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景点(音频)|洪泓:古街无言,诉说不尽(泉州话,诵读:蒋东煌)

语言资源快讯 语言资源快讯 2022-12-2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古街无言,诉说不尽

1 ·.    


2000年前,东汉文字学学家许慎曾讲,城,所以盛民也。

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那些曾经殿堂上王侯将相的传奇、市井间寻常百姓的故事,都深深融入了名城的血液中。美乎泉州,泉南古郡,积淀深厚。名城泉州,三峰绕城,水尽两江。山青水秀,遗风所披。大儒辈出,人物风流,爰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历史悠久的城市,必有深厚的文化记忆。1982年,共和国首批发榜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名列第九。专家们的评语为:出类拔萃,当之无愧!

2 ·.     

在中国的传统中,“西”,往往跟“边”如影相随,那是一个际界。西街的“西”,不是地理的设定,而是时间的记号。人们会下意识到西边是一种距离。

我们现在脚下就是当年肃清门遗址。据万历年间的(泉州府志.卷4)记载:“子城,四周三里,为城门四:东‘行春’,西‘肃清’,南‘崇阳’,北‘泉山’。”

在西街会通巷66号处角头,就有一家叫肃清门的客栈行入客栈,除了肃穆的气氛外,还溢着种温暖久远的情谊。


3 ·.    

一日西街一千年,千年西街一日越。

这是一条“活着的”民俗街。随时随意进入一古厝,依然鸡飞狗叫,养狗逗猫,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西街因为并非仅用来展示历史,而是原生态的使用中的普通民宅。

有人说:西街是一处可以住入去的历史。确实,西街人每日不用看日历,也不用看手表,一开门看街上在卖什么,便知今日是什么日子!

在西街,一切传统,一切掌故,都是鲜活的。

西街讲不清有多少条巷子,无数条都是弯弯曲曲的,从未见过一条直巷。每条巷子,环环相扣,四通八达,通达回环。

4 ·.    

从高处凝望西街,一览无余,这朵隐秘的莲花都以古刹开元寺的千年苍桑古树出发,弯街曲巷形似一枚巨大的桑叶,开枝散叶,纵横交错,巷子就是它的叶脉、褶皱、肌理,清晰可辨。

西街的古早味以古名扬。古塔、古寺、古庙、古井、古厝、古榕树、古人物;或古典华丽,或古风古韵,或简约轻灵。旧街老巷,庙宇亭塔,错落有序地分布在西街的各处角头,冷冷的,一言不发,却能看透了世界。

“里巷康衢,垂髫怡然。”

作为街道,西街人的祖先似乎对此特别心仪。市志有记,列屋成街,摆摊售货的景象始于唐朝开元年间(714一741年)。西街昔为通商贸易名街,乃繁盛之地。商品荟萃,一铺难求。所有商铺及摊贩的商品,以各自特色,颇受顾客赞赏。

5 ·.    

生命之水,润泽泉涌。谁都未有想到,在泉州、在西街,这里最不缺乏的就是水,处处可见水井。

饮水思源。突然想起了“市井”这个词,古时有市必有井,市依井而建。而西街最是一方常见名城市井风土的地方。有聚落的地方必然有井,水井,井之源,泉之脉,象征祖先留下的财脉。



据陈允敦老先生所著的(泉州名井揽胜)一书所述:名城里的水井有公用井、私家井、灌溉井、消防井、化工井之分……,水井繁多,数以千计。以泉城为主,旁及邻县。如今事过境迁,井尔湮废。

井是街巷的记认,有人家的地方必定有一腔水井。大大小小的水井,分有一井腔、双井腔、甚至有三、四井腔、六井腔。旧时,西街每百米就盘踞一口井在街中。有本土作家形象比喻古井化作一支古老的洞箫,百米一处的井腔如同箫洞。



古井风格不同,名称各异,有炼丹井、金刚井、两仪井、四象井、七星井、八卦井等等。还有以井命名的如曾井巷、井脚巷、井亭巷。巷因井兴,井因巷名。旧地重游,井踪依在。

“巷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巷名是活跃的文化细胞,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西街中段南侧有条叫做井亭巷,此巷西面有一座城心塔,该塔又名“定心塔”,垂暮之年的塔为楼阁式五层五檐,平面呈八角形,最基层为石砌,高不过4.5米,边长也仅0.75米,红砖塔身,外涂白水泥,普普通通,并不显眼,仅此而已。井亭巷71号处,大埕南端确有一腔井,生满青苔,重叠的石井盘壁上阴刻有“玉泉井”三字,十分古朴。虽然现代人都用上自来水,但井中至今水清见底,据老人反映此井水从未干过。据讲,这腔玉泉井就是古泉州城鲤鱼形的脐位!



泉州名城早时又叫鲤城,鲤鱼穴因有此古井为脐,一如鲤吻饮江,期盼“鲤鱼跃龙门”,古井便有活泉来,保持其生命活力。

水井是一块心灵净土,它能洁尘去污,让心灵得到栖息。人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土有水,便形成了“一方人”的文化基因。西街,除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意蕴,还有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暗脉。

民间四句顺口溜赞道:“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青瓷彩绘交趾陶,雕梁画栋玉门殿。”闽南大古厝一般若呈“口”字形称之为一进;“日”字形称之为二进;“目”字形称之为三进;“庭院深深深几许。”大古厝愈深,愈不得窥其堂奥。



目前看到的西街116号的“洲紫新筑”,原为一处粘姓府第。俗说“田园厝宅百家姓。”1912年菲律宾经营木材生意的富商宋文圃购置旧厝改建,1915年完工。该厝中轴对称,布局巧妙,规模罕见,从高空俯瞰,更显得气势宏伟,绚丽精致。“洲紫新筑”乃钩勒元雪松道人赵孟頰遗墨而刻,浓浓书卷气扑面而来。里面“四房看厅”布局,虽然己经斑驳破败,依旧可以想像当年气派。其实这是一座前古后洋,典型中西合壁的古民居。在中西文化的浸染中磨砺出的收敛与包容揉合成它特有的品质。由于老华侨宋文圃是做木材生意的,所以整座建筑内装修地板全为楠木,十分精致。


机缘巧合,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李欲晞先生、中新社福建分社原社长周景洛先生、厦门市教育局原局长傅秋元先生都是在这里长大、成材的。

德厚流水,智慧苍生。叙事怀人,建筑依在。

西街不大,古迹很多。佛教、道教、基督教在这里“三教并存、和谐共荣”。这里是一条行神的街。

走在西街,绕不过去的是大开元寺。“一城山色,半城寺院。”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独享一方宁静的开元寺始创于唐朝武则日垂拱二年(686年)唐玄宗开元年间,改为开元寺。占地78000千平方米,寺庙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规模恢弘。



“桑开白莲,无情说法;塔涌铜佛,正立当机。”难忘千年沧海桑田,因此桑田变庙宇的开元寺又有“桑莲法界”的雅称。据说,大财主黄守恭在公元649年至659年,在泉州大量发展殖桑织丝业,经营桑田七里,是最先发展丝织业。他一生曾经做了三件大事,种桑、养蚕、织锦,为开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话题回到现实,其实看似枝枝蔓蔓肆意生长的市井白描,反映出的则是侧身而过的往事,还有打个照面的私语,点点滴滴,尽在心头。

古街无言,诉说不尽。繁华落尽,终究归于平静。万事如此,古街如此!


文字 | 洪泓

音频 | 蒋东煌

本期编辑 | 王艳

本期审读 | 余潇艨

责任编辑 | 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方言与民俗(音频)| 陈伟泉:我的西街(组诗,诵读:蒋东煌,泉州话)

闽南文化(音频)| 温陵氏:西街88号,常驻心间(诵读:老马,泉州话)【转发】

乡音乡情(音频)丨洪泓:古城底色(泉州话,诵读:老马)【转发】





扫码关注我们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