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音乡情(音频)| 张旸:外公(厦门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外公出生在漳州浯屿岛的一个疍民家庭,儿时随赴厦当渔工的父亲迁至厦港定居。他的命运是因一次中秋博饼改变的:八岁那年的中秋夜,他到表姑家里团聚博饼,表姑打趣道,如果他博中状元,就出钱送他去读书。那一次,外公惊喜地博中了“状元插金花”,逃离了成为渔民的命运……

渔家子弟出身的外公,是我非常尊重的知识分子,在我的印象中,外公绝不是一个关起门来做学问的老学究。上世纪六十年代高中毕业后,外公到“渔捞公社”当上了文化教员,自编识字课本,下船帮渔民扫盲。他常说,当渔民,就意味着在海上出生入死,每一次出航讨海,都是拿命去搏……故而,外公从小就要求我做到尊重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品质。

在和渔民们的朝夕相处中,他特别重视收集传统渔歌、渔谣等民间口头文学,把疍民独特的曲艺形式、族群习俗用文字的形式细心记录下来,在疍民传统文化濒临困境的当下,这些资料无疑成了让后人了解疍民文化的宝贵财富。外公记录传承着弥足珍贵的乡土文化记忆,我从外公身上,看到了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一是懂得奉献、二是懂得传承。

外公一辈子倾心于厦门疍民文化这一专题研究,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写作,每一份文稿都是字斟句酌、反复地修改和校对,早些年他经常写作到深夜,两本专著《厦门疍民习俗》和《讨海人》是他毕生心血。外公的朋友大概可分为两类,一是厦门文史界的专家学者,二是早年在渔区工作时结下深厚友谊的老渔民。童年时,我对外公最深的印象,是他和老渔民们坐在避风港边的石凳上用地道的闽南话聊着讨海往事,脸上浮现出温暖的笑容。我长大后,外公曾带我去拜访闽南的几位文史专家,我又看到了外公的另一个形象:手握书卷,表情严肃,用普通话与他们探讨民俗传承的问题。从此,一个踏实稳重的学者形象,渐渐在我的心中树立。

时光匆匆,我敬爱的外公八十岁了,祝愿外公健康长寿,平安幸福!


往期推荐

乡音乡情(音频)| 张旸:厦港,海岛之南是吾乡(厦门话)
情感园地(音频)| 李勤岸:夫妻(厦门话,诵读:张旸)
精彩-语言资源快讯创刊四周年特备节目 | 鹭岛飘香——厦门美食推文一览
方言与文化|施荣鑫:闽南语的拉丁化尝试:厦门白话字
文字音频 | 张   旸本期编辑 | 张   旸审读人员 | 张   旸责任编辑 | 甘于恩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