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湾区语言资源 | 王宁:港澳中文教育中的自然母语与社会母语【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战略研究 Author 王宁








 2020年第1期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生活


多人谈




本期嘉宾


王 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港澳中文教育中的

自然母语与社会母语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已经分别经历了22、20个年头。港澳语言学学人在这20年的最大贡献,是不断把中文教育推向前沿。我是港澳中文教育的目击者和见证者。1986年,我到香港刚刚成立的“中华文化中心”做讲座,和我对谈的是台湾学者岑溢成老师。那时正是成立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时候,澳门大学的前身东亚大学尚在筹建的酝酿时期,香港的中华文化还非常弱小。我和岑老师在中华文化中心做“训诂学的研究和应用”讲座时,和我们交流的只有几位对字画古董有兴趣的人士,香港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过训诂学课。从1986年到港澳回归10余年间,我两次到港澳,一次是参加杨克平先生主办的章太炎黄季刚先生的纪念会,一次是参加启功先生在香港举办的书法作品展。那时候,香港高校的课程多半用英语讲授,中小学一律用粤语,只有少数台湾的学校是用“国语”的。


香港回归后的1998年,我带着北师大其他9位教授接受了香港教育署培训中小学2000名普通话老师的项目。和培训的老师熟悉后,我们渐渐知道了香港的舆情。那时,港澳不少人还把普通话当成“下等语言”,报纸上总有一些文章反对用普通话教语文。他们的理由是:“用粤语读书才能传达感情,用普通话读书,尤其是读古诗,是没有味道的。”一种更为强烈的说法是:“粤语是香港人的母语,不学自己的母语,反而去学第二种语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针对这些说法,要想保证教学效果,首先要解决关于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认识问题


“母语”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也有明确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在一般情况下,第一语言称为母语,也就是一个人所属民族的民族语言,也称本族语。而第二语言,也就是非母语语言,则是境内其他民族的语言或外语。在谈到“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时,《中国大百科全书》还明确指出:“大多数民族语,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或大或小的若干方言,同时都以其中之一或者以某一方言为基础形成的共同语作为这个民族的标准语”,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而这种标准语“仍是第一语言”,“不存在第二语言的问题”。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这个解释,至今仍是我国其他典籍解释“母语”概念的依据。根据这个解释,有两个概念必须分清:自然母语和社会母语


笼统地说,母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就个人的言语来说,幼年时自然习得的语言,叫做自然母语,自然母语是与个人的语言生活环境和状态分不开的。因为一个人最初学会的口头语言往往是方言,所以,自然母语以民族语言的方言为大多数。母语还必须建立第二个概念,那就是社会母语。社会母语是与外语相对应的,它是整个社会对外交流的语言,因此它必然是也只能是这个民族的标准语。每个人一旦进入书面语学习,就立即进入标准语(民族共同语)范畴。没有这种标准语,用纷繁复杂的地域方言来进行交流,不但会在国际上使外国人莫衷一是,就连国内的跨地域交流,也会困难重重。


将“母语”分为“自然母语”与“社会母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任何社会,从小自然习得的语言经常跟居住地点、照料者的语言面貌等不确定因素发生关系,这些因素一般属于个人的、偶然的因素,只有当它产生了社会普遍意义后,才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仅仅用自然习得这个条件来确立母语,不但会使“母语”这个概念的理论性减弱,而且会在讨论实际问题时产生思想混乱。一些港澳人因为其自然母语多为粤语,基础教育语言也用粤语,而误以为普通话是“第二语言”,就是因为没有树立“社会母语”的概念造成的。


区分母语与非母语的意义,是因为这两种语言学习的途径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在幼年时自然习得的,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在母语自然习得的基础上加深对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与理解,这种学习要大量利用书面语的言语作品来进行,也就是利用本民族优秀的言语作品进行母语的再教育。确立“母语”概念的意义,绝不只是用以确立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语言的存亡关系到民族的存亡,社会母语不但保证了全社会内部交流的畅达,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外交流的主权。如果我们只把自然母语当成母语,不建立起社会母语这个概念,就难以建立社会语言生活的正常原则,难以解决语言和民族独立的关系。所以,建立母语的概念,与制度无关,港澳和内地在维护自己母语、做好母语教育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责任港澳的中文教育首要的意义在于此。


回归以前,港澳社会以英语和葡语为强势语言,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英语和葡语在港澳也只能是第二语言,中文教育属于母语教育,只有中文教育成功发展,第二语言的教学才能做好。第二语言的使用水平和质量是与第一语言也就是母语的运用能力成正比的。无论如何,中文教育是应当放在第一位的。


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港澳的汉语研究和中文教育,有了很大的进展。“两文三语”中的普通话已经被社会广泛重视,用普通话教中文已经成为大多数学校的目标。汉语传意的研究、社区词的研究、港澳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等课题,都有了很重要的成果。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商业购物的需要,缺乏民族认同的大目标,中文教育和普通话教学的根本目的就还没有达到。汉语研究在港澳还有很大的空间,港澳的汉语研究者和工作者任重道远,期待新的成果、新的教育面貌不断涌现。

 

注释:

①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往期精彩

特稿 | 龙国贻:推动大数据时代的语言资源建设【转发】

学术探论 | 胡明晓、张振兴: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综述【转发】

专题|刘显钊:留下乡音,记住乡愁: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建设的再思考



转自 | “语言战略研究”公众号

编辑 | 万佳乐

责编 | 甘于恩

资料 | 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