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周清海:《汉语融合与华文教学》后记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汉语融合与华文教学》一书,收了我在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以及一些未发表的演讲稿、序文。这些论文、演讲稿和序文,包括了几方面的内容:(1)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关系,(2)现代汉语大融合的情况,(3)语言融合下语言教育应做的调整,(4)语言选择与社会发展,(5)汉语全球化所面对的问题。

陈之权和潘秋平两位教授为这本论文集写了序文。序文里除了总结我的一些看法之外,也提出了许多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对他们细心阅读了我的文章,并做总结,深表感激。

201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演讲里,我提出了两个概念:

一、汉语的融合时代。我认为“1949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是汉语的分离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了汉语的大融合。这个大融合的时代,给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要求我们以更大的、更宽阔的视野,去研究语言和语言教学问题。”并且强调应该让融合更加和谐。

在从事语言研究的中国友人的支持下,编撰出版了《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进行了“全球华语语法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大华语”的概念。希望让华语区了解各不同区域的华语语情,促进沟通,让语言和谐融合。

二、现代汉语是“古今杂糅、南北混合”的语言,在语言教学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编撰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个特点。“古今杂糅、南北混合”的南北,也包括各华语区的华语。目前,现代汉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华语区的词汇,这些词汇,有些就是“国语”词汇的回流。随着交往的频繁,以及中国传媒影响力的扩大,现代汉语的输入局面逐渐转为向华语输出。

“古今杂糅”,直接影响文言的教学以及词典对书面语词汇的界定和释义问题。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是有联系的,因此,针对文言文教学,我主张按照主题,将现代文与文言文组织在同一个单元里,让学生结合现代,理解古代。

面对全球化,我们是不能也不应该在中国编汉语教材,而后向世界各地推广。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在华语的推广方面,我支持陈之权先生的意见,应该重视“优势互补”。怎样让华语区在华语的推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受到重视。

语言选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的《语文建设通讯》119期(2019年)里引了我2002年写的《多语环境里语言规划所考虑的重点与面对的问题-----兼谈香港可以借鉴些什么?》,就特别显出了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李宇明先生回忆说:“周先生也出席了会议(2005年5月)并做报告:根据新加坡语言规划的经验,香港应处理好与英语、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就香港推广普通话来说,普及比提高更重要。这个报告我记忆犹新,对香港今天的语言规划仍有借鉴意义。”处理好语言问题,对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从华语区来看,语文学习里的文化问题,既和各个地区自己的认同有关,也和华语区之间的共同的文化认同有关。各地区除了强调本土意识,培养国家意识之外,民族的共同文化认同,也是不容忽视的。

上面的这些重要问题,还值得语言研究者和语文教学者继续重视。

其他的文章还谈及新加坡的华语运动、双语教育和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此外,也收入了一些和语言教学有关的序文和后记。我说:有人将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比喻作“冲茶”,说“茶越冲越淡”。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华文的处境。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是不是应该保留茶种?保留好茶?我的一辈子都在爱护华文人才。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保留茶种,保留好茶。如果只把自己当好茶,别人都是坏茶,只有让“茶越冲越淡”了。

茶种不只一个,好茶不只一种,我就是这样欣赏各有不同专长的华文人才。为了爱护华文人才,我为他们搭桥铺路,任劳任怨,希望的是他们都能顺利地走下去,为华文事业尽心尽力。我更希望他们之间能相互合作,相互扶持。所以,当我看到有人利用我铺搭的桥以遂个人的私利、甚至欺压别人时,我是难受的、痛苦的。这些感受都表现在一些序文里。

总之,这是一本论文集,也是一本怀着情感的书。


(本文作者周清海先生【中】与美国学者李英哲【左一】、香港学者田小琳【右一】)

1.李宇明 :“大华语”的一面旗帜——序周清海先生《语言选择与语文教育》,《华文研究与教学》2020年第一期。

2.见胡月宝著《华语文教学实证研究:新加坡中小学经验》序。

END
▼往期精彩回顾▼学人丨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转发】
语言常识 | 陈彧:发音语音学【转发】
专访 | 詹伯慧:我的语言学之路(上)
专访 | 詹伯慧:我的语言学之路(下)
本期编辑:张晓燕

本期审核:甘于恩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