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馔新语(音频)| 王宇:柴沟堡熏肉(河北张家口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
食物,文化,语言
我们带着烟火气,纵身人间
听梧桐叶绿,闻万家灯明
从美食里收获语言的美丽
历史·宫廷贡品
在唐代建镇的千年古镇—柴沟堡镇,柴沟堡熏肉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最早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怀安县人孝靖皇后进宫。史官张鼐在宫膳底帐《宝日堂杂钞》中详细记录了柴沟堡熏肉成为贡品的历史。
至清乾隆年间,柴沟堡一个叫郭玺的人总结了前人制作熏肉的经验,创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这套做法又被记录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路经怀安进膳。在满桌珍馐佳肴中,对柴沟堡熏肉颇为赞赏,点之为“清廷贡品”。就这样,柴沟堡熏肉二次入宫成为贡品。清朝年间,进贡到京城的熏肉必有“柴沟堡”三字,达官显贵只认“柴沟堡”字样。建国后,柴沟堡熏肉被载入《全国食品大字典》中。
流传·文化名片
柴沟堡熏肉伴随着西北“走西口”文化名扬中华,从清朝至民国,无数山西、陕西、河北移民,开通张家口和蒙古、俄罗斯的通商之路,张库大道商贸开始兴盛。而柴沟堡是张家口的必经之地,往来商客云集。柴沟堡熏肉“柏香馥郁、熏味馋人”,就成为客商的必备佳肴。而且由于熏肉保质期长,便于长途作为礼品携带,所以在旧时就已经传遍省外,享誉大江南北。据《怀安县志》载:“柴沟堡熏肉特佳,名驰省外,以之分赠亲友,无不交口称赞。”
制作·三翻五扣
熏肉的品种有熏五花肉、熏猪头、熏猪蹄、熏排骨、熏下水等10多种。特别是那些有异味的肠肚,经过熏制成了色正、味美、质优的上等佳肴。
制作柴沟堡熏肉,要先从选肉开始,要求生长八个月以上的猪,一般称之为隔年猪。这样的猪肉肉质好,耐煮吃火。制作时,先将精选的肉料码入锅内,倒入多年老汤,再配上一定比例的花椒、大料、桂皮、丁香、鲜姜、酱豆腐、甜面酱等调科。熏肉对于火候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火候掌握不好,肉里面的胶质和油脂出不来,调料的香味也进不去,整个过程要经过大火、小火、中火、停火煮熟后再用柏木烟熏制,这四步缺一不可。煮制的过程要做到三翻五扣,使得肉在锅中的位置整个发生变化。熏制的过程要在柏木碎屑冒白烟后立即封火,保持出品质量。刚出锅的熏肉红紫紫、颤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着小油泡,皮烂肉嫩,喷香可口,用之做盘凉菜,上面撒些绿油油的韭菜,看上去就象一件巧夺天工的精美工艺品。
追忆·缕缕乡愁
熏肉不光是张家口人心里的家常美食,待客珍品,必备年货,它还是心中浓郁的乡愁。身处天南海北的张家口人,说到吃,柴沟堡熏肉绝对在前三,它让我们无限向往和追寻,味道醇厚、肥而不腻,几口下去便牵出记忆中岁月的柔情。
- end -
文案 / 王宇
音频 / 杜志强
图片 / 网络(侵删)
本期审读 / 黄夏东
责编 / 甘于恩
方言点 / 河北省张家口市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方言与民俗(音频)| 潘莫莫:沧州正月十六“溜百病”(河北沧州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