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陈晓锦:《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后记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10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后记


陈晓锦


 (作者在埃及任教时留影) 


本书的写作从开始调查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现在终于完稿,总算可以定下心来写作后记了。
写作本书的缘由,得从很远说起。


众所周知,华人的足迹遍布五洲四海,东南亚更是华人的聚居之地。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多有移居海外者,广东省就是这样一个与海外,尤其是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在广东随便询问一个家庭,几乎都可能有在海外的亲友,我的外祖父、父亲也曾客居东南亚。海外,东南亚,那些有我们父兄的踪影,那些我们的父兄流过血汗的地方,有我们的牵挂……


一九九四年,我参加了李如龙老师主持的“东南亚华人社区语言研究”项目,虽然当时我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有所成就,但心里一直希望能在研究被我们的千千万万父老乡亲带到海外,带到东南亚的海外汉语方言方面,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海外华人开发、建设居住国的功绩不可没,随着他们飘洋过海的汉语和汉语方言也应该被世人所了解。于是这个项目在一九九八年又成为了由我个人负责的学校211工程子项目。


要做某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研究,就应该到该语言或方言的流行地去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是语言学界的共识,可是当时囿于经费等各种原因,我们根本无法到东南亚进行实地调查,如何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一时间,真好象是“山穷水尽”了。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暨大不是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留学生吗?其时,在中文系就有好些个来自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是华人较多的国家,广东省所流行的粤、客、闽方言,在马来西亚也是使用人数较多的汉语方言,马来西亚华人操多语多方言的情况,我也早有所闻,于是,我把研究方向放到了调查研究马来西亚的粤、客、闽(潮)方言上。理所当然地,我的学生们便成了首先接受我的调查的人。


在暨大完成了对留学生的第一轮调查之后,2000年的暑假,我自费到了马来西亚,实地走访了吉隆坡、巴生、新山、柔佛士乃、槟城等地,不仅接触了不少母语是各种汉语方言,现如今又操多语多方言的各阶层、各种年龄层次的华人,亲身感受了他们的语言生活,还进一步实地调查了吉隆坡广东话、柔佛士乃客家话、新山潮州话,大大补充了在暨大调查的不足。确实,只有当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马来西亚华人生活的土地上,才能更深切、更清晰地感觉到马来西亚三个汉语方言有别于其祖居地方言的特殊之处。


满载而归以后,便是对资料的整理。要凸显马来西亚三个汉语方言在长时期脱离了其祖居地的母体方言后的变化和发展,将其与其祖居地的方言作比较是必不可少的。与吉隆坡广东话作比较的粤方言广州话,与新山潮州话作比较的闽方言潮州话,都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可是与柔佛士乃客话作比较的广东惠阳淡水客话却少见报道,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又到广东惠阳淡水进行了实地调查。这之后的写作虽然仍碰到过不少困难和干扰,所幸我还是尽我所能地把我的感受,我的研究心得奉献出来了。

本书得以完成,我的学生们和众多的发音人功不可没,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暨大的留学生许毅伦、萧丽燕、葛潍菘、吴翠美、陈素贞、傅爱慧,马来西亚华人何佩懃、黄炳贤、郑仿杰、蔡委芳、肖玉海等都先后担当过三个方言的发音人。特别是我的研究生萧丽燕同学,一九九七年我开始记录她的士乃客家话时,她还是暨大中文系的一名本科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朴实勤奋,且能耐得住寂寞,而这些正是干我们这一行的人所必具的,于是,我启发她进入了方言学的殿堂。萧丽燕一九九八年成为我的研究生,二00一年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中,她进一步对士乃客话做了调查研究,有话说:“教学相长”,在指导她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也有不少马来西亚的华人,给了我的调查研究其他方面的帮助,他们之中有的也曾在暨大留过学,有的并没有在暨大就读过:黄玉婉、丘光耀、陈昌华、颜泉发、冼伟国、蔡健樑、刘依玲、吴慧珍、萧美凤、林佩琪、蓝志东、林月茵、张桂好、陈月娥、陈昌贵、陈玩全、陈俊权、肖东汉、郑仿杰、蔡委芳。我特别想感谢的是我的学生黄玉婉,马来西亚籍华人郑仿杰、蔡委芳夫妇和肖东汉先生。黄玉婉为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实地调查上下奔忙联系,我至今仍记得在新山期间其一家对我的接待。郑仿杰、蔡委芳夫妇不但是新山潮州话称职的发音人,而且还以东道主的身份热情地接待我们。肖东汉先生热心地为我们联系广东话的发音人,还为我们提供了在巴生的住处。马来西亚巴生广东会馆、新山潮州八邑会馆、江厦堂互相会柔南黄氏公会也都曾为调查提供过协助。


我要多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良树先生(马来西亚籍华人)为拙作题写贺词。我与郑先生并不相熟,但郑先生却为拙作,为海外汉语方言研究欣然提笔。我要多谢我的老师詹伯慧先生和李如龙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拙作写序,他们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和支持,我将永记于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黄雪贞老师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她为本书的出版多方奔波;本书的责任编辑张林女士为这本符号多,表格多的书付出了辛劳,本书的顺利出版凝聚了她们的一份心血。


本书的完成,还有我的学生刘新华(研究生)、蔡菡(本科生)、陈滔(研究生)的功劳,他们为书稿繁难的输入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


所有这些老师、朋友和学生,都是我在本书即将杀青之际想感谢的,没有他们的相助,这个项目不可能完成。我会将他们的帮助,化作继续努力的动力的。


英语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变异,不断有人在做方方面面的研究,关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英语的特点,都已有不少报道。但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海外汉语和汉语方言,却仍少被触及。其实,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繁衍发展的汉语和汉语方言,一定都已经演化出了有别于其祖居地语言和方言的特色,也一定仍保留着很多他们带自祖居地语言或方言的特点。海外汉语和汉语方言,是一座仍未开启的宝库,本书对马来西亚三个汉语方言的研究,只是揭开了这座宝库的一个小角。即便是对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本书的阐述亦难免有错漏之处,之所以敢于斗胆披露,仅是为了讨教于方家,以引起同道们对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关注而已。


我期待着更多的批评。


我愿意为海外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继续工作。

 

作者

二00二年五月于广州华景新城

 

 (陈晓锦教授在马来西亚砂拉越进行调查) 

 

附:郑良树先生,马来西亚新山籍华人,祖籍广东潮安,文学博士,曾任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任多间大学的学术顾问及特约研究员。学术属作二十余种,分别由北京、上海、南京、台北、香港、新加坡、吉隆坡出版,内容包括汉学及海外华族研究,他与其夫人皆耽于丹青。

 

(文字略有修改)


(陈晓锦任职于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学人 | 潘佳:立足田野,眼观四方——戴庆厦先生访谈录【转载】


学人 | 钱曾怡:实地调查是方言研究生命之源泉【转发】


学人 | 王蒙:不辞长做新疆人


学人 | 甘于恩:《潮汕女祠文化》序



本文作者:陈晓锦

本期编辑:赖冠洲

本期审读:王雅茜

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