大地域扩散、辐射,形成了今平话、土话,勾漏片等方言。” [7]当然学界也有不同的意见,譬如甘于恩在《粤语多源论》中就质疑叶、罗(1995)的观点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严谨的论证,他们认为“粤语并非形成于一个特定时期和特定地点, 而是随着不同时期的汉族移民由不同路径进入粤地,逐渐形成的, 这点是显而易见的”。[8]网络上类似甘先生这样的置疑也有不少,但是叶、罗(1995)以及罗康宁后续的系列文章无疑引起了人们对以封开为中心的西江流域的历史、考古、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广泛关注,从这个意义而言他们对推动封开粤语的研究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自此之后,研究封开境内语言与文化的论著就不断涌现,具体可参看侯兴泉在《粤语勾漏片封开开建话语音研究----兼与勾漏片粤语及桂南平话的比较》绪论部分[9]的总结和评述。

虽然学界对封开境内的语言(方言)文化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与讨论。譬如,现在的封开方言究竟还有多大程度保留有汉唐以来古汉语的特征?封开境内的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标话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封开的口传文化诸如民歌、戏剧跟其他地区的民歌和戏剧有何区别和联系,它在历史、民俗、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价值体现在哪?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于论证粤语的起源,还是讨论早期岭南汉语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关系,亦或是讨论封开地区的民俗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理的探究和论证对扩大封开语言文化在学界、政府和民间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二)建立语言文化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封开的语言文化资源

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还需建立相应的实体和网络平台,对封开境内的语言文化资源进行集中的展示与推广。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曾倡议封开兴建“粤语展示室”[10],该提议得到封开县委的高度重视,计划在新建的博物馆中建立一个专门的粤语展示室。我们觉得单是展示封开粤语的成果还不够,应该对封开境内所有语言文化资源的精华部分进行集中展示。贺州学院业已建成全国首家实体语言博物馆,封开在语言展示室建设方面可向他们取经。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除了建立专门的语言实体展示室或博物馆之外,还应打造专门的网络平台,把专家和群众收集整理和保存的语言文化资源经过加工之后放到网络平台上供大家阅读和传播。侯兴泉、彭志峰(2016)曾以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方言文化室开发的“方言文化网”(dac.jnu.edu.cn)为例,详细介绍了利用网络平台来开展语言(方言)文化调查和传播的理念和实践,以促进语言(方言)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事业的发展[11]。

 

(三)编写相应的乡土教材,激发中小学生对封开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儿童是地区发展的未来,地方性的语言文化若想不至于断根绝脉,地方宣传和教育部门需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母语教育及乡土乡情教育。很难想像一个没有母语也没有地方情怀的人会愿意回到封开来发展,更不用指望他能对家乡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以前在中小学的推普工作做得有点过头了,把普通话和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有意无意地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最近回乡看到自己好几个朋友的小孩跟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居然是用普通话来沟通的,这让我很是震惊,不难推测现在地方学校的普通话教育一定是太过了。推普主要是为了方便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沟通,绝不以消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为目的。这次全国范围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由教育部语委来主办,就是对以往工作的纠偏和重新认识。另外,大力发展地方文化跟弘扬主流文化之间也并无冲突,而是相互补充的。地方语言是地方文化的根底所在,因此以地方语言文化为纲,编写相应的乡土教材来辅助地方中小学生的业余学习,这对激发地方儿童对母语方言的热爱,主动传承和推广家乡的口传文化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四)鼓励和引导方言类节目的创作,让地方语言文化活起来

以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是不大重视的,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打压。现在政府转变观念了,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建设。在推普已成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及其下属的各大部门已没必要再去强调推普及普通话节目的重要性,反而应该鼓励和引导当地群众多创作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语言或方言类节目的发展,一方面使其更好地为地方群众服务,另一方面也可起到很好的宣传地方的作用。近几年方言综艺类节目不断升温,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江苏卫视的“江苏方言大赛”、南方卫视的“谁语争锋”、爱奇艺和尚众传播联合出品的“十三亿分贝”等方言类综艺节目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封开县委宣传部主办的“老古董讲古”对于推广封开的地方文化(包括语言和口传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今后县委下面的宣传、教育、文广等部门可多主办类似的活动,或出台相关的文件鼓励和引导地方群众主动参与到封开语言文化的创作和制作中来,用一个个优秀的语言或方言类作品使封开的语言文化“活”起来。

 

四、结语

封开是一个语言(方言)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境内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城区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封开境内也有一些重要的汉语方言(如封川城区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如标话)开始严重萎缩,并有消失的危险。本文倡议对封开境内的语言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并对萎缩严重的语言及口传文化资源进行重点的调查整理和保存。通过加强学术研究、建立语言文化展示平台、编写相应的乡土教材、创作方言类节目等手段或方式来传播和推广封开境内的语言和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封开语言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其本地儿童对自己母语及家乡的热爱,让地方的语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继续为地区人民群众服务。



[1]梁敏、张钧如:《标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页。

[2]封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封开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第778页。

[3]叶国泉、罗康宁:《粤语源流考》,《语言研究》第1期,1995:156-160。

[4]罗康宁:《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岭南文史》(封开文史专号)第4期,1996:35-36。

[5]罗康宁:《粤语起源地新探》,《西江大学学报》第2期,1998:28-32。

[6]罗康宁:《广信:粤语起源地》,《封开广府首府论坛》,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

[7]李连进:《勾漏片的方言归属》,《民族语文》第1期,2005:34-41。

[8]甘于恩:《粤语多源论》,《学术研究》第8期,2008:147-151。

[9]侯兴泉:《粤语勾漏片封开开建话语音研究-兼与勾漏片粤语及桂南平话的比较》,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6-12页。

[10]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在封开“兴建粤语展示室”初步方案》,《封开广府首府论坛》,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

[11]侯兴泉、彭志峰:《基于网络平台的语言(方言)文化调查与传播——以“方言文化网”为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2016:33-37。

(原载《汉语亲属称谓研究与岭南语言资源》,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9)


【舌尖上的封开】平凤黄瓜酸

 广东封开南丰话的三种正反问句

 张灯结彩迎新年 欢欢喜喜闹元宵(封开开建&封开封川&广宁南街)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编辑:宋依琳、陈娟娟

审读:林诺舟

责编: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