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 | 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论集》后记
学人 | 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论集》后记
今年满六十周岁,一直想着应该有个什么东西以作纪念。思来想去的结果便是将过去发表过的有关亲属称谓的文章辑成一个集子。
对汉语的亲属称谓感兴趣並进行相关研究,已在本论集第一篇文章《汉语亲属称谓研究杂谈》以及起初发表的两篇文章(《说“爷” 和“爹”》、《汉语北方话的亲属称谓词》)中说过。说实在的,当初没想到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也没想着要做出什么来,但是后来一步一步地“陷”进来了,以至於今日的“难以自拔”。
本论集收入的十一篇文章,都已在不同的学术期刊或文集上发表过。各篇文章散见於不同的期刊或文集,这次把它们集中在一起,一是为了便於笔者自己查找,二是为了方便其他研究人员参考,因此本次论集的编辑主要在於“整理”而不在於“创新”。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散见於各处的文章在体例上各自为阵,本次编辑则将其统一,包括章节编号及所用字体、语词表述等。
第二,单独发表的文章各自成文,内容并无重複。但是辑在一起便发觉有些文章的内容有所重叠。本次编辑调整了相关内容,把相近的内容归倂到了一处。这在各篇文章中都有所交代。
第三,本论集虽无系统可言,但还是儘量将内容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因此各篇文章的排列顺序与原发表时间没有太大关係。
第四,原各篇文章都列有参考文献,本次则将参考文献全部集中列在最后。
第五,本论集在日本出版。为了方便日本读者,各篇文章的提要都附有日文翻译。
编辑论集的想法始於二零一九年年底。那期间先后见到了在我学习生涯的三个重要阶段给我许多教诲並为我指路的三位老师。
上大学期间的陆俭明老师。我上大学的第一节课便是陆老师的《现代汉语》课。记得下课后,我对陆老师说:“老师,您讲的和我看过的书上写的不一样。”陆老师耐心地说:“我讲的不一定对,书上讲的也不一定对,需要你自己去思考。”这句话让我记了几十年, 並养成了勤於思考的习惯。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以后,因为都是《标点符号用法》修订小组(1988-1990)的成员,所以跟陆老师的交往以及向陆老师请教的机会多了许多,並持续到现在。我做的虽然不是陆老师毕生从事的现代汉语研究,但他的学术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我。
在语用所工作期间的陈章太老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后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並进了新成立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室。那时候陈老师是文改会和语用所的领导,工作繁忙,见他一面不容易。但是,陈老师在指导我们进行社会语言学调查特别是叫卖语言调查、“汉语北方话基本词彙”调查与资料整理时,却是不惜时间,耐心细致。向他做相关汇报时也是有求必应,修改我们的文章时认真严格,一丝不苟。陈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养成了做事踏实认真的习惯。
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李如龙老师。初见李老师是在八十年代中期,那是李老师到北京时会来语用所拜访陈章太老师,一是因为他们正在合作撰写《闽语研究》,二是因为他们的友情(语言学界传为佳话的“方言九兄弟”,陈、李二位都在其中)。李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所言所论不拘一格。成为李老师的入室弟子后,李老师教我做研究时应该大处着眼、小处尽力,这使我养成了做研究既不画地为牢、又不漫无边际的习惯。
三位老师给我的教诲和指导不是上面的几句话就能概括的,他们的学问大概是我这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三位老师待我都非常和蔼、亲切,视我如子。单说这一次,我把编辑论集的想法跟三位老师说了之后,他们都非常支持我。当我提出希望他们能在编成文集时给写个序,三位老师都欣然答应,反倒是让我有些担心,毕竟三位老师均已年过八旬。在我得到看到三位老师的序言后,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爱怜,也深感惭愧。老师们给我了很多溢美之词,但我做的並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我想,大概只有按照老师们婉转提出的要求去继续努力,才能报答他们的栽培之恩。
本论集得以编辑並面市,我要感谢佐藤雅美校长和神户学院大学以及神户学院大学出版会,一是为本论集提供了出版的机会,二是赞助了出版经费。我要感谢我的好友、立教大学教授森平崇文先生,他帮我字斟句酌地修改了论文提要的日文翻译。我要感谢我的好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猛先生和我的同窗好友、北京大学副教授祖人植先生,他们两位看了全稿,並就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措辞交换了意见。我要感谢本校国际交流学部学部长室的竹内正明先生和汤地みどり小姐,他们在我申请校内出版赞助金的时候给予了许多帮助。我还要感谢内子刘威,在编辑论集期间,她一力承担家务,使我能集中精力地编辑此论集。
人生六十,虽不年轻,但也不老。若为,仍大有可为。谨以此自勉。
胡士云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
於 神户学院大学个人研究室
往期回顾
文字:胡士云
编辑:蔡佩芸
封面: 书籍封面
审读:张旸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