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探论 | 甘于恩:释“再”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27

释“再”

甘于恩

“再”字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副词,但目前各家辞书对这个词的释义还不一致。本文试从六个方面对“再”字的性质作些分析。

(作者,右一,出席在漳州召开的第11届闽方言研讨会)


(一)表示两次或第二次。这是“再”的本义。例如: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现代汉语的“再”通常不表示两次,但在某些固定词语里可表示第二次,如“再生父母”“再版”等。

(二)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是“再”的基本意义。例如: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常把(一)的意义同(二)的意义混淆起来。杨树达的《词诠》认为上一个“再”是“表数副词”,即表示具体的数(基数和序数)。但我在(二)里列举的“再”并不表示具体的数,而只是事情或行为的重复、继续。如:“机器没有再发生故障。”这句话,可能机器已发生四次故障,但第四次修理后就没有重新发生,因此这里“再”并不专指第二次。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二版)“再”字条下没有这个义项。但有三个未见于其他辞书,而实际上都是与这个意义有牵连的误解:其一是“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这个解释,把两个不同的概念纠缠在一起了。“又一次”事实上就是表示“事情或行为的重复”,而“专指第二次”却表示具体的数,它们不应合为一个义项。而且“表示又一次”严格来说含义并不十分严密,它并不能发映出“再”可以表示动作的延续这一特征,如:“我不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了。”这句里的“再”只能用“继续”来解释。其二是“再继续;再出现”,例句是“青春不再”。这个释义不但字面重现词目,而且所指称也是不明确的。说“青春不再”,只是把副词“再”当作谓语罢了(这在古汉语中更常见)。其三是“表示如果继续下去就会怎样”,例子是“离开车只剩半个钟头了,再不走可赶不上了”,这是沿袭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错误解释(该书认为:“表示假设也常用‘再’”),显然,这里的“再不走可赶不上了”是紧缩的假设复句,省略了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之类,语法书把这种复句省略关联词的现象称为“意合法”,而这种现象在汉语中是很普遍的,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和黎锦熙、刘世儒的《汉语语法教材》对此早有详尽的分析。根据语言事实,这里的“再”仍是“表示事情或行为的重复、继续”,而非“表示如果继续下去就会怎样”。由此可见,《现代汉语词典》把一个义项强分为三,是不科学的。


(三)用在动词前,表示行为动作在某事实现后或某一时间来临时进行。例如:可巧你又是同她到我这里以后再提出你的计划的,无怪她要犯疑。茅盾《一个理想碰了壁》

大部分现代汉语字典、词典都有类似的义项,但都不甚准确。《新华字典》、《工农兵字典》和《汉语小词典》的释义都是“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先后的关系”,例句是“吃完饭再上文化班学习去”。这个解释不够贴切,因为在第一个动词结构之后可以加“以后”之类的时间词,说成“吃完饭以后再上文化班学习去”,这样,这里“再”连接的就不是两个动词,而是时间状语词组和动词了。《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表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结束之后”,这仍有不妥之处,因为处于“再”前面的,可以是时间名词,而不一定是动词,如“咱们吃完饭再动身也晚不了”,可以说成“咱们下午再动身也晚不了”,这个“再”显然不能说成是“表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结束之后”。王国璋等人著的《常用词用法例释》认为这个“再”是“用在动词前头,表示行为动作将在某事或某时之后进行”。就是说,这个“再”只能用于未然。这也值得推敲,上面所举茅盾小说例句中的“再”就不是未然的。“再”只能用于未然的这个限制,只是对第二义项而言的(跟用于已然的“又”相区分),并不适用于其他义项。

(四)表示更高的程度,常与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组用在一起。这是第二义的引申,只是它表示的是程度的扩大,而非行为的延续。例如: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许多词典认为这个“再”与“更”相当,但没说明有何不同。我认为不同在于:“更”侧重于比较,“再”侧重于递进。如“要是更多一点就好了”,表示原来已经多了,用了“更”则表示比原来还多:“要是再多一点就好了”并不表示原来的多少,用了“再”只是表示比原来有所递进,其数量也许是少的。所以表示比较的“更”不可换为“再”,如“小王比小李更高”不可说成“小王比小李再高”;表示递进的“再”不可换为“更”,如“这是再好不过了”,不可说成“这是更好不过了”。有的句子似乎用哪个字都可以,如“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说成“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更坏”也行。其实两者意思是有别的。因为“再”侧重于递进,故前面加一否定词就表示事物程度已达极限,有点相当于“最”,因而语气是强烈的;用“更”则不然,它只表示一般比较,并不带强烈语气。《常用词用法例释》认为,“在‘再好没有’或‘再舒服不过’这类格式中,‘再’表示最高的程度,含义相当于‘最’。”这个说法有漏洞,表示“最”的含义的,是“再”加上否定词,而不单是“再”。



(上图:作者在暨南大学校门前留影)

(五)用在形容词或某些结构前头,表示极度的说法。例如:可这跑步,跑得再快,顶什么用哩!

我再也没想到,那个疲倦得像个昏睡得鸟儿似的老张,会想出这么个招数!甘铁生《人不是含羞草》,《小说月报》1980年第9期

前一个例子中“跑得再快”的“再”虽表极度的说法,却并不等于“最”。“最”表示程度的最高级,“再”不表示程度的最高级(不可说“他在班里跑得再快”),但它“含有‘不管多么’的意思”(《常用词用法例释》),因而常用于条件复句,而“最”则无这个限制,它可用于单句(如“他在班里跑得最快”)。后一个例子中“再也没想到”结构与“再也没见过他”类似,然而语义却有所差别:前者的意思是“十分出乎意料”,可用“无论如何”来替换“再”,而且我们还可以说“我再怎么样也没想到”,不定代词“怎么样”实际上起了形容词的作用;后者表示“原来曾见过面,从此以后没见过面”,“再”起的还是第二个义项的作用,只是由于否定副词的作用,“再”体现“重复、延续”的意味变得很模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把后面这个“再”归为前者那个“再”的附类(见该书第530页),混淆了这两个义项的不同性质,这是不对的。

必须指出,本义项的“再”也不同于上一义项的“再”。上一个“再”表示程度的进一步递进,又略带比较性,这个“再”则毫无比较的意味;上一个“再”只有结合否定词才能表示“最”的含义,而这个“再”则可单独表示极度的说法,可以不借助于否定词。目前的辞书都不设这个义项,我看应该设。因为无论这些辞书的哪一个义项,都解释不了这个“再”的意义。虽然这一义项与前一义项有所联系,但由于“再”的这种用法已经很普遍了,故两者宜分不宜合。

(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六) 表示有所增添或进一步列举。这也可以说是第二义项的引申。例如:好了,再一股火就吃得了!沙汀《航线》接着,是“打到现行反革命”的口号;再接着,是一顿巴掌和拳头。

这个解释大部分词典都不取,但我认为它是具备独立成一义项的条件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表示另外有所补充”一个义项与此相似。不过“再一股火”的“再”是表示“有所增添”,而后一例句的“再”,用“进一步列举”来解释则较为确切。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词典编纂必须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义项分合这一难题,防止随文生训和强行并项两种现象产生。一些词典对“再”所作的释义,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原载《辞书研究》1981年1期,后做了修改,收入辞书研究丛书《疑难字词辨析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一版)



往期精彩链接


1.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特备节目:我的高考

2.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羊城晚报》就语保采访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甘于恩主任【转发】

3.快讯 | 甘于恩获教育部表彰



END

本期编辑|博雅

本期审核|泳思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