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工艺(音频)|唐若石:福州脱胎漆器(福州话)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说起各地方特色的宝贝那是十分丰富,能成为当地的“宝”当然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原料珍贵,有的是工艺独特,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福州脱胎漆器,就是以它精湛的工艺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陶瓷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同时它也是我们福州手工艺“三宝”之一。
其实大漆的使用,在中国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只是作为防腐涂料,后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漆的工艺和技法也不断成熟、多样化,才有了今天脱胎漆器的多姿多彩。而漆器的脱胎工艺早在汉代就有,福州的脱胎漆器之所以有名是由于一个普通漆匠的偶然发现和之后的不断探索。话说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有一次在一座寺庙里看见一个木头已经朽烂的大门匾额,奇怪的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他从中得到启发,通过不断试验,使脱胎漆器的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鼻祖沈绍安“兰记”(实物由H映像提供)
福州脱胎漆器的特点
第一是“轻”,非常轻,甚至可以用“克”来表示重量。这跟它的工艺有关系。脱胎的器物模型以泥土、石膏等做成,然后用大漆作为粘剂调瓦灰,将夏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要脱去石膏或泥土的原胎。所以器物的重量实际上主要是麻布、绸布再加上漆和瓦灰的重量,器物的形状和重量之间有一种不成比例的感觉。如果仿制金属类的器物,感觉尤其明显。郭沫若曾有诗赞“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
经过两次脱胎而成的盘
第二是“美”,特别美,它的图案,借用绘画的术语说,虽有“写实派”,但更多的是“印象派”,这主要是由漆的颜色决定的。天然的漆从漆树上流下的乳液是白色的,经氧化后颜色慢慢变深,最后成为纯正的黑。脱胎的雏形完成后,表面要髹漆,“髹”就是把漆涂在器物上,再经过研磨推光,使之黑的光亮如镜。在此基础上,加上多种技法的使用,用笔直接画的“描绘”,涂洒干漆粉、金属粉、金银箔、碎贝壳然后打磨的“磨绘”,还有剔黑(黑漆)、剔红(朱漆)、剔犀(黑红相间)、剔彩(多彩)的“雕漆”,以及堆塑、刻填、镶嵌等等手法使漆器更加美轮美奂。
以碎贝壳表现虾的壳
花开富贵大漆御案(实物来自“大有斋”)
扫码关注我们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