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民俗(音频)| 曹海曼:金菊飘香,金鳌起舞(广州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番禺区大龙街沙涌村,逢年过节最常看到的不是舞狮、舞龙,而是戏台上的鳌鱼舞。

要了解鳌鱼舞,首先要知道这“鳌鱼”究竟为何方神圣。传说,远古时代,鲤鱼吞下海龙王的龙珠后,变成了龙头鱼身的鳌鱼,它们嘴大扁阔、尾巴上翘,还有三组犄角,一大两小插在鼻上。鳌鱼还分雄雌,公的鱼鳞是红色,鱼尾是葵扇尾;而母的鱼鳞是蓝绿色,鱼尾是芙蓉尾。

沙涌的鳌鱼头像极威武的龙,双目圆瞪,大张着嘴巴,威风凛凛。鱼身圆润,凹凸有致,排列着层层有序的鱼鳞,再加上绒球闪片等装饰,颇有民间圣物的神态,被沙涌村民认为是镇村之宝。

栩栩如生的鳌鱼充分体现了民间竹扎技艺的精巧。扎鳌鱼的工序十分复杂,扎作一条鳌鱼需要10~15天的时间。鳌鱼整体支架由一条条竹篾扎作而成。这些竹篾选自起码10年以上的老茶干竹,有一定的弹性,又不会脆。制作一条鳌鱼,最少要使用3条5米长的茶干竹。基本框架完成后便是贴纸——第一层是一层纱纸,第二层铺上纱布或绸缎,第三层再贴上纱纸。三层贴纸的设计避免了表演者在舞鳌鱼时因用力过猛而戳破鱼身表面,也使得鱼身表面更圆滑、防水。贴纸完成后,接下来就要进行上色。先以一层白油打底,待完全风干后,就开始上彩色。一条鳌鱼最少上色10次才能进入下一步——装饰。手艺人在鳌鱼嘴里加上一层塑胶的薄渔网以开阔舞鱼者的视线范围。而为了使效果显得更立体,鱼舌头上装了弹簧,鱼眼睛则由电筒改装而成,发光后显得格外有神。鱼鳞上加上亮片,打在鱼身上的光一经反射,整条鳌鱼便闪闪发光。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鳌鱼舞也起源于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古时,一名上京赴考的书生途中被“美人国”的妖女戏弄。为了摆脱妖女的追逼,书生逃到海边,看见两尾鳌鱼在波浪之中嬉戏,便向它们大声呼救,随即纵身跳入大海。鳌鱼见状,连忙背驮书生渡海而去。书生顺利到达京城且考中状元,在谒见皇帝时正好站在金銮殿阶前雕刻的鳌鱼头上,“独占鳌头”从此传为佳话。后来书生羽化登仙,成为了文魁星。为报答鳌鱼的救命之恩,他重临大海,为雌雄鳌鱼簪花挂红,点化成仙。   

沙涌鳌鱼舞以神话故事为背景,取其“独占鳌头”的象征意义,融传统锣鼓与现代音乐于一体作伴奏,用生动的舞姿和丰富的舞步形象地刻画出鳌鱼的生活习性,表演书生遇难、落海获救;鳌鱼出洞戏水、擦鳞、擦角、出游、食茜草、双鱼、散春;状元酬劳恩公,为鳌鱼簪花披彩、齐跃龙门、独占鳌头的情节。

以前鳌鱼舞演出只有一雌一雄两条鳌鱼,另加一位文魁星扮演者(先扮书生,后扮状元),现在表演规模大多了,可以十几条共舞,既可作有故事内容的舞台演出,又可作广场及游行式表演。另外,鳌鱼舞故事性也越来越强,成为一个完整的舞台表演舞蹈。随着文化部门多次对鳌鱼舞进行再挖掘、深化、加工、提炼和创新,现在各种节日庆典都能看到鳌鱼舞的表演,鳌鱼会也不定期举行。近年,鳌鱼舞这种本地民间舞蹈更是走出国门,参加法国尼斯文化大巡游、韩国世博会等表演。事实上,早在2007年,鳌鱼舞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除了鳌鱼舞,沙涌村的民众还将这“镇村之宝”雕刻在祠堂的大门、斗拱、木梁上,祈求风调雨顺、财丁两旺、读书上进、吉祥如意。如今,沙涌村大祠堂大门仍刻着一副对联“金鳌派远,彩笔花浓”。

往期推荐

方言与民俗(音频)|曹海曼: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广州话)

美馔新语(音频)|曹海曼:秋风起,食腊味(广州话)

文字、音频|曹海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排版|曹海曼

审读|区淑妍

责任编辑|甘于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