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论 | 孙玉卿、何传勇:成都客家话中的“哥”与“姐”
成都客家话中的“哥”与“姐”
孙玉卿 何传勇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城镇,也具有了新型城镇的特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指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成都市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监测报告》 显示,成都市2012年新型城镇化率达到60.2%。
2016年7月至9月,我们曾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怡和新城E3区和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东风佳苑两个安置小区进行观察。怡和新城E区位于龙泉主城区,语言大背景为四川话;东风佳苑位于新都区石板滩镇,语言大背景为客家话,由于其周边都是四川话,说客家话的人数少,面积小,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方言岛。通过这次的预调查,我们发现:无论讲话者第一方言为四川话还是客家话,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使用四川话与小孩交流。第一语言为客家话的长辈在与晚辈对话时,放弃了客家话,而选择四川话。这意味着成都客家话受到周边强势方言西南官话的挤压,这个方言岛逐渐萎缩。客家人对于语言的忠诚是举世闻名的,“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是客家人的祖训。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客家人“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状态逐渐被打破,方言之间的接触越来越普遍,这就影响着客家人的语言使用 ,改变着客家人的语言态度。我们尝试从亲属称谓入手,考察其发展变化。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成都客家话中的“哥”和“姐”这两个称谓。包括“兄”与“姐”,“堂兄”与““堂姐”,“表兄”与““表姐”。这里所说的“兄”是指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同母)而比自己大的男子;“姐”是指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同母)而比自己大的女子;“堂兄”是指父亲的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大的男子;“堂姐”是指父亲的兄弟的女儿中,比自己大的女子;“表兄”是指父母亲的姐妹或母亲的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大的男子;“表姐”是指父母亲的姐妹或母亲的兄弟的女儿中,比自己大的女子。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使用的成都客家话是指在成都客家方言岛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方言。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以成都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成渝片称作“四川话”。
图一 西南官话分区图
(二)研究目的
成都客家人原有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方言之间的接触越来越普遍,客家方言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我们想以“哥”和“姐”这两个亲属称谓词为切入点,考察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成都客家方言岛的使用情况,以此来窥见社会变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确定调查点
据崔荣昌先生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境内(包括今重庆市)共有46个县市保存有客家方言,有17个县市有客家人居住,总共有63个县市有客家人分布,由此构成四川客家方言区。本文选取了成都市龙泉驿区黄土镇和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进行调查。这两个镇说客家话的人口都在90%以上,是典型的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
2.田野调查法
确定调查点之后,根据之前的预调查,确定好主要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然后采用录音、访谈等田野调查法,收集数据。为了保持样本的平衡性,此次调查共获取男性样本44份,女性样本60份,共计104份,其中石板滩镇的样本有58份,黄土镇的样本有46份,没有极端数据,故而可以判定为有效样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国家统计局:“15—34岁的人为青年”,本文将15—34岁的被调查者定为青年,35—59岁的被调查者定为中年,6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定为老年。本次调查,共获取青年样本25份,占总人数的24.0%,中年样本50份,占总人数的48.1%,老年样本29份,占总人数的27.9%。性别与年龄之间的交叉列表如表一所示,从中可以看到各年龄段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符合社会语言学调查规则。
表一 性别与年龄交叉列表
3.统计分析法
本文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法主要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输入SPSS软件,对数据之间的关系做相关性检验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自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我国基本国策开始,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点城市,四川的省会城市,严格执行了此政策,故1990年之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没有直系的“兄”与“姐”。当然,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这一情况将会有所改变。为了使调查数据比较有说服力,我们把调查对象分为老、中、青三代,考察其在“兄”与“姐”使用方面的差异。
(一)成都客家话中的“兄”与“姐”
1.“兄”的使用情况
表二 “兄”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三 年龄与“兄”使用交叉列表
表四 “姐”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五 年龄与“姐”使用交叉列表
(二)成都客家话中的“堂兄”与“堂姐”
1.“堂兄”使用情况
在成都客家话中,“堂兄”的称谓使用相对而言较简单。一是直呼“阿哥”,这和称呼自己的直系哥哥一样,另一种则是在“哥”前面加上名字,如“李冯哥”“阿志哥”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种称呼方式几乎都是三音节的。到目前为止,尚未听到有其他称呼形式。
2.“堂姐”使用情况
在成都客家话中,“堂姐”的称谓使用也是只有两种。一是直呼“阿姐”,这和称呼自己的直系姐姐一样,另一种则是在“阿姐”前面加上名字,如“秀秀阿姐”“敏敏阿姐”等等。第二种称呼方式一般是重叠姓名中的最后一个音节再加上“阿姐”,故而此称呼一般是四个音节,应该是为了增加亲密的色彩吧。
(三)成都客家话中的“表兄”与“表姐”
表六“表兄”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七 年龄与“表兄”使用交叉列表
2.“表姐”使用情况
表八 “表姐”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九 年龄与“表姐”使用交叉列表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兄”与“姐”、“堂兄”与“堂姐”、“表兄”与“表姐”称谓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刻意凸显了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性。现在,部分青年人中有不知道如何称呼自己直系的“兄”和“姐”的情况存在,这一方面是由于“只生一个孩子”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一代客家人不够重视客家话这一主观态度所决定的。比较而言,大部分中老年人清楚地知道呼兄为“阿哥”,呼姐为“阿姐”。这一方面是由于多子女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未直接处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浪潮中;当浪潮来临时,其称谓语使用已经稳定下来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老年人在情感上更加依赖自己熟知的客家话,在称谓语的使用方面对客家话表现出高度的忠诚。
在成都客家话中,“堂兄”和“堂姐”的称谓使用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一是直呼“阿哥”“阿姐”,另一种则是在其前面加上名字。这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客家话虽受到四川话、普通话的影响,但仍坚守住了自己的传统,客家话的称谓方式仍是主流。不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成都客家人虽顽固坚守着自己的客家方言,却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周边强势方言四川话的挤压,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客家话的保持与传承方面,处境堪忧。
参考文献
【1】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2】李荣主编,梁德曼、黄尚军编撰,成都方言词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李荣主编,黄雪贞编撰,梅县方言词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编制,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年。
(孙玉卿,任教于暨南大学)
文字来源:孙玉卿 何传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搜狗图片,作者论文内图表
本期编辑:帅文兴
审读人员:董一博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地址: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保护方言,期待你的加入!
语言资源快讯
喜欢,就给我赞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